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改变农民生活

2014-10-28 19:50
中国扶贫 2014年17期
关键词:大棚社区生活

“搬得出、稳得住、促发展、能致富”,简简单单的12字,道出的却是河南省扶贫办对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最务实的要求。

同心·在礼社区坐落于镇政府办公所在地,与镇政府相距仅50米。“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的生活,刚搬下来的农民,生活上会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让他们距离我们近些,可以更方便地找到我们。”洛宁县扶贫办党组书记杨俊芳介绍说。

一条平整宽阔的水泥马路,把村民生活的过去和现在完整地展现在了记者面前。马路左边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是村民之前的住宅,路面是农村最常见的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马路右边是一栋栋整齐的住宅楼,看起来非常气派。

一进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黄色的独立三层小楼,这就是安置小区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外墙上画着各种卡通图案,非常可爱,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放着各种幼儿玩乐设施。不远处便是社区服务中心和敬老院(现在已经有80位老人入住),社区服务中心综合了村部、诊所和村民活动中心。此外,小区外面还有10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可以满足村民的日常娱乐。但即便社区提供这么好的条件,观念陈旧,入住难,已经成为摆在工作人员面前最大的难题。要想让村民搬进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样的情况也困扰着宜阳县张坞镇中心社区。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中心新型社区是继香鹿山镇牌窑社区和锦屏镇灵山社区之后建设的第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时也是该县第一个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

“我们计划的是首批移民搬迁408户贫困户,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100户家庭愿意搬过来。”王红伟很无奈地说着。确实,让村民一夜之间搬离自己世世代代住的小山村,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动员更多贫困户搬下来,住进环境更好的社区里,王红伟和他的同事们展开了一次次的家庭走访,对村民们进行“洗脑式”宣传,从生活环境到孩子的受教育角度,再到家里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可以说是没少费功夫。经过多次走访和宣传,工作人员发现,其实年轻人是向往城市生活的,愿意搬到安置区来生活。于是,他们改变动员方式,先让孩子们搬下来,老人们想孩子,自然也就搬下来了。

家住一区的赵栓强是安置区里搬来的第一批居民,记者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安置区的广场上纳凉,当记者提出去他家看看时,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说到搬来安置区生活,这位60岁的老人毫不掩饰地对记者说:“让我搬离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我是真不舍得啊,但是孙子、孙女上学方便,我想照顾孩子们,也就跟着搬下来了。”赵栓强说自己之前生活的村子,交通很不方便,出行基本靠走路,庄稼收成不好,吃饭基本要看天,平时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如果风调雨顺,满足全家人的生活倒是也不成问题,但要是遇到像今年这样的大旱天气,那就不行了。

按照安置区的标准,一亩旱地能换70平米的房子,赵栓强原来在村里有两亩田地,便拿出一亩半的地换到了124平米的安置房。房子明亮洁净,屋内液晶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齐全,组合式沙发松软舒适,厨房有天然气、电磁炉,通了自来水,卫生间还做到了干湿分离,这就是赵栓强今天的家。

王红伟说,安置区的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3.6亿元,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实施水、电、路等网络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成了安置1143户4573人的32幢27.44万平方米的楼房建设任务。二期,三期现在还在进行当中。

社区建设遵照“五化”和“十有”标准。“五化”即绿化、亮化、硬化、洁化、安保智能化;“十有”是有服务中心、卫生中心、文化中心、警务室、超市、学校、污水厂、供水厂、垃圾中转站、社区管理中心。

王宏伟说,建设安置区,群众既有知情权,也有参与权,还有选择权,更有监督权。户型多大,怎么设计,怎么管理,甚至于要怎么装修,都让群众说了算。

“真没想到,今天我变成了‘城里人,这辈子可真是享着国家的福了。”赵栓强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离开了旧居,没了田地,以后靠什么维持生计?

赵栓强说,他家的田地被流转出去后,他可以得到每亩每年相应的现金补偿,而且现在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也能定期往家寄一些钱补贴生活。另外,安置区建设完全后,也有开发商盖的商铺可以用来租赁,一间门面房一个月的租金在400-500元之间,而且为解决搬迁户的工作问题,县扶贫办结合实际,在安置区不远处建有农业观光园、面粉厂,年轻劳力可以去上班,年纪大些的可以应聘小区里的保洁员。

张坞镇安置社区涉及张坞、凹里、岳社3个行政村,总投资11.7亿元,实施建筑面积101.74万平方米,除主要安置除张坞、凹里、岳社3个行政村之外,还有其余6个行政村,共计9个行政村3715户16956人,计划将于2016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建成后,可节约用地1799.77亩,节地率达47.2%,耕地可全部流转,劳动力可就地就业。

“搬进安置区,出路比原来更多了,腰包也会更鼓,最主要的是我们希望让乡亲们能实现在家就业,不要再去外面打工,从根子上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奔头!”王红伟看着眼前的安置小区,长舒了一口气。

光伏大棚中的安居梦

在洛宁西山底乡,一种立体解决种养殖和居住功能的新式光伏大棚在这里一下建了五十个。该乡通过招商引资,由山东鲁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西山底同心农业产业园建设了太阳能光伏大棚发电及综合农业开发项目,不仅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问题,也能解决制约其脱贫致富的眼前难题。

这些来自山东的新型复合生产型大棚用太阳能板取代了原有塑料膜,用新型保温材料替换掉了常见的土墙。大棚向阳一侧的下部留下了2-3米的空间,满足棚内前部种植植物的光照需要,后部无法得到阳光的植物则通过每株植物上方的三色冷光植物补光灯,获取生长所需要的光照资源。

园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三色冷光源通过安装在大棚两个侧部的太阳能板提供电源,而这三色光源也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光线条件。

大棚的后部是一个阴凉的密闭空间,这里将作为食用菌养殖空间,大棚上部还有一部分空间,这里可以作为一些作物的烘干空间使用。

在大棚一侧的管理用房中,记者见到的并非是一个肥料和农具的储藏室,而是四面白墙,地面铺瓷砖,配套厨房和卫生间的起居室。上述负责人说,这里就可以满足大棚种植户的居住需求,也可以实现城市居民农村租棚度假的梦想,“因为热量都被转化成了电能,住在这里很凉快”。

在另外一个棚里,有三个圆形的水产养殖池。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这样的棚可以养一万斤像三文鱼、罗非鱼等种类的高价值水产,平均每立方水能养40斤水产,而用普通网箱养鱼,每立方水只能养4斤。

据了解,这些棚每个需70万元左右的建设成本,50个棚总占地不到70亩。大棚的日发电能力为2兆瓦,一个棚每年能带来6万多元的发电收入。

光伏大棚从3月18日开建到6月30日并网发电,只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在每个大棚里,企业要雇佣3个人进行日常管理,而这些工人全部来自土地已经流转给农业园区的农民。

在这里,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方向选择种植项目,乡政府在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方面为企业进行服务。目前园区内有3-4家企业,他们之间形成了产品与生产排放物循环利用的整体。

在不久的将来,周边5-6个村的1200户农户都将纳入整个园区中来,通过建设集中安置小区的方式让农民上楼,让1000多亩的土地成为高产农田。

2002年以来,河南省为彻底解决居住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在深石山区开展了扶贫搬迁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投入各类扶贫搬迁资金563496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00051万元,市县财政资金5852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1056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94353万元,搬迁安置深石山区群众66418户、280359人。

猜你喜欢
大棚社区生活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社区大作战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