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要有三味

2014-11-11 02:46蒋兴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台阶中考读书

笔者收集了一些2014年全国中考作文题目,发现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加命题,占了79%之多,这一比例,比2013年又有了上升。可见,命题作文、材料加命题、半命题作文将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中考作文命题制高点。但是,从写作内容上看,中考作文主要针对现实生活、社会热点、个人成长、情感思想等方面进行考查,这一点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中考作文主要有三个命题特点:第一,贴近生活,考生有话可写;第二,关注自我生活空间,反思自我成长历程;第三,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各地中考作文的命题日益引起学生关注生活、回归自我,文风上倡导学生减少浮华、回归本真,这让人感受到命题专家们对作文教学要有灵气、要接地气的良好导向与良苦用心。但学生的考试作文常常是矫情伪饰,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东西太多。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期待、更多感动、更多怀想?我觉得老师应引导学生作文要做到有三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一.语文味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提出: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如何让学生写出富有语文味的真善美的作文?

1.阅读课本。

教师可充分利用手中的课本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拓展,逐步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审美意识。语文课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理趣美,它不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使学生具有语文基础,还用它的深刻内涵、真情实感对学生的人格精神培养和性格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熟能生巧,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这种“经验式”教学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课外阅读。

鲁迅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呆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多读是知识面广、阅读能力强的根源。

一些学生为什么写作文只会跟风,没有特色,甚至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没有“库存”,没有“粮食”,靠速成的“厨艺”,再怎么折腾也做不出一顿像样的饭菜来。而一些考生的优秀作文,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读书多,读书熟。课内课外,古往今来,都有涉猎,而且善于运用,举重若轻。这种能力,只能从读书中学来,不可能在题海中获得,依赖教辅也不行。林语堂说,国文好的学生,多半是在课桌下偷偷看课外书看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所闻,必然有所思。在读书的时候,只要稍加注意,吸取里面的技巧,不难“偷师”到一些好东西。要相信,写作是从阅读中孕育的。

二.生活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标》也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写作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1.注意观察生活,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只要留心观察生活,每一个方面都是写作的素材。列夫托尔斯泰随身总带着一个笔记本,不论散步、游玩,还是聊天、会客总是不时拿出记下点什么。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他才得以写出《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的巨著。茅盾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察觉,把你所闻所见随时记下来……”

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只有去认识自然界、掌握生活,并用思想去钻研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时候,生活才能成为创作的巨大源泉。只有经过细致观察,透彻了解要写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切、生动。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有动有静,各具情态。一个“单是”,引出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如果作者不对“百草园”进行细致观察,不熟悉“百草园”中的布局及园内的各种动植物,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优美的文字的。

2.用心感受生活,抒发真实感受。

观察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有些人对生活进行了不少的观察,但却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景等)的观察中,缺乏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因此,用心感受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另一个关键。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到父亲蹒跚穿过铁道,笨拙爬上月台:“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表达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如果作者不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是绝不会因父亲去给自己买几个橘子而流泪的。

班上一位同学在《那微笑,改变了我》的作文中写一位朴实的农民,在主动帮我度过难关以后,他那真诚、可爱的一笑:“车子同我终于安全到达了对岸,满心的感激使我仔细地看了看那微笑的脸,不算黑的皮肤,眯细的双眼掩不住真诚的目光,细碎的皱纹爬满眼角,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啊,是一位40多岁朴实的农民。我支支吾吾,很想对他说一声我不常说的‘谢谢两个字,可是嘴笨和胆小使我最终没能说一句话,他拍拍我的肩笑着走开了。我呆呆地站在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时,脑海里已满是那张微笑的脸!”,那微笑让“我”始终不能忘却,使“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尽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却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endprint

生活是美好的,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从生活中提取有用的写作素材,写出生活中珍藏的记忆,让我们的生活流光溢彩!

好的文章,永远是生活的馈赠。

三.成长味

初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开始有自己独到的对人生的看法。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辩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再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

除了课堂训练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总之,写好中考作文,考生绝不能只靠考场的临时抱佛脚,要改变那种平时浑浑噩噩、漫无用心的学习生活状态,要关注人生、关注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把读书、思考和练笔紧紧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作文紧紧结合在一起,写出具有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的作文,这样,你的中考作文才会妙笔生花,你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

蒋兴娟: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责任编校:王 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阶中考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台阶
中考“三数”大扫描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