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2014-10-22 15:42王明伟叶晓国林建中李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4期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王明伟+叶晓国+林建中+李琴

摘要:《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其英文版或双语课程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学生英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着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了学生对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英文授课;双语教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159-03

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英文版课程,在高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信号与系统》作为一门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且比较抽象。在采用中文版教材的情形下,其中的概念、定理及性质可以相对容易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当使用英文版教材进行全英文或双语教学时,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难度,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从教材选取、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阐述讨论。

一、教学内容选取与课程设置

我校海外学院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学院课程设置的课时共45个课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课程的精华传授给学生,涉及到授课内容的选取,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英文教材的阅读对非英语母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若教材内容选取不当,则不便于学生对于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无法有效传递课程的重要信息。本课程选用美国Simon Haykin著作的《Signals and Systems》[2]书作为教材,目录页如图1所示。但内容比较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选取。选学章节与‘电路与系统的部分内容重复,本课程弱化电路的概念,强调系统概念的学习。其中第4、5、8及9章的内容是关于理论的应用,受课时限制,暂不选学。本教材选取第1、2、3、6及7章作为授课内容,如图1所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读其他章节的内容。

二、基于教学过程分析的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多种问题,尤其是选用英文教材进行授课,出现的问题更多。

第一,英语的阅读和理解与母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课堂时间短暂,知识点较多,学生必须在课前适当做些功课,而老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

第二,《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接收理解起来更困难,直接导致记忆效果差、理解接收效率低、预习和复习困难等问题,因此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阅读能力分析。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导致学生掌握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同。在选择英文教材之后,学生对于教材的阅读困难程度差异较大,粗略分为下列3类学生:第1类:少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阅读教材没有困难,概念专业词汇的掌握理解能够快速适应;第2类: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一般,开始接触时存在困难,在掌握一些概念术语之后,阅读困难大幅降少,需要逐渐适应;第3类:存在少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在英文阅读时比较吃力,这类学生需特别关注。学生的英文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部分学生甚至对教学内容无法理解。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是老师一直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中文讲解为主,采用板书和电子教案PP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也是现在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对于专业术语,如信号的分解与合成、convolution及reversal等词汇,让学生将中英文对应起来,着重讲解。前两类学生,能完全掌握英文教材的授课内容,也能快速提高英语水平,但是对于第三类学生,推荐搭配中文教材,有助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自主学习,加强教学沟通和师生互动,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上课时需引导其循序渐进,积极配合老师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总结的好习惯[3,4]。

2.课程理论主线的分析与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上课时先从总体架构上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让其了解本课程将要讲授的内容,克服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信号与系统》课程细看内容比较多,但是在系统为LTI、单入单出系统的条件下,内容变得相对简单。设输入x(?誗),输出y(?誗),系统单位冲击(样值)响应h(?誗),其各自对应的变换分别为X(?誗),Y(?誗)及H(?誗)。本课程介绍了系统零状态响应在时域和变换域求解的两组式子,

y(?誗)=x(?誗)*h(?誗) (1-1)

Y(?誗)=X(?誗)·H(?誗) (1-2)

其中“?誗”表示不同类型的变量或者域,(1-1)中“?誗”可表示连续信号或者离散信号,而(1-2)中“?誗”可表示频域、频域或者Z域。这样的总结简化课程学习的难度,化繁为简,使学生在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3.连续与离散信号的讲授。按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相似雷同的概念性质定理放在同一章讲授,特别容易引起混淆。本课程,包括连续与离散两大类信号与系统的分析,符号不同、性质有差异,在讲授的时候将两类分开,先介绍熟悉的连续相关的概念、性质等,包括时域与变换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巩固连续相关的知识,为后续离散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介绍离散相关的课程内容,有连续的概念为基础,学生掌握离散部分知识变得相对简单。两大部分内容之间的桥梁就是抽样定理,实现连续信号到离散信号的转换。

4.三大变换之间的相关性的讲授。在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中,主要包括三大变换: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及Z变换,看似变换比较多,较难,细看之下相似度较大。设信号f(x)的傅立叶变换F(ω)=endprint

■f(t)e■dt,在傅立叶变换中要求f(t)满足狄利赫勒条件,对部分不满足条件的f(t),先乘以收敛因子

e■,满足狄利赫勒条件,再做傅立叶变换,变量代换之后得到拉普拉斯变换F(s)=■f(t)e■dt,若积分下限取0-,就变成单边拉普拉斯变换。连续信号f(t)经过取样定理离散化之后的信号f(n),拉普拉斯变换之后变量代换得到Z变换F(z)=■f(n)z■,若累加和下限取0,则变为单边Z变换。从上面的过程来看,三大变换之间是层层递进的,相互关联的。这种整体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三大变换的定义。

