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重庆市城市地域变迁初探

2014-11-12 18:19吴兆庆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嘉陵江重庆市重庆

吴兆庆

[摘 要]重庆[1]是在古代江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了,而民国时期是重庆城市拓展的黄金时期。民国时期重庆市在城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拓展,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是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词]民国时期;重庆市;地域变迁

重庆市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四川的东南部。主城的中心点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是我国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历史源远流长。自上世纪20年代中期重庆建市起,重庆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过陪都时期的大规模的建设,重庆基本有了现代城市的规模了。

一、历史时期重庆市的地域概况

从今天的考古资料来看,重庆在旧石器时期已经有了人类活动了。战国时期,公元316年,秦国灭掉巴国,并派张仪在此筑城,张仪选择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江北嘴作为地盘,修筑了面积近1公里的围城。[2]这是江北城形成的雏形,也是重庆历史上有史记载第一次筑城。三国时期,李严进行了第二次拓建“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水通入巴江,使城为州,以求五郡置巴州,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3]这次李严主要开发的渝中半岛的中区,南边沿长江从朝天门到南纪门附近。北线沿嘉陵江从朝天门到今天的新华路、人民公园和较场口一线,此时的面积也扩大到了近2平方公里。南宋嘉熙二年,彭大雅进行了第三次拓建,向西拓展到了今天的临江门、通远门一带,范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4]明朝洪武年间,在戴鼎的主持下,重庆市进行了第四次扩建,这次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整修扩建的,在重庆的旧址上砌石。“新城墙高10丈,周两千六百丈,环江为池设有城门十七九开八闭。”[5]

清朝时期,重庆市基本保持原来的状态,只是在个别地方有小范围的培修,主城的西界一直维持在今天的临江门、通远门一线直到民国前期,重庆市的地域格局依然维持着这样的现状。同时,在今天的江北区嘉陵江沿线和巴南区的长江沿线有部分零散的街市,但规模不大,并未连成一片,两岸只是独立于渝中之外的小的聚落。

二、重庆市的地域拓展的原因

首先,是重庆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重庆位于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内陆的接连处,内接近我国内陆腹地地区,外联江海。重庆市是四川与外部联系的接连处,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民国时期,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远远未得到普及,是以水运为主的时期,而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水路便利,城市经济发展了,人口膨胀,交通等各方面设施不能满足需求量,所以只能突破原有的城墙向城外拓展。

其次,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偏向重庆,客观的促进了重庆市的壮大。“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和速度与其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6]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从1937年起陆续向重庆迁移大批的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转移进来的人员大多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大量的工厂也随即转入重庆,这直接促进了重庆市的工业的发展与壮大。

最后,是抗战时期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促使市中心的人口向外围疏散,疏散的过程中是导致重庆地域拓展的重要方面。为了减轻日本轰炸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国民政府统一安排市内的学校、市政府机关单位以及市民等向周边地区疏散,建立“迁建区”,各机关迁散至重庆附近100公里范围之内,在今天的歌乐山、青木关与北碚之间形成了大片的迁建区[7]。城市空间格局的改变,促进了市区的范围的壮大,城市结构的调整。居民疏散区在重庆周边形成了新的卫星城市,新形成的卫星城市在后来交通发展的基础上连城一片。

三、拓展规模

重庆市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几次大的拓展,既有政府大规模组织的,也有居民自己向外围搬迁自愿而扩展的。以1937年为界限,重庆这一时期的拓展又可以分为近地域拓展和远地域拓展两个时期。近地域拓展规模不大,只是沿城市边缘小范围的扩展。远地域拓展一种被迫的拓展,拓展的速度快,受半岛的特殊地形限制,市区的建筑多建立在沿河流和平坦的区域,建筑群落呈现分散的特点。

(一)近地域拓展时期(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时期)

清末重庆开埠后,重庆的经济发展十分的快,成为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但是市区的市政建设一直十分的落后,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需要,这种状况直到1921年才有所改变。1921年11月,刘湘控制重庆,设立商埠办事处,任命杨森为督办。杨森在市政方面给进行了整顿开拓市区工作。“欲先开辟北岸,拟定自江北城外之打鱼湾,下至唐家沱一带,沿江筑堤三十余里”[8]。杨森开发了今天的江北新区,在渝中半岛旧址地区也进行了开发,突破了原有的西界远通门一线,远通门外围也建立了楼房。由于时间短,建筑的面积十分的有限,1922年刘湘战败,重庆市的市政建设告一段落,各项规划也基本成为了泡影。1922年到1926年间,重庆的市政基本的停止,拓展的空间不大,基本上是沿城边部分居民私自扩建。1929年2月重庆正式称市,潘文华任市长,制定了拓展计划,划定了市区的范围,范围包括今天的渝中区、江北区嘉陵江出口一带,南岸区长江沿线的小块区域,实施了大规模的拓建,重庆的建设在这时才步入正轨,拓展也在这时开始了。

