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产业迈向纯信用时代

2014-10-23 12:42孝雅楠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信用贷款文化产业信用

孝雅楠

近年来,文化产业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纷纷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然而,文化产业具有的特殊性又使得不少金融机构和投资人对文化企业的发展深感困惑,产业发展面临投融资瓶颈难题。令人欣喜的是,在传统金融界为文化企业提供的服务不断创新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出现也为文化企业融资带来了一线曙光。

谈及国内互联网金融平台,总也绕不过一个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范晓忻。他带领下的金电联行以自主研发的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为国内众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动态信用评分、信用定价等有力支持。最近,范晓忻又带领金电联行与南京文化控股集团进行合作,助力解决南京文化企业投融资难题,切实为文创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们在文化企业的‘纯信用贷款上还没实现真正的突破,放眼整个金融界,文化信用贷款极为罕见。”范晓忻坦陈,但这并不妨碍金电联行针对文化产业的未雨绸缪。两三年前,他们已为北京、天津等地相关机构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文化企业经营数据,发现文化企业经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据范晓忻透露,最近,金电联行和南京文化控股集团进行合作,对方推荐了一批文化企业,由金电联行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测算,帮助这部分企业建立信用、计算风险。

“经过几年文化金融的洗礼,一些大型文化企业的财务规范还是可以的,很多企业也获得了银行融资。在我们调研过程中,对象企业较为配合,向我们开放了部分人力、纳税记录数据。但绝大多数文化企业供应链极短、交易环节简单、ERP平台(即对企业的资源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的企业供销链管理系统)缺失,本身就没有多少数据。根据我们技术平台的学习能力和算法,从相对少的大数据维度也建立起了因果关联性。”范晓忻说。

“文化企业太需要纯信用贷款了,这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专业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范晓忻说。他还不敢奢望他们的信用评价体系能够“普适”文化产业,他认为文化信用体系建设取决于社会诚信环境、司法配套保障、政府和银行界的信心等,他们想先做出一些案例,用案例激发信用融资体系的建设积极性。“从现行阶段看,政府如果想推进文化信用试点,应设立杠杆资金、风险缓释资金等,激发银行界的积极性。”范晓忻说。

供应链上的默默耕耘者

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7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了10条措施缓解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明确提出以大数据手段支持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在政策引领下,一年来,国内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以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首的一些大数据信用评价机构也逐步出现。

“我们是在一年前才知道自己的技术叫大数据,这时正赶上互联网大数据概念的兴起。”大数据客观信用体系的创建者范晓忻笑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范晓忻原本经营的是一家与金融无关的IT类公司,利用自己的后台数据管理平台,为华北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做供应链管理系统。当时很多零部件生产商总向他抱怨流动资金短缺之苦:作为汽车供应链一环,他们尽管订单充足,但库存可抵押资产几乎没有,导致很难获得贷款。

敏锐的范晓忻开始琢磨,是否可以利用企业供应链数据,开发这部分的融资功能。范晓忻联合几个合伙人成立了金电联行,为其客户做客观信用计算,再把他们介绍给银行,申请无抵押信用贷款。

然而,这一“前卫模式”无疑让金融界心有疑虑。范晓忻坦言,为了打通银企对接障碍,他们当时对120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几乎跑遍了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所有银行,让他们接受信用贷款模式。

7年来,金电联行一直在“大数据分析”这个相当枯燥的领域默默耕耘,不仅为众多企业融资提供了增信、风控服务,更在诸多行业领域进行“大数据支持信用贷款”的破冰之旅。截至目前,金电联行为10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总规模超过40亿元的非抵质押信用融资服务,贷款利率多为基准利率上浮10%至30%,尚未发生过一笔不良贷款。他们也与几十家政府、银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是现状,这预示着金电联行此类融资服务机构的市场机遇。“目前国内经济在向服务业转型,大量创新型企业、服务型企业涌现。”范晓忻说。他认为,创新科技型的企业主要依赖人才的知识创造,这一点用传统的风险评估方式很难覆盖。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金电联行开始针对这类企业进行调研,主要对人力资本的信用和风险评估进行了建模,收集了上千家企业的信息。

金电联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链为着手点,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的大数据信用模式,构建了“企业分阶段、连续、精准服务的模式。2014年7月,金电联行面向科技企业的中小企业客观信用信息云服务平台被列入了科技部、财政部201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服务项目,并与科技金融产业化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化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据范晓忻介绍,金电联行的“大数据客观信用评价体系”的技术流程,就是通过接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依靠一套“数据挖掘机器人”对数据进行挖掘。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战略概念,以相应的信息系统技术,将从原材料采购直到销售给最终用户的全部企业活动集成在一个无缝流程中,系统内的交易是不可更改的,单个企业修改数据也不可能实现。金电联行重点挖掘的数据有12项,包括下订单、生产、物流、入库、出库、生产线上线、下线、增值税发票确认、结账、付款等,这些数据通过“大数据客观信用指标模型”,自动生成企业的信用评分和动态生命力。

范晓忻解释,第一,他们不服务成立一年内的企业,因为其信用存续周期过短。第二,他们不看水分严重的企业统计报表,只要企业的明细数据。第三,他们针对不同行业建立的信用模板具有不同的数据关联性分析能力,对不合理数据有清洗功能。

