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该如何把握交往之道?

2014-10-21 20:57王雪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官员领导干部

王雪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人类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也因此体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能够离开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单独个体长期存在。

当今社会,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客观现象,“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其本身无可厚非。但是,鉴于官员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复杂性,如何进行社会交往已不是其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无数教训表明,“交友不慎”不但会败坏干部队伍以及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会给个人的政治安全以及家庭幸福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官员在社会交往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恪守“铁律”。

著名诗人余光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没有朋友;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朋友。”虽然人们常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就官员而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不加选择,“多多”未必“益善”。

浙江省临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原局长程凌征曾经出版《官运亨通》《位高权重》《天地作证》等二十多部长篇小说,有些作品还很畅销。因为许多作品涉及反腐败题材,程凌征也被人们誉为“反腐作家”。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官运亨通》,其创作原型就是当地一名因滥交朋友而逐步走上腐败道路的官员。令许多人深感意外的是,四年前,程凌征因受贿11万余元而获刑七年。

在程凌征向反贪机关自首后写下的一份悔过书中,他这样反思自己:“我从昔日的‘创卫功臣变成今天的阶下囚,悔过之痛无法言表。法制观念淡薄是我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所在,人心不足是我走上犯罪道路的心灵恶魔,交友不慎是我走上犯罪道路的台阶。”“从政以来,我身边有许多朋友,有好的,也有坏的……坏朋友要么带你走上犯罪的道路,要么暗中让你不明不白地犯罪。这种坏朋友,一生中只要出现一个,就会让你身败名裂而成为阶下囚。”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这是古人的深刻总结,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交友必须仔细甄别对象,广交益友、挚友、诤友,莫交损友、佞友、恶友,这也是古人给后人留下的忠告。

主持审理过多起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的中纪委原副书记刘丽英,曾严肃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慎重选择交友对象,对于“名声不好特别能往你身上贴的、地位不高活动能力特别强的、能力不大特别想当官的、收入不多特别能花钱的四类‘朋友,决不可交”。

“退休领导朋友少,掌权官员哥们儿多。一个老大当中坐,一帮小弟陪吃喝。酒后乘兴乐一乐,K歌打牌或按摩。只要进了兄弟会,有啥想法只管说。”这是网友对官场不良风气的一种讽刺调侃,也是某些官员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的一种真实写照。

2009年12月28日至2010年1月7日,《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论坛》杂志社曾就“如何看待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问题进行联合调查。数据显示:在8209名各界受访者中,对于热衷跻身“小圈子”的动机,有75.7%的人认为是“心术不正、趋炎附势的人企图接近领导干部获取利益”;对于搞“小圈子”的危害,有79.4%的人认为“易搞权钱交易,导致干部腐化堕落”。调查结论认为:“在公众看来,领导干部搞‘小圈子、结交‘小兄弟,主要是出于‘官运或‘钱运的考虑。”

这个调查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人民论坛网上有网友这样留言:“一个人拥有某种权力之后,这样那样的‘小兄弟便纷至沓来,把你当作‘资源来开发,当作‘老大来利用。”“‘小兄弟会争先恐后地给你送钱、送礼甚至送女人,与你打得火热,让你陶醉在灯红酒绿之中,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打死我也不说。而一旦把你‘套牢,关键时刻便原形毕露。”

常言道: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以色交者,色衰则疏。心理学将这种交友动机称为“功利导向”。在“功利导向”下,是不可能有真朋友的。一位反贪机构的官员在廉政警示教育报告会上“透底”:在审理窝案、串案的过程中,那些平时打得火热的所谓“铁哥们儿”是最靠不住的,为了撇清自己,往往主动“反戈一击”,争取立功赎罪。

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朱元璋理罢朝事曾问群臣:“天下什么人最快活?”有说为君快活的,有说做臣快活的,有说当小民快活的……朱元璋都未置可否。一个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臣以为,天下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听罢,大为赞赏。

快活与幸福,属于同义词。对于什么是幸福,民间有句概括最为精辟:“家里没有病人,牢里没有家人。”

近段时间,级别最高的“老虎”周永康被立案调查后,接连不断的串案、窝案再次为官员敲响警钟。今年7月31日,《环球时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当官有太多“铁哥们儿”不是什么好事》的社评,文中一些观点颇为深刻:“周永康案正式公布后,媒体总结了围绕他的一个庞大官商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里,每一个人都既害他人,又害自己。周在升到一定的职位后,他的巨大权力有一部分离开了对公共利益的服务,用于谋求私利。他身边最近的一些人,与他进行私利之间的互动、勾结,然后向外扩展圈子,结成越来越大的非法利益集团。以往揪出的大贪官,都不同程度有类似问题。”文章进一步指出,“周的六任秘书无一例外都落入这一贪腐网,给公众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都受到周的特殊关照和提拔,也都为周做了党纪国法所禁止的效力,这种交换让他们的关系‘很铁。关系网中的所有人大概都曾为能进入这样的圈子而庆幸,而完全忽视了风险。”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各级官员来说,警惕违纪违法的风险,需要切实增强法纪意识,时时处处防微杜渐。否则,就可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经历“提心吊胆”“心安理得”“麻木不仁”的过程之后,最终走上犯罪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发出告诫:“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时事评论员宛诗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个底线,就是不违法、不犯规、不越德,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对道德准则、党性原则、党纪国法的敬畏,从而把交往的风险降到最低。”

对于人际交往,孔子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现实的教化意义。例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段话的核心,都是提示人们要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反省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在逆境之时,因为行事往往比较谨慎小心,也就能够平安无恙;而在顺境当中则容易麻痹、骄傲,听不得逆耳之言,也就容易出问题。

2010年,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委原副书记虞军明因受贿被“双规”后表示,非常怀念刚参加工作时交的真心朋友,“他们不图我手中的权力,还不时提醒我注意用好手中的权。可惜,随着职位的升迁,我越来越听不进朋友们的真言,渐渐远离了这些真正的朋友,陷入另外一些不怀好意的‘朋友设下的圈套”。

现实生活中,官员在社会交往中因缺少反省意识而带来深刻教训的例子不胜枚举。

今年8月,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在全省第13期领导干部党纪政纪法纪培训班上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点警示:“酒肉朋友千万不能乱交,交了就要被‘绑架;有所图谋的饭千万不能吃,吃了就‘嘴短;对自称有特殊背景或者与高级领导及其亲属有关系的人的话千万不能信,信了就上当;私人会所和高档娱乐消费场所千万不能进,进了就可能掉进‘黑洞;不义之财千万不能收,伸手必被捉;侥幸心理千万不能有,一失足会成千古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被社会心理学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在社会交往当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有评论指出,近些年,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和一些阿谀奉承、投其所好的酒肉朋友“打成一片”,不仅荒废了政务,而且沾染了一身的江湖习气,与基层群众越来越远。在大力整饬“四风”、增强群众观念的时代要求下,领导干部应当把充实提高自己、有益推动事业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目的,多与学有专长、思想敏锐、见识广博的朋友交流探讨,不断获取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才干;要善于与基层群众交朋友,更深入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这才是交往的正道所在。

猜你喜欢
官员领导干部
市领导会见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称职”办公室主任
干部任免
官员在读什么书?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