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跳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014-11-04 06:23陈丽丽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作者简介题目

陈丽丽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题目、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为跳板树立课文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关键词:题目;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课文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梳理一篇课文的思路呢?传统的方法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段落顺序总结段意。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笔者认为,不妨巧借题目或文学常识或作者简介这三个跳板切入,梳理课文思路。

一、从题目切入,分析课文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常常要求学生要学会审题,教学文本也应该让学生学会审题;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有的课文的题目已经暗示了全文的结构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教师只要认真解读课题,便能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的线索。

当课文的题目暗示了全文的部分或全部结构时,教师不妨由此展开分析。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抓住了题目中的词语“从……到……”,这是一个表示空间变化的词语,从这个词语入手,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发生的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切入,很自然地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了解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既激起了学生的新奇感和积极性,又使学生对主体内容有了很好的把握。

二、从文学常识切入,分析课文思路

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要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的共性特点,而教材中的课文兼有共性和个性。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将文学常识和所教文章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教学,学生就会快速理解文章的线索了。

在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是这样从文学常识切入的:

师:本文是演讲词。那么,什么是“演讲词”呢?请这位同学帮我读一读幻灯片上的内容。

生1: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中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

师:谢谢这位同学。从这段文学常识中,我们看到“演讲词”中一般是演讲者针对某个事件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借自己的语言、真情感动人、鼓舞人。请问,本文的作者作为一个美国总统,到底是什么事情能让一个身份地位显赫的总统发表全国演讲呢?他是如何打动人?如何鼓舞人的呢?

生2:这篇课文主要是针对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舱内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事件发表的演讲,作者首先是表达对舱内七名宇航员遇难的哀悼之情,接着分别追忆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全国人民永远记住这些英雄,最后作者号召全国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师:你说得对。全文可以按照演讲词的特点分为三部分,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愿。

这节课的教学,教师首先介绍了“演讲词”的文体知识,然后由该文学常识的特点切入,分析了课文的内容,文章的思路——“哀悼”—“追忆”—“鼓舞”就被彻底梳理清楚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记住了关于“演讲词”的文学常识,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梳理了思路,让学生对“演讲词”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学生有了整体的认知。

三、从作者简介切入,分析课文思路

想要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一定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有的课文教师如能从作者简介入手,便能很好地梳理课文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笔者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抓住了作者刘成章的生平经历中很重要的一点,他在中年时背井离乡到省城,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内心十分苦闷,尤其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所以他将自己的思想之情寄托在作品《安塞腰鼓》中,从这一点入手,教师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强烈的思乡之情寄托在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上?这种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从题目、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切入分析思路是三种教法,更是三种学法。当教师运用这三种教法教学的时候,学生也就学到了阅读诗文的学法——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某一篇文章的思路,更是阅读某一类文章的方法。

猜你喜欢
作者简介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双月刊)投稿须知
海顿“降E大调第62号奏鸣曲”与巴赫《平均律钢琴曲(上册)第21首赋格曲》演奏浅析
《新媒体研究》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新媒体研究》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双月刊)投稿须知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