融资难症结:文化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

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曾经坦言,文化和金融合作对产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近几年来被中央提到了日程上。但政府对文化金融工作规律性的认识还在初步探讨中,政策不完善、不到位的问题尤显突出。这或许源于文化与金融难以调和的矛盾。文化产业与金融主要存在两点矛盾:第一,文化创意行业比较随性、浪漫,但金融投资比较理性;第二,文化企业大多很小,很分散,金融机构在投资的时候则希望公司能实现规模化、稳定增长。目前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是有心无力、缺乏体系。

对此,范晓忻谈了自己对文化企业融资难的认识:“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没有标准可言,不像其他工业品,具体价格很清楚,投入产出比很容易估算。这样的尴尬处境让文化企业融资难以取得突破。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市场上经常有大量的仿品涌现,创造者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利益,快速且大范围地传播就成了文化产品创造和生产者可行手段之一,而这就必须要靠资金的支持。所以,尤其处于发展初期的文化企业,金融支持很重要。”

范晓忻表示,当前,各种社会资本很多,对文化产业也很有兴趣,但感觉好的、可投的项目不多。事实上,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对于支持文化产业的意愿很强烈,也在摸索、尝试针对文化产业的有效的金融支持手段。比如,某银行专门给小企业创意贷款。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有手段,但缺乏体系化梳理。投资人和金融机构的困惑并不仅是因为资本的逐利性,而且还与文化产业本身的特点有关。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内的创意人才,但人也是逐利的,如果其他企业把人才挖走怎么办?所以,投资人不太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此外,像书籍、电影、话剧、动漫等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确定其带来的价值。

说到底,文化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是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文化企业卖的就是创意,主要体现在产品版权上。因此,版权评估和交易是文化产品流通和升值的重要一环。据了解,文化部将鼓励各类机构积极参与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文化类无形资产评估流通工作,打造银行、保险、证券等多方面参加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全链条建设。范晓忻认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政府的引导必不可少,资本的动力来源于市场机会,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扶持。

携手南京文化控股集团进行深度合作

近年来,文创产业面临着两大难:融资难、交易难,尤其在融资难这一问题上,贷款成本高、风险大、信息不对等的局面一直无法得到解决。据范晓忻介绍,南京市文创产业90%是初创企业,十分需要金融支持,南京市政府每年都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搭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

针对文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电联行大数据信用是对企业日常明细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企业的客观信用,通过大数据信用,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服务。目前,金电联行是国内唯一一家银行依据所给出的评价结果即可直接放款的机构。

范晓忻说:“针对轻资产特质的文创企业融资,在操作中,通过搭建的平台,除收集社保、国税、个税等数据外,还使用云端数据挖掘机器人自动挖掘互联网的数据,如发行量、版权交易、拍卖数据、租售数据、票房等直接体现个体经济价值的交易数据,收视率、阅读量、下载量等间接反映个体信用或资产状况的关注数据,根据平台上具有行业特色的‘软信息,而非财报等‘硬信息综合评价文创企业的信用,从而提供纯信用融资。同时,在平台上搭建贷后、投后风险控制系统,通过大数据信用技术,可以对平台企业经营交易情况进行监控,把风险抑制在违约之前,能有效缓解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型企业的后顾之忧。”

最近,金电联行和南京文化控股集团进行合作,对方组建的金融服务交易平台打算对一批考核内文化企业进行融资扶持,金电联行负责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测算,帮助这部分企业建立信用、计算风险。本次协议签订后,将与南京政府携手在文创产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助力南京“文化金融计划”进一步落实,切实为南京文创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文化企业需要纯信用融资

“文化企业是所有成规模的行业里面最难度量信用的,可能很少的人就能产生极大的产值。放眼国际,各国文化企业受到的金融扶持都是很强的,但国内文化企业的融资手段较贫乏,他们确实最需要信用融资。”范晓忻说。范晓忻表示,对他们来说,这个行业的数据太少了,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上下游供应链。考虑到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他们建模时对固定资产、订单等不再作为主要指标项,而是以人力作为突破口。以文化产业为例,国内信用融资最难的是没有信用体系,而美国面临的问题是信用体系的滥用问题。西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居第一位的就是订单融资。

“拿一张A4纸,甚至都不是合同,只要有双方的业务授权签字,3天之内就可以放款。这是因为欧美有非常健全成熟的信用体系,并且数据互联均可以查询。”范晓忻说。他表示,西方信用指标包括商业、个人、政府、司法信用多层面,针对信用不良的惩罚非常严厉,这就是国外每个企业填税务报表时对收入都如实以告的原因。而国内银行追求司法保全难,企业抵押房产作贷款,但房产未必是属于银行的。因此,范晓忻认为,信用体系建设在中国是项需要全社会配套推进的大工程,而在其中,大数据信用的广泛运用应该能成为信用评估和融资的重要补充。

范晓忻认为,文化企业应积极做好数据积累,相信数据的价值。信用贷款在科技类企业创新试点成功后,应将信用贷款重点在文化产业内推广试点。文化企业要在“纯信用贷款”上实现真正的突破,只有市场、大环境有决心共同推进,银行才会有更大动力。

猜你喜欢
信用贷款文化产业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失信商人的悲剧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困难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中小额信用贷款全流程外包研究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