担忧与不舍

2014-10-17 06:04薛军
民主与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不舍毕业生法律

看着你们即将远去的身影,我们的心绪其实很复杂。女孩出嫁时,母亲往往哭得泪流满面,在今天快乐的掌声中也伴随着淡淡的离愁。作为老师,在这个喜庆的场合,不得不说,我有很多的担忧与不舍。

我不担心别人与你谈起柏拉图、霍布斯、洛克、霍姆斯时,你茫然无知,一脸呆萌。因为我知道你们曾经在苏力老师、贺卫方老师、强世功老师的逼迫之下,痛苦万分地阅读法学经典,但也从此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我不担心你们遇到疑难复杂案件时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因为我知道你们学习过包治百病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上过葛云松老师、车浩老师的案例研习课。你们已经习惯了做个案例分析,写了一万字才开了个头的节奏。我不担心你们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复杂的合同交易模式。因为我知道很多同学上过邓峰老师的合同法实务课,得到中国最顶尖的商务律师手把手的经验传授。

我究竟担心什么?我担忧你们日益熟练法律的操作,却逐渐失去了对法律的忠诚和敬畏。俗话说,仆人服里无伟人。以法律为业的人,很容易滋生出对法律的怠慢与轻视。娴熟的法律解释能力,往往会催生出“法律完全处于我的操控之下”,“一切都取决于我怎么来说”的错觉。正是这种错觉,使得许多优秀的法律人步入歧途。

我担忧你们为了现实的利益,去拥抱所谓的真理,但却远离了常识。在我们这个时代。真理与常识并不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行,二者很难相遇。如果不信,你可以尝试一边看新闻联播,一边刷刷微博。我很担忧你们迅速转型为一批精神和人格分裂的人,一辈子说着自己都很难相信的话,做着连自己也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还认为自己特别smart(也称“杀马特”)。

说一千,道一万,我最大的担忧是你们过快地适应这个社会,但忘却了自己所肩负的改造社会的使命。不久前,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说得很有道理,但问题是,大学如何来改变社会?不就是依靠一批又一批,接受了大学教育,在社会中仍然能够秉持大学培养的人格风范和行为模式的大学毕业生吗,不就是依赖在座的各位年轻的学生吗,我们的毕业生走出校园,迅速被社会同化,大学怎么可能去改变社会呢,如果北大的毕业生,都没有改造社会的气度和胸怀,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我对你们的担忧,其实也包含着对你们的期望:我希望毕业若干年后,在你们的身上还带有未消逝的北大风骨;我希望名利的诱惑没有使你放弃经世济民的理想;我希望职场的劳烦没有使你放弃怀中的琴瑟;我希望你回到校园,看到未名湖水依旧怦然心动,而不是在博雅酒店吃得肥头大耳,然后坐在百年大讲堂里打着饱嗝。至少,至少,我希望你们在扣上礼服纽扣之前,先拉好褲子的拉链,在使自已成为人物之前先使自己成为人。

也许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以自己的言行,阐释了北大法律人的优秀素养,非同寻常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勇气。你们的一些前辈学长,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为我们这个群体挣得了荣誉,我们应该在心中默默感谢他们。具体的名字我就不说了。你们懂的。

同学们,看着你们稍显稚嫩的脸庞,我又有许多不舍。此次出发,别样的人生。未来的生活中,你们要吃很多苦,受很多委屈,面对很多挫折,对此,你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因为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虽然你们很聪明,但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你们的想象。因此,没有其他送别的话语,只能再次嘱咐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守住底线,认真做事,磊落做人。

(本文摘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在2014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猜你喜欢
不舍毕业生法律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见与不见
政治法律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