三、教学相长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若只是老师单方面的“教”,好方法,好老师,都是空谈;若学生的“学”能与老师有效的配合,课程的学习将事半功倍。这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突出教学重点。如何在短暂的45个课时中有效地将课程的精华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性质和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使用系统的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听讲、抓重点、做笔记。因为课时短、知识点多、量大,若没有做好笔记,阅读大篇幅的英文教材复习课堂内容,效率低,不易理解,课堂上老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知识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预习复习都是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使用英文教材的课程,这种方法凸显其重要性。英文教材给学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阅读英文教材,瞬间不能抓住重点和要点,而中文教材则相对简单。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讲解的时候,每个新的概念定理在书本的位置能够及时找到,而不是到处乱翻,无法有效接收老师讲解的内容,降低学习效率[3]。课后督促学生做好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知识点讲解之后,也许当堂课觉得好像理解了,但实际上没有完全掌握,需要通过习题来巩固,教材的课后习题丰富,学生可自主选择习题解答,是一种自主的方式。另外一种是作业方式,首先对待作业态度须端正,作业是为了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本课程。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设置了周期信号傅立叶级数展开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对信号频域有感性认识。

四、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中信号分析部分和系统分析部分里有很多相似的知识点。

其一,信号分析中性质的相似,比如时移性、微分性等。课程中强调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使用时移性分析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要复杂,需要考虑信号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具有相同时移,否则不能使用该性质做拉普拉斯变换;而微分性在拉普拉斯变换中引入了初始状态,有利于系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中的终值定理同样具有相似性,这个定理的应用都是有条件的,需要根据极点判断,信号是否存在终值,这是其相同之处。

其二,系统分析中系统函数的相似性,系统函数确定了零状态下,响应与激励之间的关系。傅里叶变换中系统函数的物理意义更明确,反映了系统对不同频率成分的作用程度。而拉普拉斯变换及Z变换中系统函数,都存在稳定性问题,需要根据系统函数极点位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这与终值定理有相似之处。若是不加以比较孤立的学习某些性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更容易混淆,比如终值定理及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总结,找到相似与不同之处,更容易掌握知识,通过这些学习方法,逐步加深概念性质的理解,并最终学会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选用英文教材讲授《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有效传授知识,应根据具体课程及课程内容等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本文从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点,同时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后金,郝晓莉.“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

[2][加]赫金(Haykin,S.),等.信号与系统(英文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叶晓国,王雪梅,王明伟.《TCP/IP网络设计及实现》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03).

[4]叶晓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22).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213JX62

作者简介:王明伟(1978-),女,山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最优化算法;叶晓国(1975-),男,安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林建中(1959-),男,江苏人,高工,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传输技术。endprint

■f(t)e■dt,在傅立叶变换中要求f(t)满足狄利赫勒条件,对部分不满足条件的f(t),先乘以收敛因子

e■,满足狄利赫勒条件,再做傅立叶变换,变量代换之后得到拉普拉斯变换F(s)=■f(t)e■dt,若积分下限取0-,就变成单边拉普拉斯变换。连续信号f(t)经过取样定理离散化之后的信号f(n),拉普拉斯变换之后变量代换得到Z变换F(z)=■f(n)z■,若累加和下限取0,则变为单边Z变换。从上面的过程来看,三大变换之间是层层递进的,相互关联的。这种整体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三大变换的定义。

三、教学相长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若只是老师单方面的“教”,好方法,好老师,都是空谈;若学生的“学”能与老师有效的配合,课程的学习将事半功倍。这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突出教学重点。如何在短暂的45个课时中有效地将课程的精华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性质和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使用系统的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听讲、抓重点、做笔记。因为课时短、知识点多、量大,若没有做好笔记,阅读大篇幅的英文教材复习课堂内容,效率低,不易理解,课堂上老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知识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预习复习都是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使用英文教材的课程,这种方法凸显其重要性。英文教材给学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阅读英文教材,瞬间不能抓住重点和要点,而中文教材则相对简单。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讲解的时候,每个新的概念定理在书本的位置能够及时找到,而不是到处乱翻,无法有效接收老师讲解的内容,降低学习效率[3]。课后督促学生做好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知识点讲解之后,也许当堂课觉得好像理解了,但实际上没有完全掌握,需要通过习题来巩固,教材的课后习题丰富,学生可自主选择习题解答,是一种自主的方式。另外一种是作业方式,首先对待作业态度须端正,作业是为了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本课程。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设置了周期信号傅立叶级数展开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对信号频域有感性认识。

