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危机与建筑设计概念的拓展

2014-10-21 20:07王爱军李志波张迪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王爱军 李志波 张迪

摘要:近代以来,大部分受工业革命影响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这种发展速率的突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结构。其中,许多传统的域建方式在公共领域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工业化的冲击下被冷落以至消亡,而社会经济转型造成城市生活方式转变,进一步催生了新的公共交往需求。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微观层次 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

一、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危机

1.1步行空间的缺失

步行是最原始的交通类型,也是最普遍的市民行为活动方式,传统城市大都拥有良好的步行空间体系。然而,在现代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城市步行空间却不断受到挤压。

1) 汽车主导的交通模式对步行空间的吞噬

在世界范围内,私人汽车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当传统的街道容量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车辆通勤和停放需求时,人们通常对街道进行 “现代化”的改造 ,包括拓宽车行道,缩减人行道宽度,将人行道放人地下或建立步行立交道,减少或清除街道树木,设置单行线,拆除建筑以便建造停车场和发展道路网等。这些改造形成大量的硬质地面,建筑孤立其间。当汽车的总体规模超出一定限度,就会破坏历史上形成的人行交通联系,进而颠覆既有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当巨大的开放空间主要用于道路和停车场时,人本身的活动只能被迫退出,因为其所需要的物质前提消失了包括完整的人行道路系统,紧密相连的公共活动场所,连续而统一的街道建筑以及各种适宜的服务设施。

2) 对步行空间的再认识

早在2O世纪6O 年代的西方 ,把城市中心功能迁出老城区对市中心造成的不 良影响已初露端倪,7O 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更给依靠私人汽车到市郊办公、购物的方式带来极大的不便,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复兴的潮流。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设计和建设模式,突出的一点是大力发展步行空间。步行空间的回归并非是复原传统城市的旧有形态,其一般的指导思想是在城市核心区建立和发展非交通区,将步行空间成为复兴城市原有中心区最重要的促进因素。

1.2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脱节

1) 高层建筑——城市中心的孤岛

在相对集中的有限建设空间内加大垂直向度的发展,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是建造高层建筑最基本的动因。但是,简单的功能和空间集聚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推动城市职能的顺畅运转才是关键,即城市环境中的高层建筑的公共性要求。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状况还很不平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统筹规划,既不利于形成有序的周边环境,又增加了各自的负担;(2)城市空间表现为单一的街道建筑二级模式,外部空间离散,单体建筑难以互补协作以形成激发功能;(3)高层建筑地面上下空间发展失衡,地下空间缺少统筹考虑,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设置了潜在的障碍。

2) 大型购物中心——城市边缘的孤岛

近半个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城市建设大都经历了从市区到郊区再回到市区的变化过程。二战后,在美国及其后的西欧国家,私人汽车的迅速发展与市中心功能过度饱和、土地供应不足及价格不断上扬共同作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分散城市功能和在市郊兴建商业一公共中心。这种市郊的商业一公共中心通常依托高速干道,以商业购销综合体建筑的形式出现,占据大片土地,外围是大面积的停车场。它们规模巨大,功能完备,独立性很强 ,而空旷的市郊土地也使得这里的建筑似乎无需考虑外部环境的制约。但这一模式在客观上助长了城市生活的分离。购物中心建筑周边繁忙的交通和大面积的地面停车场从根本上抵制了通常存在于商业空间周边的街道生活,进一步消除了原先残存的繁荣。

相对而言,市郊购物中心在歐洲城市的推广不如美国普及。例如在英国,由于城市边缘的绿带受到法律的保护,大型购物中心多数只能结合战后重建和城市更新立足于旧城之内。但当时这些计划都热衷于把破败的城市中心整体推倒重建,许多方案设计无视原有城市空间叽理和环境文脉,使新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二、建筑设计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拓展

2.1 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室内化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般指向外部空间的秩序,其与建筑内部的渗透也多集中于地面层。伴随着城市内部不断趋于密集,空间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城市土地的平面二维划分 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多种职能共存的需要。密集的城市交通设施和各类建筑挤占了大量地面空间,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则产生了更多的公共活动需求,必须依靠垂直向度的发展化解其间的矛盾,形成各职能空间的穿插叠层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室内化是城市空间结构立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公共空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中外部空间的范畴,还纳入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内容。

2.2建筑空间的复合化和开放化

建筑空间是人类出于生活生产需要而能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功能和形式是描述建筑空间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当代,社会 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建筑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类型的使用要求。但传统的建筑功能概念却不涉及将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交往活动,在形态上就表现为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分离。当代城市环境正朝向系统化、立体化和宜人化的方向迅速演进,要求建筑内部功能与外部需求达成良好的契合,建筑空间的秩序必须服从城市环境的脉络结构。

1) 功能与职能

当代城市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除了具有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还须在城市中承担相应的职能。职能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最终使用 目的为导向的积极功能的体现,包括建筑的用途、功效发挥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 职能概念揭示了人的活动在建筑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全面地描述建筑客体属性与人为活动主体需求之间的效用关系,将外部需求纳入建筑 自身体系的范畴,从而建立建筑社会化使用的主动机制。在实际使用中,建筑职能和功能的分类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某一功能类型的建筑可以具备多种的职能,同一种职能则可能涉及多种不同的功能。

2) 建筑空间的异化

建筑积极介入城市环境,其职能要素不断突破建筑本体功能的限定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这反映了当代城市生活中多因素交织、多元共生的整体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公共活动方式和相应的建筑空间形式,主要包括:(1)城市街道渗透、穿越建筑内部 (2)城市交通系统利用建筑空间组织切换与集靓 (3)屋面成为城市广场;空中花园成为城市绿化与景观系统新的组成部分;(4)超大尺度的室内空间容纳多类型的城市活动。

建筑与城市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形成相互咬合渗透的交错连接,建筑 日渐突破单体和类型的概念,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紧密的联系。

三、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设计研究的迫切性源自社会变动的不断加速。当前,对于具体、细致的技术手段研究是重要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对其使用意愿的未来可能性的探讨。突破原有的机械的学科界限全景审视城市社会 有助于启发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廖方.简述城市公共空 间及其层级结构[j].规划师,2007(4)

【2】王建国 .城市设计(第2 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英)尼格尔 - 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第l版)【M 】.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