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4-10-20 17:42黄秀芳
科技资讯 2014年24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策略

黄秀芳

摘 要: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乃至“无问题”的不良现象。本文拟通过揭示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师生平等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变化提问角色,激发学生提问”“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意识 淡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c)-0180-01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学教学应注重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当前中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由于师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的某些差异,造成师生在认识上的冲突,进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和谐、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乃至“无问题”的不良现象。本文拟通过揭示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 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现象。在低年级时,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尚有不少学生喜欢举手回答;然而到了高年级,每当教师提问时很少有同学举手回答,甚至全班鸦雀无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意识淡薄的情况,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僵化教学模式运用的结果。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课堂内容的充分饱满,尽量向学生灌输丰富的知识。因此,在这类课堂上教师往往作为主动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主体为教师,学生是客体,二者不存在角色的转换。展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备课时往往注重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如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起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质疑教材或教师的讲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基本是围绕着教材,而不是布置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因此,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逐年淡薄,乃至消亡。

(2)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结果。在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由于注重以学习成绩作为考察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迫使教师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目的,学生将成绩作为追求的目标。因而,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多主张以课堂为重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学,不鼓励学生去探索除追求学习成绩之外的未知世界,不喜欢学生标新立异,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甚至造成千人一貌的为成绩而学习的学生和为成绩而教学的教师。

(3)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是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标准教案、标准答案的代言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即便进行扩展教学,但也是紧紧围绕教材,没有意识去超越教材,甚至批评教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受教师的引导,自然也没有问题可问,惟标准答案是遵。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先鲜活自己的问题意识,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进而影响学生学会问问题。

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性的课程,相对于一些理工课程具有广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充分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并不是僵化地传授知识,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诸如在讲《兰亭序》时,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对《兰亭序》的理解和疑问,进而引导学生去体察文字所表现的情愫,让学生自主的讨论兰亭周围山水美景、名士们聚会的情景以及作者关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地考察时代背景,乃至书法作品《兰亭序》展现的审美情趣、作品的真伪问题,等等。通过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构建师生平等关系、营造民主气氛。

构建师生平等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消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们往往将向老师提问视为因自己的领悟能力所致没有听懂老师的教授内容,进而为了避免遭到教师的责备或同学们的嘲笑,不敢提问,害怕提问,出现诸多不懂装懂的现象。建构师生间的民主气氛,就需要告诉学生课堂上有疑问是很正常之事。乃至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问题、存在交流中困惑,有问题很正常,但有问题不解决就不正常了,进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而且要不耻下问。其二,打破教师的权威性。在传统中学教育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也因为如此,学生往往认为教师的讲授和答案是惟一正确的,不敢举出反例,不敢雷池半步。因此,师生间民主气氛的形成,有助于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性的认定,解放思想,敢于质疑,进而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

(3)变化提问角色,激发学生提问。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提问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压抑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甚至提问的渴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变传统的提问角色,乃至将提问的权利部分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甚至自主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诸如,在讲述《劝学》时,先提示学生,荀况学问博通,善于论辩。在论辩时,往往逻辑谨严,多采用排比,尤其是善用比喻。让学生根据提示阅读《劝学》,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一些问题,提供给全班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青”与“冰”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轮”与“木”“金”又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等等。通过变化提问角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促进学生自身的思维与智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语文课作为中学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尤其有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江宁.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刘天彬.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杨丽琼.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