潘文华上台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大规模的迁坟工作。据统计,从1928年8月至1934年5月的六年半里,一共迁坟435594座。[9]迁走坟后,在远通门西部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时,潘文华上台之后,确定以半岛朝天门一带为中心,沿长江和嘉陵江上下游的南北两岸的环城30里为市中心的管辖区域。1933年划定市区界限时又将今天的江北(今天的江北嘴至相国寺一带)和南岸区的巴县市区的部分地域(今天的玄坛庙至龙门浩一带)纳入重庆市的辖区之内,使全市的水路面积达到了93.5平方千米。到1935年潘文华离任前夕,重庆市的西界已经拓展到了两路口、上清寺一线,面积扩展到了原来老城的两倍多。从此,重庆市的辖区面积超出了渝中半岛的范围,初步奠定了以渝中半岛为中心,地跨嘉陵江和长江两江,三足鼎力并向四周拓展的城市发展格局,为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发展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前,重庆市基本上完成了近地域拓展,抗战前夕,城市的面积从民国时的5平方千米发展到12平方千米。[10]从这个时期市区的拓展的空间格局来看,主要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发展,围绕着水边发展,这有早期城市发展的特征。

(二)远地域拓展时期(抗日战争到民国末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决定定迁重庆,大量工厂迁入,人口膨胀,重庆市市区进入远地域拓展时期。其特点是由点状发展成为面状这和重庆特殊的地形密不可分,山川把城市分割成若干的小块,在块状内部形成一个专门的发展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专门生产积聚,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必然趋势。从重庆当时城市规划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趋势,“建设新重庆整体规划,从共向性与地区性划分,分割进推进,划重庆市(渝中区)为商业区,近郊为住宅区,沙坪坝规划为文化区,南岸区为工业区,南北温泉为风景区”[11]。比如,重庆在北碚、夏坝、和沙坪坝地区形成文化区,在今天的歌乐山地区形成行政区。在沿长江沿线东起唐家沱,西至大渡口,沿嘉陵江北至磁器口、东至童家桥,沿川黔公路南到綦江形成大片的工业区。[12]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城市为了加强这些区域的管理,这些区域相继纳入重庆主城的范围之内。到1938年底,重庆市的建筑区域由战前的12平方千米扩大到30平方千米。[13]

1939年5月重庆市将以前的六个区改设为十个区,1939年6月又把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等地划入主城区的范围之内,从而城市的地域范围大大扩大,地域面积成倍增加。据考证,到1939年重庆市的范围扩大到西至沙坪坝,东到涂山脚下,南到大渡口,而且周围的卫星城市众多。据统计,1939年重庆市的辖区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其中河流面积36多平方公里,城市占地面积258平方公里。[14]1940年重庆市又进一次进行了大范围的拓展,这次拓展主要是向更边缘地区拓展,其中以工厂向外围迁移众多,到1940年底,工厂迁移基本结束,1940年年底,全市的面积达到了328平方千米。[15]到1942年,重庆市的辖区范围东到今天的南岩区峡口乡一线,北边到了今天的嘉陵江江边的堆金石一带,西至歌乐山西边一带,南到今天的九龙坡花溪江江边的二塘村一带。在此后的几年里,重庆市区拓展的范围十分的小,只是局部范围内向外拓展、修补。到1946年,重庆市的范围达到了顶峰,此时重庆市的面积东界到了今天的广阳坝附近,南边到了今天的南温泉一带,西界已经超出歌乐山至青木关一带,北碚也划入了主城区的范围之内。1946年4月,国民政府建都回南京,工厂、学校、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纷纷迁回东部,重庆的拓展基本告一段落。其后国民政府发动内战,重庆的经济严重恶化,市场萧条,民生凋敝,物价暴涨,城市建设终止,重庆经济发展走向衰败和崩溃[16]。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地区解放后,重庆城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四、结语

民国时期重庆市城市拓展伴随着重庆市的近代化过程,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而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地域面积扩大了近几十倍。从这个时期重庆市地域变迁和重庆市的客观地形条件来看,未来重庆市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可以筑成立体性城市发展格局。从世界城市发展趋势来看“诸多城市都将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共性趋势和目标”[17]这可以为未来重庆市城市发展提供借鉴。重庆市大部分地区都是依山而建,临江而筑,山和城融为一体,水和城融为一体,山清水秀,绿化效果十分的好。同时,重庆市又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陪都文化,文化底蕴十分的深厚。这为重庆市发展成为绿色、适居的现代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这里所说的重庆市指的是“小重庆”也就是主城区。包括渝中区、九龙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南岸区、巴南区、渝北区、北碚区九个市辖区。

[2]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11年461页

[4]陈寿《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M]上海2007年

[5]何智亚开埠前后重庆城重庆建筑史之二[J]重庆建筑2011(01)

[6](明)曹学佺《蜀中广记》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三辑西南史地文献第26卷

[7]何一民近代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1840—1949)[M]北京科学社会出版社2004年47页

[10]中国抗日战争史协会主编抗战时期的西南大后方[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80页

[11]民国《巴先志》卷18《市政》

[12]章创生范时勇重庆掌故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年30页

[13]李书敏蓝锡麟主编重庆地理沿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222页

[14]重庆市管理局《重庆市地产资料集》

[15]周勇重庆抗战史1931-1949[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年354页

[16]何一民中国城市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643页

[17]周开庆四川一抗日战争[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70页

[18]重庆简史和沿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1年130页

[19]何一民近代城市衰败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社2007年226页

[21]崔萍杜明翠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J]学术天地2011

猜你喜欢
嘉陵江重庆市重庆
嘉陵江边是我家
联通大西北 畅通内循环 加快推动嘉陵江全线通航的建议
印象嘉陵江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纪录片《嘉陵江》及系列跨媒体行动在京启动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