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负建筑”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2014-10-21 20:07黄倩思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中国启示

黄倩思

【摘要】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的横滨,于1979年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完成硕士课程,1985至1986年间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局的研究生院访问学者。1987年成立空间设计工作室,1990年成立隈研吾事务所。从90年代起,隈研吾开始思考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并在他的建筑实践当中,贯彻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思想。本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介绍隈研吾独特的建筑个性,阐述“负建筑”这一概念在隈研吾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分别体现的具体内涵,并指出了“负建筑”思想的引入对中国建筑界的意义。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中国;启示

一、“负建筑”是对当下中国建筑现象的批判

“我原来对中国建筑的印象不好。就我看到的,不过都是些对八十年代美国超高层建筑的二流翻版,呈现的是缺少文化内涵的暴发户景致。”

隈研吾在《负建筑》的开篇中并没有直呼主题——建筑,而是断断续续地说了有关“政策”的事情。隈研吾在开篇中,提及到了有关美国住房政策以及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思想学家凯恩斯。所有的开篇来源于20世纪的房屋政策,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房屋政策,使得20世纪的建筑有以往于历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走出20世纪现代建筑所确立的那个建筑时代。隈研吾提出首先抛开建筑本身的意义,从宏观的角度,切入为何当今建筑业有如此一个境地。作为建筑师——上层建筑的最好服务者,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也是趁着风风火火的住房政策发家的,因此,更有理由涉足当时的住房及公共建筑政策。隈研吾给我们讲解了一个房屋建设经济利益链的恶性循环——从政者为了“弱者”向上级要钱大规模投资公共建筑而造成的赤字。建筑规模的“大”而“独立”由此时而形成。而建筑也不同与以往的与时间地域共存,而是“突然”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各种“割裂”油然而生。它是与环境无关,与能源无关,一栋栋的庞然大物,占据了我们的星球。当无数的独立体出现时,大家反而没有去反思,究竟我们的建筑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大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楼房的经济利益以及他的社会效应而忽视了本来的面目。隈研吾带我们回到本源来思考,也就是《负建筑》的写作目的。

在上世紀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分割土地这一所谓资本主义产物的东西也在中国发生了。虽然我们的政治走的是社会主义路线,可是经济上更多的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建设获得GDP。在国家的大量建设中,我们产生了惊人的GDP。“现代化”这一道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英国花了上百年走的路,我们用了30年一跃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农耕社会急剧向城市化的步伐迈进。而大量的农民走向城市成为了GDP的傀儡,同时也丢失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归公,分割倒卖,所谓的“公共事业”在我们国家也大量的兴建。城市人口的急剧上升造成住房压力的紧张迫使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带动了国家GDP 的增长。利用土地分割卖地的方式,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部分。巨大的“乘积”效应也在我国发生着。隈研吾所反思的,“建筑到底应该是怎么样”这个问题,也同样适用于我们。重量不重质的建设,使得多少历史城市的文脉被破坏,千城一面已是共性。在解决了经济以及人们基本需求后,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究竟建筑应该是怎么样?因此,《负建筑》一书所说到的现象同时也是值得当代中国建筑界的反思。

二、“负建筑”是一种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的建筑态度

“ 做建筑是绝不能急于求成的。不是把一个项目看成一个作品,而是把自己的整个人生当成一个作品,必须怀有这样平和的心态,一点一点在地面攀爬般地前行。最近我似乎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宽宏的心胸、不焦躁的心境才能诞生出建筑。”

从隈研吾到早期建筑经历,到后来日本经济泡沫爆破回到乡下的实践,让隈研吾的建筑从此走上不平凡的道路。因为有了这段乡下实践的经历,使隈研吾从“平凡”的建筑实践中的出不平凡的“负建筑”理念。诚然,乡下建筑设计的这段经历,是颠覆了现代化建筑的大规模生产模式,从直接跟乡下的工匠对话,从建筑的细部出发,而不是按一般设计的大顺序——总平面到平面的设计方法,让隈研吾的建筑开始与众不同。这些规模相对比较小的项目让隈研吾尝试了先从建构的层面考虑建筑设计。自然材料的创新运用是很主要的方面,通过对当地自然材料的构造新形式的发掘,让传统的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焕发新的魅力。在这些作品中,隈研吾吸取了日本传统文化中极简的美学,把传统的材料建构成具有某种极简内涵的建筑物。在这一个个出色的建筑物建成后,隈研吾逐渐变得擅于运用各种材料作为其建筑的构成部分。在这些材料特别是自然材料的运用中,倾注了隈研吾巨大的决心以及耐心。如果没有这股执着以及对难以处理的材料的宽容,是成就不了出色的建筑立面。正如隈研吾自己承认自然建筑中的自然材料易损,易变色,缺点很多,可是他们仍然要建造这样的非混凝土建筑,来抵抗现代的混凝土世界。因为这些自然的材料让人使用舒服,而不是混凝土那个硬邦邦的世界。对于材料的研究精神,比起很多只注重造型的建筑师,心态平静及宽容很多。

在如今大规模生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由于各种原因,都把主要的目光投向建筑物的造型。拥有一个特别的造型成为建筑师最大的追求。满目可见各大城市充斥着所谓的地标建筑,而地方的传统文脉被不自觉的割裂了。因为混凝土制造的世界是一个无差别的世界,在追求造型体的同时,确实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建筑过于注重造型而忽略人的使用,使人在巨大投资额的建筑中得不到相应的关怀。这种过于追求表象以及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会使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文化丧失应有的传承。

隈研吾提倡的“负建筑”理念同时是一种建筑态度,提倡场所生成建筑,把建筑植根于具体的环境,与所在的环境连接。这种对待建筑的态度是处于大建设时期的中国建筑师所需要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大地设计出高水平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隈研吾. 负建筑[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 隈研吾. 反造型[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隈研吾. 自然的建筑[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 朱锷. 消解设计的界限[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日)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6[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国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