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的世博公园景观设计特色营造研究

2014-10-21 20:03李海红
建筑遗产 2014年7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景观设计

李海红

摘要:世博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及其建成作品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市民的一致好评,其作为上海宝贵的滨水公共景观空间,在世博“会间”和“会后”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世博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其景观设计特色营造进行研究,并且在基础上探讨了世博公园的场所精神之所在,以期对类似的包含有工业遗址景观的现代休闲公园之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世博公园;景观设计;特色营造;场所精神

1.世博公园——一个包含工业遗址景观的现代休闲公园

世博公园处于黄浦江水脉与上海城市地脉“亲密相连”的过渡处,水陆交融的特殊地带,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城市景观和环境。世博公园作为上海在黄浦江沿岸永久性的大型滨江绿地,不仅有望为城区市民创造出良好的游憩休闲场所、艺术展示空间,而且也将为城市提供真正有效的“氧气库”和舒适、健康的外部休憩空间;世博公园的“地脉”主要体现在其是工业文明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尊重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充分挖掘基地滨水工业遗址的特色文化正是世博公园景观营造的重点。由此可见,世博公园是一个以工业遗址景观为特色的上海市重要的滨水游憩休闲公园。

2.世博公园景观设计特色营造研究

2.1 强化工业遗产特性

历史建筑与设施的保护与保留在城市开发中已日趋成熟,保护的方法和程度也比较多样化,如要求从建筑与设施外观到其功能都要保证“原汁原味”;要求只保护建筑与设施整体外观但是对其功能加以延伸和置换;只保留建筑与设施的一部分以起到提示性作用等等。

1)整体保护

对工业建筑的整体保护,需要一个价值评价的过程,不是所有时期的建筑都要整体保护,同样风格的建筑也要求同存异,选择最能体现时代文化背景的建筑加以保护。在“修旧如旧”原则的指导下及时对有损毁的地方加以维护和修补。以上保证了这一保护工业建筑以最佳“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2)内部改建与功能置换

对于部分完整性较好的生产空间及其设施有必要保留作为人们了解工业生产流程的媒介,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置换,适当改建原有内部空间,以适应新功能的需求。

3)提示性保留与新增功能结合

诸多工业场地用地规模过大,机械设施繁重,完整保留并不现实,但是为了延续场所的地域文脉可以保留场地的一部分或是机械设施的个体要素,起到提示性的作用。此种手法在保存基地的工业历史风貌、延续其历史积淀的同时,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处具有特色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

2.2 辉映场地标志物

世博公园景观设计强调并辉映了卢浦大桥这一场地标志物,具体手法取自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造园手法。通过“置石理水”打造一处静谧的园林场所,利用水的掩映将尺度巨大的卢浦大桥投射于人们的脚下,进而使大桥这一场地内的消极因素变得积极,使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感受到卢浦大桥的存在,对场地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2.3 呼应世博场馆

世博公园是应上海世博会这一盛事而生的,必然要留下这一盛会的痕迹。世博公园内有两座世博会期间的保留建筑:奔驰文化中心、世博中心,这两座保留建筑将成为上海市以会议、展览、贸易和文化为核心功能的现代文娱业集聚区。

2.4 凸显滨江特色

世博公园景观设计按城市防洪要求将基地设置为4个层次,让直立的防洪墙隐藏在地形绿化之中,对驳岸进行抛石软化处理,增加了植物和生物的生存空间,并且对江面的亲水空间大规模的退让。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公园内部的开放性和休闲性,如大型庆典广场、咖啡吧、休息茶座、亲水区等设施的建设。世博公园通过体现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开放性和休闲性,凸显滨江特色,强化人们对自己所处的黄浦江滨江环境之感知。

2.5 优化生态环境

世博公园位于黄浦江沿岸,具工业文明色彩和浦江风景特色,但是土地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了解决以上生态环境问题,世博公园景观设计中运用了多项新的生态技术,如雾喷降温技术、资源型透水路面、植物改良修复土壤、可上人的耐践踏草坪、生态绿屏、上人屋顶景观绿化、生态水处理等等。通过以上生态技术的应用,基本上改善了场地的生态环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态效益会越发凸显,有望实现向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的转变。

3.世博公园的场所精神探讨

3.1 场所精神的涵义

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念化的体现;是一种总体的氛围,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诺伯格·舒尔茨在建筑形象学理论中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其在20世纪末系统地提出了两种场所精神:定向感和认同感。定向主要是空间性的,即能使人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3]

3.2包含工业遗址景观的现代休闲公园之场所精神

“包含工业遗址景观的现代休闲公园”从字面上理解至少有两个关键点:工业遗址和现代休闲。此类公园其场所精神在于:首先是对场地工业文明的记忆,此为公园的底蕴所在;其次是时代所赋予的特点,即时代精神的体现,此为公园在当下存在的理由;再次是公园的建设对场地及周边环境未来要有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的展望方面,此为公园生命力旺盛的有力保证。

1)记忆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记忆和痕迹是工业场所才具有的独特感受,是工业生产时期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劳动精神的见证,这种精神的实质无论在工业生产时期还是后工业时期都是应该强调的场所感,如果脱离了这一气氛,工业遗址景观的场所精神就没有了基础和根基。例如广州中山市的岐江公园利用榕树岛、铁轨和红色记忆装置(红盒子)等设计元素诠释基地工业文明时期的场所记忆。

2)体现时代精神

不管是工业遗址景观还是现代休闲公园,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既要与过去建立联系,更要与当下共生共存。例如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中,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公园,世纪公园、徐家汇公园、虹口公园、延中绿地等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工业遗址景观同样如此,体现时代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是它在当下“存活”的有力见证。

3)展望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環、持续发展等理念。例如上海后滩公园以生态文明的展望为其重要的设计理念,即利用一个狭长的幽谷空间巧妙地解决了防洪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此做法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4.结语

场所精神是人们对世界和自己存在于世的本真认识的浓缩和体现,此种精神的遗失并不是由历史性建筑和设施离弃我们而引起的,而是我们对它蕴含着的文化特性的忽视。[5]场所精神的营造有助于人们对场所的深层次认知,即人们可以从确定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并且确定自身在此空间中的归属,从而形成特定的认知,建立与场所环境之间的联系。世博公园是一个包含工业遗址景观的现代休闲公园,通过诸多特色营造的手法,记忆其工业文明给人以认同感;体现其时代精神和展望其生态文明给人以定向感。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场所精神”的回归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