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数学的“生成式”教学模式

2014-10-21 19:57龚毅
关键词:基础教学大学数学数学建模

龚毅

[摘要]生成式教学模式的建立旨在摆脱大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从根本上真正建立起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立体教学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大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新模式。文章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成式教育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成式 大学数学 基础教学 数学建模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理念的新变化,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也将面临新的考验。传统课堂“填鸭式”“灌输式”“授予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合新时期的学生,原先的“1+1=2”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一种“生成式”的教学方式对基础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理念,也将产生“1+1>2”的效果。

一、既定目标的“第一课堂”教学方式

1.明确基础课程定位,提高教学水平

大学数学基础教学的课程大多为必修课,授课对象大多为入学新生,授课内容甚多。面对这些矛盾,通过探索与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通过有效的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密切结合;加强对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挖掘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持续规范管理

大学数学基础教学始终需要坚持高标准执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坚持做到: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阅卷等。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安排与监控、教学环节的检查落实、试卷命题与分析等各环节,逐步形成了一套操作规范。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对于保证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是十分有效的。

二、生成式教学方式的探讨

1.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以讲解本学科、本专业知识为教学目的,更加注重科学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素质培养问题。作为高校教育,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教学的局限,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去弥补。

2.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它与课堂教学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是另一个课堂,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整体。

3.“生成式”的教学理念

《辞海》中论述到:“生成”是德文werden的意译,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范畴,即发展和变化。《现代汉语词典》把“生成”解释为:“(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产生。”《教育大辞典》中对生成的诠释是:“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与从环境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动态构建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

结合上述定义,生成式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通过“自组织”的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创造,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三、生成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生成式教学理念的提出,下面以大学数学基础教学为例,在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尝试这种教学的方法,以达到“1+1>2”的效果。

1.在第一课堂中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让多数学生接受到数学建模的教育,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选择如何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首先,在《高等数学》等大学数学课程中融入计算机。可开展的教学方式有:一是在空间解析几何章节介绍中利用配套教材的多媒体授课系统进行授课;二是介绍数学软件在微积分中的应用。通过若干例题,使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初步学会使用数学软件解决简单的微积分问题,以达到教改课程的目的。其次,开设数学实验课,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定义、定理的证明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独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的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2.在第二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建立多元化的目标

让一部分对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社团活动中,让升入高年级仍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社团活动中,让有意进入研究生深造的同学加入到社团活动中,通过组织系列数学建模活动,提供“1+1>2”的基础教学平台。不是社团所有的学生都会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但他们每周都来社团活动,因为他们喜欢数学,或者他们希望了解与数学相关的实用知识,方便出国深造,或者他们希望可以帮助到个人的课程学习中。

3.在第二课堂中使学生自主构建预设目标的途径

在社团中,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专题介绍,学生进行专题研讨。社团活动借鉴研究生讨论班的模式,让学生亲历从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全过程。学会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查找全面的资料,对优秀论文报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通过活动,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建模的魅力所在,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第一课堂里,老师是1,学生是1,如果按照既定目标的方法,那方法就是“=”,结果是等于2,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缺乏特色也缺乏个性;而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1,老师可能只是默默的背后的1,而更加符合学生、贴近学生的需求的方式,那就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于2,这样我们可以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的全面,更加的有个性,更加的多元化。

项目资助:上海海關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课题(No.2312064)。

[参考文献]

[1]陈希.创新教育与数学建模[J].福建高等学校学报.2009(2):50-53

[2]林建森,蔡仲兴.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J】.教学教育.250:4-7

[3]徐为.基于动态生成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J】.大学数学.29(1):144-147

[4]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

[5](德)博尔诺夫OF.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李祎.数学教学生成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唐青才.生成式教学设计研究【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

猜你喜欢
基础教学大学数学数学建模
篮球教学中提升学生投篮命中率研究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专业需求与案例驱动相结合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职业教育中大学数学案例式教学模式探究
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谈大学数学的教与学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