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2014-10-20 07:36秦元
卷宗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秦元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紧迫性,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必须适应这些新的社会变化,积极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应该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终实现柳州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1 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阶层群体冲突增加和社会矛盾凸现。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相当单一的,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他们之间的利益是高度趋同的,不仅没有根本性的冲突,甚至直接的冲突都几乎没有。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像前段时间出现的农民工因讨薪而自焚跳楼、土地拆迁中的暴力争端等等社会性事件,背后其实都是阶层利益在冲突。

人口流动性增大加大管理困难。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的地级市口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处于松散管理状态。特别是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而带来的子女入学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维权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还比较突出。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传统的户籍管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就在坑里边,而人口流动,西边的萝卜跑到了东边,导致东边的一个坑里可能有几个乃至好几十个萝卜。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治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产生了。如何调动流动人口建设流入地的积极性,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让流动人口不至于因心态失衡引发行为失控,已经成为了城市化发展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

群众对安全感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全区对群众安全感的调查统计来看,连续几年群众反映比较热烈的问题都是集中于群众身边的日常生活的问题和事件。如群众对“加强巡逻”呼声很高;如“治安违法行为”对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影响最大;如群众认为不安全的原因,主要是“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公共秩序混乱”和“经常看到或听到各种不好的社会治安现象”;而社会治安问题也是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这些调查我们就可以看出群众对安全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其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认同和评价,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应该着眼于群众安全感的满意和提高。

网络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加大管理困难。互联网可以让信息迅即甚至呈几何级数传播,往往“网下刚冒烟,网上已燃烧”。本来一个小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信息一传播到网上,马上情绪激愤。加之,互联网还有强大的组织功能,它可以把全世界各地看似一点联系也没有的人在不知不觉间组织在一起形成集体行动,英国的骚乱和美国的华尔街游行的情况分析表明,通过互联网呼朋唤友已成为组织这类事件和重要手段和渠道。因此,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崭新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滞后。现在的法律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规定还有很大空白,导致在工作实践中有些问题管理缺位或管理不足。譬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及妇女组织等群众组织,没有全覆盖,各类社会组织还没有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等还不够完善。甚至有时对于一些政治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以及有境外复杂背景的社会组织的监管力度还不够。

2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社会管理创新研讨班里讲社会管理的时候,说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做群众工作。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群众路线,尤其是近一个时期在几次重要的场合,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因为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社会需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政府单方面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已难以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才能有效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服务需要,让人民群众从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享到幸福。

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社会管理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于进一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内部沟通和协商。应不断努力完善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巩固业已取得的工作成果,积极主动开展对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坚持以“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目标,深入排查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的发生,作为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调处化解大量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全市社会的持续稳定。建立社会管理考核奖惩机制。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纳入到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考评之中。

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要积极引导将纠纷矛盾引到法治框架内解决,因为社会管理的核心是要在法治框架内妥善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应对照或调整现有法律法规进行科学分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同时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解决问题。一是要加快政府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二是要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保障机制,三是要加强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制建设,四是要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法律机制体制。

3 创新社会管理信息收集分析体系机制

建立基层信息收集奖励(对事)责任制度。一是奖励不应针对领取津贴的特定人,应针对是否能提供有用信息。虽然现在有专门的固定补助或者津贴给一部分人员,但更应该在群众中树立只要提供有用信息即有奖励的理念,让每一个群众都成为我们潜在的信息收集员。二是要强化领取固定补助或津贴的信息收集员的责任意识,应该规定如果在他们各自管理区域发生了群体性事件是基于信息不灵的话,他们要承担何种责任。

建立舆情信息研判动态分析机制。现在,舆情信息的收集、上报和汇总已常态化,但在舆情信息的研判和分析方面,仍然是各自为政,应该在专门部门的组织下,抽调调处经验丰富的人员,经常、定期地将上报汇总的舆情信息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研判分析,并形成评估和预测报告提交领导。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市、区、县都应设立相应的科室人员,专门从事舆情信息的动态分析预判。

建立信息交流反馈的通报、追踪平台和机制。一是以内部的网络建设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使得信息不仅有纵向的上报,也有横向的交流和共享,这不仅是在政法机关内部,也在政法机关和其他运用网格化管理、有信息采集功能的部门之间形成信息互通和共享。二是对于重大或敏感信息要有追踪机制。

4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组织总指挥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加快建立起政府的调控机制和社会的协调机制互联、政府的行政功能和社会的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的管理力量和社会公众力量的工作机制。各单位、部门要坚持条块结合、条抓块包的原则,明确责任,合力推进,加强组织协调,切实推进工作的开展。

创新社会管理协调调度机制。政法综治中心要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发挥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职能。

创新社会管理规范引导机制。建立相对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规范社会管理。通过规范和引导,实现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和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引导社会活力。

创新社会管理综合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或财政援助。

创新社会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应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执行项目中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凡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按照“属地管理、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对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依法严肃追究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从根本上、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

猜你喜欢
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