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权法的意涵与时代特征研究

2014-10-21 20:08甘建明
法制与社会 2014年34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物权法

摘 要 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从上个世纪开始讨论,到制定完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最终在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现了立法的又一次伟大进步。物权法在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等方面具有深渊的意义。中国物权法的制定是时代的产物,很多的内容规定都是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规范,因此中国的物权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中对《物权法》的涵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每一阶段物权法的特征对其时代性特征进行了体系性分析,最后对现行《物权法》的立法效果进行了评价性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强化对《物权法》的认识,从物权法的意涵与时代特征角度来丰富物权法研究的理论。

关键词 物权法 立法效果 时代特征

作者简介:甘建明,厦门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273-02

从总的方面来看,物权法是调整物权关系的法律规范,是规范民事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在法律体系中起基础作用,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我国至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物权法,经过多年的实施显示了明显的效果,在中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中国物权法将扮演更加重要和突出的角色,发挥其他法律与政策不可替代的社会效果。很多研究者对物权法的意义、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进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实施还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理解物权法的意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对物权法的基本态度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对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法律进行了废止,包括《中华民国民法》,这就使得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了物权法。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直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我国一直没有制定有关的民法规范,更没有物权法的法典,只有一些地方政府立法中的民事法律文件和当时的司法机关就一些民事问题做出的解释等,无论如何,在这一时期我国对物权制度一直是肯定的。

但是在1956年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地役权、地上权不复存在。而且随着引进苏联的民法理论,除了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在立法上都没有被纳入,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一时期的单一所有权立法规定一直到《民法通则》颁布实施后才得以改变。与此同时在这一段时期内关于物权法的研究也属于空白期,有关的论文也无从查阅,在一些文本中也有直接摒弃物权概念的论调,认为物权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产物和代表,这一观点影响甚远,甚至到20世纪末物权法的立法讨论中仍然有人提出该观点。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活跃起来并逐渐发展完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1986年中国出台了《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在该部法律中没有明文确定物权的概念,而是折衷使用了“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这样的概念表述,这与中国长期抵制物权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立法体例上也将物权相关制度划到了债券制度中。

从建国之初到社会主义改造直至确立改革开放,中国的物权立法从完全否定西方物权概念与法律制度,在立法、教学、研究等多方面都处于停滞、空白,物权法受到冷落对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存在缺憾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存在疏漏的。

二、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的物权法复兴时期

在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后,我国走上了快速发展和开放式发展的新道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都呈现出了新的局面与势头,在社会财产和公民个人财产上都有了大幅的增加,对财产的归属确认以及保护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是发展到这一阶段,我国在1992年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要建立起关于财产交易和流转的法律进行规范,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民商事交易关系必须有统一的法律规范体系加以引导和确认,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稳定剂的作用。

在当时我国在民事法律规范中存在着债法上的三大合同法律规范,包括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以及涉外经济合同法,这三部法律具有基础性的调整经济关系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更需要集合这三个合同法建立起明确的、具体的物权法律制度,随着“合流”工作的展开,统一规范的市场经济财产交易与流转法律规范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在规范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的法律规范上却还是处于停滞状态。理论上,物权实际上是财产交易的起点,也是财产交易和流转的终点,但是这一阶段的财产交易和流转的法律规范却是没有物权作为基础的,在整体法律体系上还是存在不完整之处。自此,也可以看出确定市场交易的标的物的权利归属是十分必要的。此时,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也认识到需要建立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以及占有制度在内的完整而系统的物权法体系。这一趋势显示出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对物权法有着急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要正视并重视起来,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物权法进入了编撰时期。