四、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中信号分析部分和系统分析部分里有很多相似的知识点。

其一,信号分析中性质的相似,比如时移性、微分性等。课程中强调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使用时移性分析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要复杂,需要考虑信号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具有相同时移,否则不能使用该性质做拉普拉斯变换;而微分性在拉普拉斯变换中引入了初始状态,有利于系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中的终值定理同样具有相似性,这个定理的应用都是有条件的,需要根据极点判断,信号是否存在终值,这是其相同之处。

其二,系统分析中系统函数的相似性,系统函数确定了零状态下,响应与激励之间的关系。傅里叶变换中系统函数的物理意义更明确,反映了系统对不同频率成分的作用程度。而拉普拉斯变换及Z变换中系统函数,都存在稳定性问题,需要根据系统函数极点位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这与终值定理有相似之处。若是不加以比较孤立的学习某些性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更容易混淆,比如终值定理及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总结,找到相似与不同之处,更容易掌握知识,通过这些学习方法,逐步加深概念性质的理解,并最终学会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选用英文教材讲授《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有效传授知识,应根据具体课程及课程内容等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本文从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点,同时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后金,郝晓莉.“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

[2][加]赫金(Haykin,S.),等.信号与系统(英文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叶晓国,王雪梅,王明伟.《TCP/IP网络设计及实现》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03).

[4]叶晓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22).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213JX62

作者简介:王明伟(1978-),女,山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最优化算法;叶晓国(1975-),男,安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林建中(1959-),男,江苏人,高工,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传输技术。endprint

■f(t)e■dt,在傅立叶变换中要求f(t)满足狄利赫勒条件,对部分不满足条件的f(t),先乘以收敛因子

e■,满足狄利赫勒条件,再做傅立叶变换,变量代换之后得到拉普拉斯变换F(s)=■f(t)e■dt,若积分下限取0-,就变成单边拉普拉斯变换。连续信号f(t)经过取样定理离散化之后的信号f(n),拉普拉斯变换之后变量代换得到Z变换F(z)=■f(n)z■,若累加和下限取0,则变为单边Z变换。从上面的过程来看,三大变换之间是层层递进的,相互关联的。这种整体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三大变换的定义。

三、教学相长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若只是老师单方面的“教”,好方法,好老师,都是空谈;若学生的“学”能与老师有效的配合,课程的学习将事半功倍。这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突出教学重点。如何在短暂的45个课时中有效地将课程的精华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性质和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使用系统的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听讲、抓重点、做笔记。因为课时短、知识点多、量大,若没有做好笔记,阅读大篇幅的英文教材复习课堂内容,效率低,不易理解,课堂上老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知识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预习复习都是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使用英文教材的课程,这种方法凸显其重要性。英文教材给学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阅读英文教材,瞬间不能抓住重点和要点,而中文教材则相对简单。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讲解的时候,每个新的概念定理在书本的位置能够及时找到,而不是到处乱翻,无法有效接收老师讲解的内容,降低学习效率[3]。课后督促学生做好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知识点讲解之后,也许当堂课觉得好像理解了,但实际上没有完全掌握,需要通过习题来巩固,教材的课后习题丰富,学生可自主选择习题解答,是一种自主的方式。另外一种是作业方式,首先对待作业态度须端正,作业是为了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本课程。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设置了周期信号傅立叶级数展开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对信号频域有感性认识。

四、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中信号分析部分和系统分析部分里有很多相似的知识点。

其一,信号分析中性质的相似,比如时移性、微分性等。课程中强调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使用时移性分析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要复杂,需要考虑信号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具有相同时移,否则不能使用该性质做拉普拉斯变换;而微分性在拉普拉斯变换中引入了初始状态,有利于系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中的终值定理同样具有相似性,这个定理的应用都是有条件的,需要根据极点判断,信号是否存在终值,这是其相同之处。

其二,系统分析中系统函数的相似性,系统函数确定了零状态下,响应与激励之间的关系。傅里叶变换中系统函数的物理意义更明确,反映了系统对不同频率成分的作用程度。而拉普拉斯变换及Z变换中系统函数,都存在稳定性问题,需要根据系统函数极点位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这与终值定理有相似之处。若是不加以比较孤立的学习某些性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更容易混淆,比如终值定理及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总结,找到相似与不同之处,更容易掌握知识,通过这些学习方法,逐步加深概念性质的理解,并最终学会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选用英文教材讲授《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有效传授知识,应根据具体课程及课程内容等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本文从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点,同时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后金,郝晓莉.“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

[2][加]赫金(Haykin,S.),等.信号与系统(英文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叶晓国,王雪梅,王明伟.《TCP/IP网络设计及实现》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03).

[4]叶晓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22).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213JX62

作者简介:王明伟(1978-),女,山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最优化算法;叶晓国(1975-),男,安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林建中(1959-),男,江苏人,高工,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传输技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群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