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健康定义重建

2014-10-22 16:19刘伶燕陈一民刘东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4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健康体质

刘伶燕+陈一民+刘东海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健康的定义内涵过严、外延过窄,缺乏普遍实践意义和价值。从社会实践及进步发展层面看,绝大多数人拥有普遍意义的健康,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本文从社会进步发展及与人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角度,给健康予以新的界定。

关键词:健康;体质;社会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076-0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前的一些观念及理论势必会有些不合当前的适宜。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世界卫生组织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健康的定义内涵过严、外延过窄,缺乏普遍实践意义和价值。

一、对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质疑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首次提出了多维健康观。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研究后,1989年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定义,认为健康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而赋予了健康概念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健康的内涵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多维健康观得到了确定,并有所发展。王广虎和喻坚先生对此依据国情也进行了一些增补,颇具代表性。但还是没有突破世界卫生组织权威定义的框框,仍然在其影响下徘徊,普遍认为:“健康难以获得”。可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正无情地滚滚向前,朝着文明的大方向继续进步和发展着,这不能不使我们怀疑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上述界定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性。因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实事求是地开拓新思路。实践和科学证明,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里的,受内外环境、心理、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人人都有可能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角色,都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下面,我们从微观、社会发展、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层面阐释人民大众心目中对“健康”的理解,以提炼其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内涵)和外延,以飨读者。我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定义已把健康概念内涵的认识拔到了绝顶,外延缩到了极限。在体质实践中,真正达到符合上述健康定义要求的社会人极为罕见,学术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过抱怨,人吃五谷杂粮,也不是生活在真空,哪有一点小病也不得的,哪有一点也不残的!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人们可望不可及,只能望梅解渴,望河兴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实现不了的空想。依据辞海对病残等的定义,一个小小的毛囊炎是病,一块皮肤割裂形成的疤痕是残,适应方面的完好又有谁能做得到……如果将上述多维内容再优化组合到一起,所能达到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就是宇航员的健康也未必能符合上述要求。健康概念是不是被人为地虚化了呢?世界上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绝对化了的东西是没有实践性的。就连选拔非常严格,数量寥寥无几的宇航员都难以达到上述的健康要求,更何况平民百姓呢。按道理讲,宇航员是应该符合上述要求的,他们的健康应该是完美无缺的,是多维健康的真正实践者和拥有者,他们可谓世界卫生组织所界定的健康代表。对健康定义内涵与外延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仅从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评价,必须把它拿到实践当中检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难道宇航员的健康就符合上述要求吗?仅从宏观指标来看,健康质的指标量,是规范适度的,符合宏观观察要求的表现和反映。如果从微观上讲,生物学医学研究证明,每个人的基因中都含有数百种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它们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和条件,就会在子代出现遗传病。从这一点讲,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都不是健康的,都是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人类生活的环境不断变化着,基因受到有害物质的刺激便有可能会产生突变,形成新的遗传病基因的潜在,遗传病的根基来自亲代的病态基因,随时间的推进病态基因只能增加,不会下降,更不会恢复到正常。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身的免疫机制不知已消灭了多少种传染病,但这都是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完成的。而今天,人体也还对多种传染病没有形成自身免疫机制,一旦某种无自身免疫机制的传染病肆虐,便无法抵御,只得束手就擒,好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已研究出了多种具有特异性被动免疫方法,使人类摆脱了某些传染病的侵害。因时间短,人体内对多种传染性疾病还没有形成自身免疫机制。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新的不明有害物质又接连产生,侵犯袭扰人类,就更无法抵御了,就是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研究出有效的具有特异性的对抗机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何况自身免疫机制的形成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需要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2002年的“非典”爆发,近年艾滋病的流行,都证明人类体内存在好多缺陷,就更不能说我们的体质是绝对健康了。大家都在电视里看到了,宇航员在执行任务前,国家领导接见时,他们是坐在密封的大玻璃罩里的。原因很简单,怕他们感染上体内无抵御机制的有害物质的侵袭。可见上述定义:“……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谁能有这种潜在的功能和心理呢?说明上述定义对内涵的要求过于严格,自然外延也就狭窄了,狭窄到几乎脱离实践的地步。有人说这个定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我们则认为时间长了,人们经过再三努力还达不到上述要求,其所谓的积极性与作用也会自消自灭的。所以,其实践价值并不大。那么,人类究竟拥不拥有健康呢?我们认为:肯定是有的。那么,人类的健康存在于哪个层面,又如何表现呢?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又如何界定呢?对此,我们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寻找正确答案。

