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

2014-10-27 07:01曾春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营养不良维持性血液透析护理干预

曾春燕

【摘 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以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9-0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关系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所以,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和代谢能力,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适应症[3](每周透析3次,每次持续约4h,每日尿量不足200ml,透析时间超过3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65.0±5.5)岁,透析时间4~72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4.0±6.0)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65.5±6.0)岁,透析时间5~72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4.5±6.5)月。两组性别、年龄、透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维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减少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4]:①心理护理: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详细讲述营养不良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及对治疗的依从性。②健康宣教及饮食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差、健忘等特点,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健康讲座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总热量为138~147 kJ/(kg·d)),指导患者正确饮食。③透析护理: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的个人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以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比较。从食欲、体重、生理功能、代谢、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每方面分值为1分、2分、3分、4分,其中1分为营养正常,2分为轻度营养不良,3分为中度营养不良,4分为严重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营养不良发生率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会加重患者的胃肠负担,导致胃内容物排空延迟,继而加重患者食欲减退的症状,控制蛋白摄入量的饮食可能使患者产生低蛋白饮食习惯,导致营养不良。患者在透析期间可能会出现感染、肺水肿、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导致患者营养状态恶化。同时,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会加重分解代谢,丢失水溶性维生素,而酸中毒、毒素潴留都会导致营养物质摄入减少。另外,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亦会加重患者的厌食情绪,久之则导致营养不良。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智婷,鲍群梅,程建萍,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804-805.

[2]王景福,郭凤玲,唐敏,等.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观全面营养评估[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313-4315.

[3]汤维波,白燕秋,韩秋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的主要因素和护理指导[J].中外医疗,2011,13(3):169-169.

[4]邓渐英,唐成花.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8(10):79-80.

(收稿日期:2014.08.04)

【摘 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以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9-0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关系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所以,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和代谢能力,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适应症[3](每周透析3次,每次持续约4h,每日尿量不足200ml,透析时间超过3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65.0±5.5)岁,透析时间4~72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4.0±6.0)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65.5±6.0)岁,透析时间5~72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4.5±6.5)月。两组性别、年龄、透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维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减少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4]:①心理护理: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详细讲述营养不良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及对治疗的依从性。②健康宣教及饮食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差、健忘等特点,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健康讲座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总热量为138~147 kJ/(kg·d)),指导患者正确饮食。③透析护理: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的个人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以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比较。从食欲、体重、生理功能、代谢、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每方面分值为1分、2分、3分、4分,其中1分为营养正常,2分为轻度营养不良,3分为中度营养不良,4分为严重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营养不良发生率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会加重患者的胃肠负担,导致胃内容物排空延迟,继而加重患者食欲减退的症状,控制蛋白摄入量的饮食可能使患者产生低蛋白饮食习惯,导致营养不良。患者在透析期间可能会出现感染、肺水肿、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导致患者营养状态恶化。同时,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会加重分解代谢,丢失水溶性维生素,而酸中毒、毒素潴留都会导致营养物质摄入减少。另外,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亦会加重患者的厌食情绪,久之则导致营养不良。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智婷,鲍群梅,程建萍,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804-805.

[2]王景福,郭凤玲,唐敏,等.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观全面营养评估[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313-4315.

[3]汤维波,白燕秋,韩秋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的主要因素和护理指导[J].中外医疗,2011,13(3):169-169.

[4]邓渐英,唐成花.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8(10):79-80.

(收稿日期:2014.08.04)

【摘 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以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9-0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关系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所以,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和代谢能力,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适应症[3](每周透析3次,每次持续约4h,每日尿量不足200ml,透析时间超过3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65.0±5.5)岁,透析时间4~72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4.0±6.0)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65.5±6.0)岁,透析时间5~72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4.5±6.5)月。两组性别、年龄、透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维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减少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4]:①心理护理: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详细讲述营养不良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及对治疗的依从性。②健康宣教及饮食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差、健忘等特点,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健康讲座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总热量为138~147 kJ/(kg·d)),指导患者正确饮食。③透析护理: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的个人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以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比较。从食欲、体重、生理功能、代谢、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每方面分值为1分、2分、3分、4分,其中1分为营养正常,2分为轻度营养不良,3分为中度营养不良,4分为严重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营养不良发生率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会加重患者的胃肠负担,导致胃内容物排空延迟,继而加重患者食欲减退的症状,控制蛋白摄入量的饮食可能使患者产生低蛋白饮食习惯,导致营养不良。患者在透析期间可能会出现感染、肺水肿、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导致患者营养状态恶化。同时,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会加重分解代谢,丢失水溶性维生素,而酸中毒、毒素潴留都会导致营养物质摄入减少。另外,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亦会加重患者的厌食情绪,久之则导致营养不良。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智婷,鲍群梅,程建萍,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804-805.

[2]王景福,郭凤玲,唐敏,等.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观全面营养评估[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313-4315.

[3]汤维波,白燕秋,韩秋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的主要因素和护理指导[J].中外医疗,2011,13(3):169-169.

[4]邓渐英,唐成花.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8(10):79-80.

(收稿日期:2014.08.04)

猜你喜欢
营养不良维持性血液透析护理干预
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及治疗现状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