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下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特征

2014-10-21 19:14张喜林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平湖盆地沉积

张喜林

摘要: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是中国海上重要的油气生产区之一。2001年钻探的Y1井,在西湖凹陷主力油气层之下钻遇了一套厚360 m、以泥质岩为主的中—下始新统地层,命名为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初期。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宝石组为近海湖泊沉积背景,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河流相发育于西斜坡北部,表现为低连续变振幅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三角洲相发育于西斜坡及其与中央深洼带的过渡带,表现为楔状或充填状的前积地震相;扇三角洲相发育于凹陷东部断坡带,表现为杂乱楔状地震相;滨浅湖相发育于凹陷大部分地区,主要为中—好连续中振幅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半深湖相发育于中央深洼带部分地区,地震剖面上为连续性较好、振幅较强的席状反射。通过地震剖面的构造沉积充填分析,西湖凹陷宝石组发育水下高地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沉积充填样式。

关键词:沉积相;地震相;泥质岩;始新统;宝石组;西湖凹陷;东海盆地

中图分类号:P618.13;TE121.3+4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东海盆地是中国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其中西湖凹陷则是中国海域重要的油气生产区[13]。截至目前,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于中—上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其中平湖组煤系是公认的东海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411]。前人研究认为西湖凹陷部分油气成熟度偏高,因此,推测这部分油气来源于平湖组之下的地层[12]。

2001年在西湖凹陷西斜坡南段宝石构造主高点钻探的Y1井揭示:井深3 447 m至井底(3 8065 m),近360 m厚的地层以泥质岩为主,与上覆的平湖组砂泥岩互层的地层在岩性上截然不同[1315];井深3 447 m上下电测曲线特征也明显不同,其上为箱状指状,其下为微齿状;古生物面貌也有所不同,经古生物分析,新钻遇地层为中—下始新统[1315],据此将井深3 447 m以下的地层划分为宝石组。Y1井宝石组泥质含量很高,但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并不高。鉴于Y1井处于凹陷斜坡部位,在凹陷中央是否存在更为有利的生烃环境,成为学者关心的问题。前人做过沉积环境和油气勘探潜力的分析[1315],但对宝石组的沉积相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此,笔者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

1地质背景

图1西湖凹陷构造单元划分

Fig.1Tectonic Division of Xihu Sag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大陆架东缘水深100 m附近,面积为4.27 ×104 km2,其东侧为钓鱼岛隆褶带,西侧为中部隆起带(图1)。中部隆起带由北向南依次为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和渔山隆起,隆起之间分别以鞍部与长江凹陷、钱塘凹陷过渡。西湖凹陷内部自西向东可以划分为3个带,即西部斜坡带、中央洼陷反转带和东部断坡带,在地形上具有东部陡、西部缓的特征。

西湖凹陷是中国海域最大最深的凹陷之一,新生界沉积了厚度超过10 000 m的碎屑岩,从下往上依次发育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和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及第四系东海群。西湖凹陷新生代以来经历了6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其中白垩纪末的基隆运动、始新世末的玉泉运动和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形成了广泛的区域不整合。西湖凹陷可以分为断陷、拗陷、区域沉降3个演化阶段(表1),依次发育充填、超覆、披盖式沉积样式,构成东海盆地下部断陷型、上部坳陷型的典型盆地结构[1617]。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早期。

2古生物分析

Y1井宝石组孢粉组合以海金沙科、松科、杉科、胡桃科和榆科为主,反映该沉积期为较湿润的亚热

摘要: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是中国海上重要的油气生产区之一。2001年钻探的Y1井,在西湖凹陷主力油气层之下钻遇了一套厚360 m、以泥质岩为主的中—下始新统地层,命名为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初期。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宝石组为近海湖泊沉积背景,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河流相发育于西斜坡北部,表现为低连续变振幅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三角洲相发育于西斜坡及其与中央深洼带的过渡带,表现为楔状或充填状的前积地震相;扇三角洲相发育于凹陷东部断坡带,表现为杂乱楔状地震相;滨浅湖相发育于凹陷大部分地区,主要为中—好连续中振幅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半深湖相发育于中央深洼带部分地区,地震剖面上为连续性较好、振幅较强的席状反射。通过地震剖面的构造沉积充填分析,西湖凹陷宝石组发育水下高地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沉积充填样式。

关键词:沉积相;地震相;泥质岩;始新统;宝石组;西湖凹陷;东海盆地

中图分类号:P618.13;TE121.3+4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东海盆地是中国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其中西湖凹陷则是中国海域重要的油气生产区[13]。截至目前,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于中—上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其中平湖组煤系是公认的东海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411]。前人研究认为西湖凹陷部分油气成熟度偏高,因此,推测这部分油气来源于平湖组之下的地层[12]。

2001年在西湖凹陷西斜坡南段宝石构造主高点钻探的Y1井揭示:井深3 447 m至井底(3 8065 m),近360 m厚的地层以泥质岩为主,与上覆的平湖组砂泥岩互层的地层在岩性上截然不同[1315];井深3 447 m上下电测曲线特征也明显不同,其上为箱状指状,其下为微齿状;古生物面貌也有所不同,经古生物分析,新钻遇地层为中—下始新统[1315],据此将井深3 447 m以下的地层划分为宝石组。Y1井宝石组泥质含量很高,但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并不高。鉴于Y1井处于凹陷斜坡部位,在凹陷中央是否存在更为有利的生烃环境,成为学者关心的问题。前人做过沉积环境和油气勘探潜力的分析[1315],但对宝石组的沉积相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此,笔者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