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首先提出了物权法立法草案,在草案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思想内涵: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所有权理念;保护一切合法财产;在国家征收制度中严格明确公共利益目的;结合农村土地改革与政策,对农村用地的使用權物权化规范。在物权法立法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摆脱了思想束缚,在外来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国情进行了物权法立法的新创造,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物权法律制度和理论。但这一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制定过程中有学者就曾对此提出过质疑,反对者认为物权法草案中的确立的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实行平等保护是与宪法存在冲突的,在不断的谈论与修订中,在2006年8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物权法草案进行第五次审议,同年10月进行第六次审议,并在说明中特别解释称,规定对国家的集体的和私人的物权予以平等保护,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现行宪法的基本精神尽管如此,它还是使得颁布物权法的计划推后到2007年才得以实现。中国的《物权法》是继受西方国家的物权法而来,但同时又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对物权行为理论上进行了否定,创立了自己的物权变动理论。可见中国的物权法是我国法律制度的进步,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

三、中国《物权法》的时代特征

中国《物权法》从起草制定到颁布实施,从1993年至2007年历时14年,在后期还经历了激烈的理论争论,给物权法立法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没能阻止物权法的通过。但是理论与实务中对物权法的質疑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民法学界对物权理论的研究滞后导致立法思想和技术上存在不成熟,这也就使得我国的物权法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笔者在此结合文献资料以及《物权法》的内容对物权法时代特征中的一些不足进行如下分析:

(一)沿袭社会主义国家对所有权的分类

中国《物权法》沿袭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法的规定,将所有权分为三类,即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这一立法规定,其实反映的是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集体和社会公众的财产所有权的平等对待的问题。立法过程中这一观点受到了多方的质疑,质疑主要是由于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按此区分是与公有制主体地位不相符的,但最后颁布实施的《物权法》仍然将所有权进行了三分,按照民法理论以及我国的所有权制度都是值得再深思的。

(二)对典权的废止

典权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国外许多国家也有相似的制度规范,在中国物权法讨论起草过程中明确规定了典权,这主要是基于在中国社会中典、当还是存在的,典当也可以丰富融资渠道,因此对典权制度是肯定的。但是有人对此进行了批判反对,他们认为典权是中国固有的制度,但是在中国开放加入国际贸易后,民法物权制度逐渐与国际趋同,为适应物权国际化趋势,应当将典权予以废除;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就土地设定典权已不可能,就房屋设定典权虽无统计数字,但实务中出典房屋的例子也并不多,因此保留典权的价值不大。在反对声中,最后出台的《物权法》废除了典权内容,但是从全面审视来看,虽然当前各国民法制度有趋同的发展趋势,但在物权法领域,主要是担保物权的趋同。在所有权、用益物权方面仍然是民法中最反映各国自己的特色,因此以物权法的国际化为理由来否定典权制度是存在不妥的。

(三)担保物权种类少

我国的《物权法》对担保物权只规定了典型的抵押权、留置权、质权,对于非典型的担保完全没有进行规定。在最初的立法草案中实际上是提出了规定非典型担保即让与担保的主张,但是有学者激烈反对这一观点,最后立法机关在担保物权的种类设计上采取了保守的做法,只承认了典型担保物权即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而未认可非典型担保( 如让与担保临时登记担保) 与企业担保等。

除了上述特征外,中国的《物权法》还存在其他方面的特征,包括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较为原则、未规定取得时效、未规定添附制度、未规定无主物的先占制度、占有制度的规定较为简略、有些规范的效率取向不够等待都是由于时代以及思想所限。物权法律制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中国《物权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积极通过发挥包括物权法在内的民商法制度体系的作用来促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巩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推动中国人权保护事业的进步以及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梁慧星.中国民事立法评说: 民法典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0.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解读.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吴文迪,袁琳,毛爱萍.《物权法》视野下的行政权——以我国《物权法》为主要分析对象.魅力中国.2011(15).

[4] 蔡立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研究.当代法学.2013(3).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物权法
充分认识品牌时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创建水平
浅析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
浅析色彩的时代特征在传统花鸟画中的应用
论媒介融合环境下“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时代特征
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初探
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之探析
新形势下的《物权法》商事适用性分析
环境法视野下的物权法社会化进程
“五老”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