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方面的应用

2014-10-21 11:13刘爱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糖尿病足

刘爱珍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办法。方法收集4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采用艾灸局部创面和相关降血糖的腧穴相结合,观察各组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创面和穴位,标本兼治,疗效显著,促进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灸创面,穴位疗法,糖尿病足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86-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逐渐出现双足麻木或感觉障碍、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的可引起手足溃烂、感染化脓甚至坏死[1]。属于中医学“消渴”、“脱疽”范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足也成为普外科常见病症之一,改善微循环和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笔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艾灸护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2月—2014年2月,在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参照美国Levin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2],将Wagner分为1期、2期的患者作为纳入病例;伴有严重慢性疾病的、Wagner分期3期及3期以上的为排除病例;治疗过程中未能按护理要求的及未按疗程主动出院的予以剔除。将所纳入的4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3.5±6.9)岁;糖尿病病程2~12 a,平均(5.1±3.6)a。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2.8±6.7)岁;糖尿病病程2~14 a,平均(5.0±4.0)a。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均遵医嘱积极控制血糖,抗炎,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局部换药等对症治疗。以10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若痊愈出院的,停止治疗,作为痊愈病例。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合理运动等护理措施。(1)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本病的病情、预后及转归,让患者能清晰的了解自身病情,保持乐观情绪,培养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对糖尿病足应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防重于治,患者应每天检查足部,及时发现是否有肌肤发凉,皮色紫褐,有麻木、刺痛、灼痛感,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足及足趾畸形等糖尿病足早期表现,尽早发现尽早处理。(2)饮食护理:应首先向患者解释控制饮食的重要性;鼓励患者食用豆制品、生花生米等食物,因为这类食物可以缓解糖尿病患者限制主食后产生的饥饿感;平时可用番茄、黄瓜等代替水果。(3)合理运动:指导患者进餐后1 h进行运动,因为此时血糖较高,锻炼有利于降糖。而晨炼则应选择在进食后进行,否则容易引起低血糖。老年患者要注意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此外,作为护理人员,还要做好督促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帮助患者调畅情志等护理措施。

1.2.2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护理,包括局部创面艾灸和相关穴位艾灸,均采用温和灸法。(1)局部创面灸法:在距创面1.5~2.0 cm的正上方,可根据患者耐受度调节距离,以清艾条持续艾灸创面15 min,每日1次;(2)穴位艾灸:选穴为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两侧穴位交替使用,每日仅灸1侧,每穴灸10 min,每日1次。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依据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3]制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疮面完全愈合;皮肤凉、颜色紫褐、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迟钝或丧失等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患者疮面2/3以上愈合;皮肤凉、颜色紫褐、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迟钝或丧失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患者疮面1/2以上愈合;皮肤凉、颜色紫褐、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迟钝减轻。患者治疗后下肢动脉内径扩大,血流速度稍加快;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

2.2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

3讨论

糖尿病足主要为缺血性或神经缺血性所致,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中医认为,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气虚血瘀或阴虚血瘀而致血液瘀滞,瘀血滞留在脉络,日久则沉积于脉络壁,固定不移,致使管壁变厚、管腔狭窄、脉络闭阻、变证丛生的脉络病症[4]。不管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是糖尿病足发病的病因,也是其难以愈合的因素。同时,血糖的控制情况一样影响着局部溃疡的愈合,血糖高于正常水平通常是做普通手术时的禁忌症,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是伤口愈合的关键。在护理糖尿病足患者时,除常规护理外,笔者采用传统中医特色疗法灸法进行特色护理,本试验采用的是灸局部溃疡面和灸穴位结合的方法。

灸法用于疮痈的治疗,历史悠久,早在《灵枢·痈疽》中就记载肩背部的痈疽初期可用灸法,使痈毒得以消散。《类经图翼》亦云“未溃而灸,则能拔散邪毒、不令大开,已溃而灸,则能补接阳气,易于收敛。”对灸法的功效原理描述的十分细致。《外科正宗 痈疽灸法并禁灸疮穴》指出:“又阴疮数多,艾炷恐不及事,以蒜捣烂铺于疮上,以艾亦铺蒜上,点火灸之,火气方得入里”。可见,古人早已将艾灸用于外科疮疡的治疗。创面艾灸,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消肿镇痛、扩张血管、激发机体自身调节的功能,对加速溃疡面愈合有着奇特的功效。朱俊琛等[5]认为运用艾条熏灸后,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增加,使失活的组织坏死分离脱落的过程加快,而正常的组织由于这种刺激而加快修复过程,同时,艾灸可减少脓液的分泌。

艾灸创面改善局部血运的同时,也重视其在控制血糖方面的应用。糖尿病,中医称之“消渴”,燥热阴虚为病机,多累及肺脾肾三脏,根据症状的侧重临床分为上消、中消、下消3种。故艾灸治疗糖尿病的选穴多以肺俞、脾俞、肾俞为主。胃脘下俞,又称为胰俞,从胰俞的称谓上,可以看出其对降低血糖有良好的疗效,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足三里可以益气健胃,改善消化功能,促进糖代谢;三阴交滋阴润燥,调补肝肾。艾灸诸穴,通过补先天肝肾和后天脾胃,改善身体机能,降低血糖,从根本上促进创面的愈合。

艾灸护理干预糖尿病足患者,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优点,艾灸创面可以治标、艾灸穴位可以治本,标本兼治,疗效显著,能有效减缓或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促进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银花.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7.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0.

[3]张惠芬.实用糖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2.

[4]蒋学文.中药泡足对早期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3,28(11):1040-1041.

[5]朱俊琛,刘德春,孙奎.艾灸为主治疗皮肤肌肉较大面积缺损3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1,13(3):35.

(收稿日期:2014-04-27)

猜你喜欢
糖尿病足
不同浓度土黄连液湿敷对糖尿病足疗效的临床观察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足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糖尿病足如何调治
夏季糖尿病足护理避免四大误区
治疗糖尿病足,需营造适宜“微环境”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患者护理
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及预防
太原市糖尿病足多学科诊疗联盟成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