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柯玛盛衰记

2014-10-21 15:26王礼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4年9期
关键词:冰柜空调

王礼

鲁群生花五年时间打造了澳柯玛这个中国第一冰柜企业,又花五年时间使之在家电各领域站稳了脚跟。但一个错误的多元化决策,就断送了这一切。

在过去16年时间里,鲁群生仅花了5年时间就使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冰柜厂变成了全国第一,又花了5年时间使之在家电各领域站稳了脚跟。澳柯玛也由此获得了与青啤、双星、海尔、海信并称青岛“五朵金花”的美誉。但一个错误的多元化决策,就断送了这一切。

现在,在冷清的青岛澳柯玛工业园内,昔日创业功臣、原董事局主席鲁群生的身影已经见不到了。

从2000年开始,鲁群生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向家电外的各个领域分兵出击。这个错误随即带来了另一个错误。由于多元化导致资金紧张,他从麾下的上市公司G澳柯玛抽取了19.47亿元的巨额资金,送入澳柯玛集团的腰包。而他在这两家企业分别担任董事长和董事局主席。

熟悉中国家电业的人都知道,这两个问题在家电业已屡见不鲜,几乎每家重要的家电厂商都有过多元化的尝试,失败者众;集团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更是普遍现象。

所有麻烦都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显现——澳柯玛集团传出资金链紧张的消息。面对众多银行贷款到期的困窘,市政府不得不出面帮助其将部分贷款延期。该集团空调、冰箱等众多主业也在银行发难后难以维持正常生产。

直到2006年3月,G 澳柯玛连发两纸公告,公布的数字一次比一次惊人。在4月的第二份公告中,集团占款数额从之前公告的6亿元扩大到了19.47亿元。

为挽救这家企业,在青岛市政府的安排下,青岛市经贸委副主任姜培生匆忙回国,接任澳柯玛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青岛市企业发展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李蔚,通过法定程序后出任上市公司董事长。

澳柯玛崛起

在从1990年初开始的五年时间里,鲁群生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时,澳柯玛的前身“黄海冰柜厂”已濒临破产,35岁的鲁群生主动请缨成为建厂3年来的第11任厂长。经历了高频率的领导轮换后,企业已背上了2700万元的巨额亏损包袱,生产设备破旧,人心涣散,职工拿着每月只有30元的生活费放长假。

鲁群生并没有打算像他的前任们一样——平均干上4个月就走人。他很快就显示出自己的决心——卖掉了集团为他配置的小轿车,卖车的钱投入技术研究。他接着骑单车到处借钱,最终筹到了将近200万元来恢复生产。

与此同时,鲁群生还得应付前任们留下的让人头痛的经济纠纷,因为欠银行、欠供货商甚至上级主管单位的钱,这位新任厂长上任一年内37次坐上了被告席。

而让销售部门最难堪的则是澳柯玛冰柜的质量问题。为了重新树立用户的信心,鲁群生请来了全国300多名用户,并承诺凡是质量问题被退回的冰柜,全部用新产品如数包还。半年后,收回的6000多台问题产品全部被砸碎。

扩充生产能力的方法则充分展示了鲁群生的魄力。企业将单班年产能仅为3万台的二手生产线拦腰砍断,一条线变成两条线,并在原生产线的基础上一米一米地加长。生产场地面积狭小,就在单层的厂房里搭起“上下铺”,仓库不够,也把货物吊起来。原本需要3亿元的投资,只花了3500万就完成了。

几招下来,澳柯玛当年便实现了扭亏为盈,销售收入达到721万元。随后的5年中,澳柯玛销售收入以年均230%的速度递增。到1994年时,澳柯玛冰柜产销量终于占到国内第一。澳柯玛的品牌也随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广告语逐渐深入人心。

自此,澳柯玛开始急于拓展新的赢利点。1995年,它开始在家电领域扩张——空调、彩电、饮水机、电热水器、厨洁具、电冰箱项目纷纷上马,企业规模也随之急剧膨胀。到2000年,其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已达到30亿元。5年时间里,集团总资产每年平均增长率为61%。

这一年,集团控股的G 澳柯玛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此时粮草充足,再加上传统家电业竞争激烈,利润已呈趋薄之势,鲁群生遂将高科技产业定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冒险转型

澳柯玛从2002年正式开始这轮多元化,投资路径则让人感觉眼花缭乱——锂电、海洋生物、电动自行车、自动售货机、房地产、金融、IT、MP3,直至19大门类800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企业员工也随之扩充到8000多人。“所有人都不明白它到底要干什么。”家电业内人士评价说。

鲁群生所考虑的是,与同处一城的海尔、海信两个家电巨头相比,澳柯玛仍身小体弱。为避免与它们直接交锋,澳柯玛不得不实施差异化投资,寻找“缝隙”项目。这也被业内形象地比喻成“海尔、海信不做的,澳柯玛都做”。

对于此次“冒险”转型,鲁群生曾表述为“我们不想再做搬运工,也不想再开办‘配件组装厂,靠挣取微薄的加工费度日”。他当时的预计是,在2005年后,高科技产业就可以替代利润微薄、经营艰难的家电业,成为澳柯玛的主营业务。