二、对健康内涵与外延的再思考

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信息文明时代,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非健康人一代一代地离去,与此相应的是新的健康生命一代一代地涌现、崛起,如此不停循环往复,才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永续不断。因为人从出生经过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在这一生的生存期中,婴儿到壮年这一阶段,相对来说健康占据着较长的时间(病、残、弱、死的机遇相对只占少数与时间),这一现象无以雄辩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何以进步和发展,文明又何以永续。健康与病、残、弱等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壮年以前,健康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主导地位,其既是人体本能的一面,又是人类心灵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与奋斗的目标之一。总之,于健康之所求,人概莫能外,有残奋斗,有病治疗,垂死也要挣扎,这才是真正生命意义上的第一需要。联合国称其为人权,可见健康在人的生命、生存中的价值和地位。细分析起来,就如企业家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样。人类就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依靠自身的能力与智慧从事着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追求着健康效益最大化。换言之,人类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又都是在为自身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的保障而实践的。因此,发展的目的就是令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命、生存的质量,以谋求最大的健康效益。反过来,健康的人们又促进和发展社会和经济,因而健康也就自然成了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形成生产力,并构成社会。试想,人类如果没有健康,不去追求健康,科学发展观也就随之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发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健康是基石。其中自然属性的健康是物质基础,行为和心灵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诸项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与定位。这足以说明,人类社会是健康人的社会,发展是健康人推动的。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历史就是人类健康的发展史。中华民族整体体质的现实健康态,不论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还是潜在的能力与智慧等方面,都已基本具备了承担并完成人类赋予自身的一切历史使命的条件,这就是中华民族体质的总现状。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今天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华民族拥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健康的、文明的。中华民族是优秀、伟大的民族,否则早被自然和历史的滚滚车轮所碾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振兴,并取得了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体质也明显地获得新发展,潜能得到迸发,形态指标量增长较快,国民人均寿命延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性竞技比赛的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们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所获奖牌总数也名列各国前茅,不仅圆了体育大国之梦,并向体育强国挺进。再者,“两弹”试爆成功,卫星上天,载人飞船安全回收,即将又要探月……这一切都表征了中华民族整体体质健康的价值所在。一个种族,一个民族,其体质具自己的特征,这是由遗传所决定的,可也在动态发展,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体质的指标健康量都有相应定位和量的适度规范及优化组合。虽说在形态指标量上不如外国人高大,而体质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体质健康程度并不比外国人差,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甚至他们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是中华民族健康可喜和值得宽慰的一面。常人都拥有过或正拥有着健康,健康存在于人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期,是人生最兴旺、最光辉、最灿烂的阶段。青年和成熟期是能力和智慧的鼎盛时期,用什么美好的语言形容这一时期都不过分。从个人的发展角度看,健康在不同时空中所表现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再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健康人始终占据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所谓生产力主要指的就是他们。endprint

三、对健康定义的重建

健康是什么?健康又是怎样展示在社会发展层面的?通过上述分析也就一目了然了。健康具有多维性,是个多层次的大概念。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遗传病基因,人人都有,但遗传的几率很低,社会存在、发展并不受其干扰,科技发展还没有达到能根治的水平,这是我们不将其纳入健康的原因,这是其一。前面也谈到了免疫缺陷的问题,人们在某些劣性传染病面前,只能束手就擒,相对来讲这种缺陷也是变相的病态或缺陷。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们可对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做到人工免疫,即使对个别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方法,也可利用已获得的医药卫生科技手段遏制其传播,将其缩小在最小的范围之内,直至暂时消灭,在现代条件下成不了大气候。更何况科技也在飞速发展,新的预防、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段在不断深化与完善创新。但有一点不得不指出,长期进行人工免疫导致自身免疫机制将难以形成,甚至退化,有可能人类会永远失去自身相应免疫机制形成的机会和功能,造成依赖人工免疫方法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又随时可能遇到不明的新的有毒物质对人类袭击的不测。然而,科技的发展总会倾向于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同样,也影响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身免疫机制的缺陷态也暂不予纳入健康内涵,这是其二。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不良的环境可以致病,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地区性甲状腺肿、氟中毒、大骨节病、放射性污染的环境可造成癌症、白血病等。非洲的某些国家的落后与贫穷,使那里的人民骨瘦如柴,疾病盛行。所以环境的健康理应纳入健康内涵。天人应该合一,健康是天人合一的产物。上述分析标明,健康概念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健康人占社会的绝大多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唯一动力。健康既属于个体,也属于人类社会,因而也就有了个体健康和群体(含人类)健康之分。健康既有航天员健康、飞行员健康、潜水员健康,又有普通大众健康……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不同档次。健康是动态的,成熟期前(含成熟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成熟期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我们从社会、社会发展层面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出发,对其作如下定义:健康指人的属性及其相应的生活环境,在常态质量的基础上(含常态)出现变化后,不影响个体和群体生命、生存、生产、生活状态时的体质。此定义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群体、种族乃至人类。这一定义将健康还给了社会,恢复其在人们心目中的本来面貌。通过健康素质教育并予以实践,是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坚持不懈都能获益。以逻辑学划分的原则划分,进一步证明体质是个大概念、大系统,体质包含健康(体质),健康(体质)被包含于体质。对健康定义的内涵,本质属性的解读,以及种级的健康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因文章篇幅有限,别文另续。

此界定的对与错需要实践和时间检验,更需大家思辩。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学术争鸣,推动创新与发展,与时俱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质理论。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群体司.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31.

[2]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思考[J].成都体院学报,2001,(4):29-32.

[3]喻坚.健康新论[J].体育文史,1999,(3):29-30.

[4]刘东海,等.体质概念内涵、外延及其综合评价[J].体育学刊,2003,(6):15-18.

[5]刘东海,等.论体质综合评价的战略思想[J].体育学刊,1998,(2):60-61.

作者简介:刘伶燕(1972-),女(蒙古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质与健康。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健康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