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战争之四战四平》

2014-10-20 07:36赵品乐
卷宗 2014年9期

赵品乐

摘 要: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曾共御外侮的国共两党在合作建国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原因是国民党更想依靠其强势的军势力量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国共谈判破裂,并引发了一场全面的军事斗争,由于四平地理位置的重要,这里则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关键词:东北解放战争;四战四平

东北解放战争是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先于全国解放战争半年多开始,又先于全国解放战争一年结束。其规模之大,斗争之惨烈,亦很少见。四战四平又是东北战场上影响全局的四次大规模的战役战斗行动。国共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斗争时间之长,战争惨烈的程度,除辽沈战役之外,是东北战场上其他战役所无可比拟的。因此,四战四平在东北战场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四战四平是实现我党经略东北战略方针必走的几招“棋”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指出过: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陈云后来也指出:“东北不仅是国内而且是国际革命和反革命争夺的一个焦点。如果我们能在东北完全站住脚,中国革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陈云文选》(19261949)第236页)我们党此时如此看重东北,就在于此时东北的战略地位特别重要。特别是四平,中长,平齐,四梅,三条铁路干线从四里横穿而过,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就成为了国共双方争夺的一个焦点,四平在历史上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一战四平,四平解放战

因受《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制约,四平交于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接收,他拉拢勾结四平当地的土匪、伪军组成了一个三千人的保安部队驻守这里,苏军撤离东北后,事先得到苏军通知的当时东北局书记彭真建议抢在国民党之前拿下四平,1946年3月17日四平解放战就打响了,仅十个小时东北民主联军就攻占了四平并宣布了四平为我八路军和新四军所战领,并得到指示要尽最大的努力守住四平。

二战四平,四平保卫战

这是一场直接表达政治诉求的战争,由于苏军的撤离东北的问题就从外交问题变为单一的内政问题了,所以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向东北派出了停战的调处小组,而另一方面国民党也派出新1军、新6军、71军。由杜聿明指挥加紧抢战四平。

为了东北的和平周恩来代表中共赴重庆谈判,民主联军也作好了死守四平的战斗准备,这时中国的政治局面出现了两个互相作用的中心,一个是四平的战斗中心,一个是重庆的谈判中心,而这两个中心无论国共哪一方,只有前方打得好了后方才能“谈得顺利”,四平保卫战历时一个月之久,最后终因四平塔子山的失守,民主联军实施了战略转移,退出了四平。

三战四平,四平攻坚战

这是国共军队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场异常惨烈与残酷的城市攻夺战,

当时驻守四平的是国民党的71军,守备司令员是71军的军长陈明仁,陈明仁深知如果这一次守不住四平,那么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就即将提前到来了,所以他严令他的三万四千人的军队,不求援、不待援、独立死守、只许前进、后退者一律由督战队射杀,并令其军队在四平修建了重重的工事和两千多个地堡,可谓是有路就皆沟,有屋就皆堡,步步为赢,层层设防,这是陈明仁在和日本军队在松山之战中总结而来的防守经验,全部应用于这次战役中,甚至民主联军在攻打四平的天桥时,陈明仁命令在天桥上洒满黄豆以阻碍民主联军的前行,我军伤亡惨重在一夜之间就死伤八百多人,并且四平名将马仁兴在重新查看我军失利的地形时中流弹而牺牲,民主联军用重重的牺牲艰难突破,攻下了大半个四平城,而这时国民党派出的9万援军此时却即将兵临城下,那么我们再打下也已无任何的意义,为了避免被动的作战只好再一次的撤出四平实施战略转移,至此四平攻坚战就宣告了结束,这是战斗,我军共伤亡一万三千多人共歼灭国民党军三万余人。

四平的攻坚战是国共军队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场城市攻坚战,在没有作战经验对敌守备力量估计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次战斗我军总结了保贵的攻城经验,为辽沈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战四平,四平收复战。

为了彻底的割断国民党长春与沈阳之间的联系,我军决定集结十万人再一次的攻打战略要地四平,这一次把守四平的是国民党的88师,共一万六千人,守备司令员是88师的师长彭锷,他命领他的军队重修陈明仁在四平攻坚战其间的工事,妄想再一次的阻挡民主联军,而我军在总结了上一次的经验叫训之后,使用了兵分五路向心攻击的战略战术,并配以炮兵部队强而有力的支援,仅用23个小时就攻下了四平。1948年3月13日凌晨7时,四平解放。

四战四平影响了东北解放战争各阶段的战局走向,也影响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最终结局,进而影响了此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命运,是国共军事、政治斗争史中的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李桂萍,张振海 四平街战况[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