但当地媒体发现,此后,澳柯玛品牌推广反而越来越模糊,宣传也逐渐低调起来。作为竞争的第一战场,海尔与海信的广告往往寸土必争,而除了标志性的路牌广告,澳柯玛在平面媒体的广告已经很少出现。

回过头来看,正是此次方向不明的多元化转型,将澳柯玛拖入了资金链断裂的低谷。

据G 澳柯玛公开信息显示,公司上市募集到的7.8 亿元资金很大一部分投向了与原主业不相关的产业,但收益却并不明显——锂电池项目投入近2.5亿元,亏损超过710万元;自动售货机项目投入超过6100万元,亏损124万元;MP3项目拟投入3000万元,但在实际投入150万元后干脆抽身而退。除了主业赢利外,其他产业几乎没有一个能为上市公司或集团提供稳定的赢利支持。

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的高科技产业,甚至成为澳柯玛传统家电主业的拖累,一度陷入停产危机的澳柯玛空调就是一例。2004年,澳柯玛空调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占上市公司主营收入43%,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但由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仍然通过澳柯玛集团进行,当年年底约1亿多元资金被抽走,投资于多元化产业,这也直接导致了澳柯玛空调在2005年空调旺季到来时陷入缺货危机。

2005年9月,时任澳柯玛空调总经理的刘家新,曾尝试与经销商共同在济南成立山东澳柯玛工贸有限公司,借助此平台将澳柯玛空调的回款留为己用,但未成功。几个月后,刘家新黯然离去。此时,澳柯玛空调已深陷停产危机,难以自救。在全国各大家电连锁商处也只能以存货维持销售。

2005年下半年,已经嗅到气息的银行开始集体逼债。G 澳柯玛证券事务代表王洪阳表示,贷款突然紧缩后,上市公司资金周转已十分困难。长期被掩盖的问题最终不得不以激烈的方式爆发。

澳柯玛“瘦身”

2006年4月7日,上市公司G 澳柯玛发布公告,预计公司2005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将超过50%。

“那时候,与贷款银行的协调工作非常艰苦,大家都不敢给澳柯玛贷款,”新上任的董事局主席姜培生回忆说,“但市政府给予了大量支持,在我的记忆中,与青啤、青钢和黄海橡胶过去的调整比,市委、市政府这次对澳柯玛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

政府承诺的3亿元资金在4月底前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其中,首笔资金已在4月21日注入。在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政府曾表示,将优先解决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保证冷柜、电动自行车、小家电等三类产品的生产经营。

除现金注入外,上市公司还冻结了澳柯玛集团持有该公司的2.07亿股,总价值约6亿元。加上陆续查封的集团持有的青岛澳柯玛国际电工等6家公司的股权,以及土地和房产,总价接近14.5亿元。但距离集团占用上市公司的19.47亿元,仍有5亿元缺口。彼时,依靠澳柯玛自身力量解决清欠问题已无可能。“澳柯玛集团仍持有上市公司60%的股份,如果对企业有利,我们会考虑让别的企业来控股。”姜培生说。当时,业界盛传可能由同处一城的海尔、海信接盘的消息。

海尔、海信一直未对这一资产表现出热情的回应。一个已经过去多年的细节是,1990年初,在全国一片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浪潮中,青岛市曾有将三家企业合并的计划,但因为人事问题搁置下来。“可就是这种良性竞争的环境造就了这座家电之城,”长期关注青岛家电业的青岛党校教授程国有说,“杭州和南京都曾经将城市中的几家家电企业合并,但最终看起来效果并不好。”

曾在1997年被估价为37亿元的“澳柯玛”商标已无偿归上市公司使用,一些优质资产——例如多处房地产项目也已卖出。“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帮助。”姜培生说。

姜培生将面对的挑战是“如何瘦身”。根据澳柯玛2005年第三季度的报告,1—9月,在澳柯玛公司中销售额排名前3位的业务依次为冰柜、空调、冰箱。但在市政府公布的3项新主业方向中,小家电和电动车取代了利润稀薄的空调和冰箱。

不过,这看起来更像是权宜之计,而非长远之策。小家电和电动车虽然目前利润可观,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短期内就可能遭遇一哄而上的竞争威胁。事实上,浙江和江苏几百家成本更为低廉的电动车厂商正在崛起。在缺乏上下游配套优势的山东,这样的项目更是举步艰难。

而对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李蔚来说,面对的则是管理难题——数十家全资子公司、16大事业部和19家国内外合资公司,让公司高层分身乏术,管理成本高。“虽然只来了7天,但我已经深切感觉到管理存在着问题,”李蔚说,“我们将从最基础地方改起。”(编辑/可敬)

猜你喜欢
冰柜空调
卖空调
跟踪导练(五)
我给空调发奖状
跟踪导练(五)
冰柜盖被子
“空调病”到底是什么病?
空调病是怎么回事
冰柜盖上被子了
“冰柜的误会”
小心空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