1地质背景

图1西湖凹陷构造单元划分

Fig.1Tectonic Division of Xihu Sag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大陆架东缘水深100 m附近,面积为4.27 ×104 km2,其东侧为钓鱼岛隆褶带,西侧为中部隆起带(图1)。中部隆起带由北向南依次为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和渔山隆起,隆起之间分别以鞍部与长江凹陷、钱塘凹陷过渡。西湖凹陷内部自西向东可以划分为3个带,即西部斜坡带、中央洼陷反转带和东部断坡带,在地形上具有东部陡、西部缓的特征。

西湖凹陷是中国海域最大最深的凹陷之一,新生界沉积了厚度超过10 000 m的碎屑岩,从下往上依次发育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和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及第四系东海群。西湖凹陷新生代以来经历了6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其中白垩纪末的基隆运动、始新世末的玉泉运动和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形成了广泛的区域不整合。西湖凹陷可以分为断陷、拗陷、区域沉降3个演化阶段(表1),依次发育充填、超覆、披盖式沉积样式,构成东海盆地下部断陷型、上部坳陷型的典型盆地结构[1617]。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早期。

2古生物分析

Y1井宝石组孢粉组合以海金沙科、松科、杉科、胡桃科和榆科为主,反映该沉积期为较湿润的亚热

摘要: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是中国海上重要的油气生产区之一。2001年钻探的Y1井,在西湖凹陷主力油气层之下钻遇了一套厚360 m、以泥质岩为主的中—下始新统地层,命名为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初期。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宝石组为近海湖泊沉积背景,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河流相发育于西斜坡北部,表现为低连续变振幅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三角洲相发育于西斜坡及其与中央深洼带的过渡带,表现为楔状或充填状的前积地震相;扇三角洲相发育于凹陷东部断坡带,表现为杂乱楔状地震相;滨浅湖相发育于凹陷大部分地区,主要为中—好连续中振幅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半深湖相发育于中央深洼带部分地区,地震剖面上为连续性较好、振幅较强的席状反射。通过地震剖面的构造沉积充填分析,西湖凹陷宝石组发育水下高地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沉积充填样式。

关键词:沉积相;地震相;泥质岩;始新统;宝石组;西湖凹陷;东海盆地

中图分类号:P618.13;TE121.3+4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东海盆地是中国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其中西湖凹陷则是中国海域重要的油气生产区[13]。截至目前,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于中—上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其中平湖组煤系是公认的东海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411]。前人研究认为西湖凹陷部分油气成熟度偏高,因此,推测这部分油气来源于平湖组之下的地层[12]。

2001年在西湖凹陷西斜坡南段宝石构造主高点钻探的Y1井揭示:井深3 447 m至井底(3 8065 m),近360 m厚的地层以泥质岩为主,与上覆的平湖组砂泥岩互层的地层在岩性上截然不同[1315];井深3 447 m上下电测曲线特征也明显不同,其上为箱状指状,其下为微齿状;古生物面貌也有所不同,经古生物分析,新钻遇地层为中—下始新统[1315],据此将井深3 447 m以下的地层划分为宝石组。Y1井宝石组泥质含量很高,但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并不高。鉴于Y1井处于凹陷斜坡部位,在凹陷中央是否存在更为有利的生烃环境,成为学者关心的问题。前人做过沉积环境和油气勘探潜力的分析[1315],但对宝石组的沉积相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此,笔者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

1地质背景

图1西湖凹陷构造单元划分

Fig.1Tectonic Division of Xihu Sag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大陆架东缘水深100 m附近,面积为4.27 ×104 km2,其东侧为钓鱼岛隆褶带,西侧为中部隆起带(图1)。中部隆起带由北向南依次为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和渔山隆起,隆起之间分别以鞍部与长江凹陷、钱塘凹陷过渡。西湖凹陷内部自西向东可以划分为3个带,即西部斜坡带、中央洼陷反转带和东部断坡带,在地形上具有东部陡、西部缓的特征。

西湖凹陷是中国海域最大最深的凹陷之一,新生界沉积了厚度超过10 000 m的碎屑岩,从下往上依次发育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和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及第四系东海群。西湖凹陷新生代以来经历了6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其中白垩纪末的基隆运动、始新世末的玉泉运动和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形成了广泛的区域不整合。西湖凹陷可以分为断陷、拗陷、区域沉降3个演化阶段(表1),依次发育充填、超覆、披盖式沉积样式,构成东海盆地下部断陷型、上部坳陷型的典型盆地结构[1617]。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早期。

2古生物分析

Y1井宝石组孢粉组合以海金沙科、松科、杉科、胡桃科和榆科为主,反映该沉积期为较湿润的亚热

猜你喜欢
平湖盆地沉积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吟荷
谁的蛋
晨游湘园
网剧《平湖往事》开拍
高原和盆地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
黑宝山—木耳气盆地聚煤规律
无人机作业参数对喷雾沉积的影响
电子束直写模版电沉积制备图案化磁记录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