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方志资料在高校科研与教学中的作用

2014-11-12 18:36傅红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作用价值

傅红

[摘 要]社会主义新方志成果集存了大量的地情信息,这些信息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全面性和严谨性的特点,是高校科研与教学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随着地方志工作逐渐法制化、规范化以及专一的存储场馆——方志馆的兴建,方志集存的信息在高校科研与教学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方志资料;价值;科研教学;方志馆;作用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如何优化馆藏资源,充分发挥馆藏资源在科研和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开辟多种收资渠道,将一些对学校产、学、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缘性资料进行及时征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比如对地方志资料进行必要的征集、管理和利用,对强化科研成果实用性和解决教学的针对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中国地方志编纂形成的志书成果特点,对馆藏方志资料在高等院校科研与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方志资料形成过程具有严谨性特点

1.中国各类方志集存了大量的地情信息

众所周知,中国是地方志编纂最为发达的国家,据统计1949年以前的旧方志,多达8000余种,这些志书在种类上包括一统志、省志、府(州)志、县志、卫所志、山水志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创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的新时代,以新的体例、新的组织编纂模式、新的出版型态编修的地方志,更为详实地著录了一定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容,展现了时代的鲜明特点。截至2012年底,全国首轮三级志书规划5997部,出版5897部,总完成率达到98.3%。[1]从21世纪初陆续启动的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截至2012年底,规划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共计5882部,累计已出版1347.5部。[2]

无论是旧方志,还是新方志,都集存了大量可用于科研和教学的参考文献。迄今公认较早比较成型的志书《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由于该书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即今天的陕西汉中、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因其地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华阳国志》中关于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其成果对于今人研究西南社会发展、探究西南经济发展规律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参考价值。与旧方志比较而言,新方志内容更为丰富。一是新方志体例体裁使信息归集更科学。突出表现在:运用西方教材广泛使用的篇章节体(有的称篇章节目体),分类更科学,既利于地情材料的归类组合,又便于信息的快速检索,在新方志中,特别在综合类志书中,单从经济方面而言,都能找到经济类的篇章,倘若进行经济比较研究或教学个案选材非常方便。同时,在体裁方面,新方志普遍使用“述、志、记、传、图、表、录”等表现形式。既有综合性的概述,又有专项记述,甚至在一些事项上还使用了图表。其实用性远远超越了旧方志。二是新方志记述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转型变化最快的时期。拿四川的新方志来讲,无论是第一轮志书记述的1840—1985年,还是第二轮志书记述1986—2005年,都是四川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2012年2月20日,四川省政府主管地方志工作的常务副省长魏宏在当年的四川全省地方志工作会上指出:“就第二轮修志而言,我们编修的1986—2005年这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的主体年份。改革开放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会变迁是前无古人的,其中蕴含的规律和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有不少的经济学家认为,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弄懂了,是对经济学的极大贡献。”新方志成果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信息量更大,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诠释了区域经济文化变迁的整体进程。

2.地方志内容体现国家记忆属性

2010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地方志体现国家记忆。刘延东对地方志的科学定位实际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志成果的属性问题,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地方志应当遵循的原则,表明地方志既不是民间记忆,也不是某个团体的记忆,它必须体现国家记忆。它反映出政府对某个区域或某个领域历史和现状发展的基本认同。那些似是而非、模掕两可、尚无定论的信息应当严格排除在收录之列。为此,地方志具有两个特性:第一、政府主导是基础。只有政府主导,由政府组织实施,地方志才能最大限度地辑录记述对象的信息,体现国家记忆的属性;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实现众手成志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行各业的力量,广泛进行资料收集和规范化处理。第二、严格地审查程序是地方志内容真实、系统、全面的关键。在地方志编纂特别是新方志编纂中,地方志编修系统日益完善的“三审制”,有效提高了成果质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系统性和严肃性。以第二轮《四川省志》为例,2005年启动编纂的第二轮《四川省志》,仍然采用丛书式的编纂模式,从原来第一轮的79卷增加为93卷,除增加特色志外,还对第一轮志书中部分合在一起的分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解,单设专卷。在任务的划分方面仍然将绝大部分省志分卷任务下达到各相关部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少数综合分卷的编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人大监督、政协参与,地方志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各牵头承编单位和参编单位分工合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实际运行中,由牵头承编部门负责的初审、省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的复审和省政府《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负责的终审,[3]不仅在审查程序上严密,同时在每一个审查阶段上都凸显众手审志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避免辑录信息的失真,为地方志成果有效利用提供便利。

二、方志资料涉及的信息具与系统性特点

在新编地方志成果中,特别是综合类志书中,各类信息不仅全面而且系统,正确选用这些信息将极大地利于研究的深入和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在我们已经可以查阅的三级志书,尤其是省(市、区)志中,经济类信息更是独具魅力,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在第二轮《四川省志》的93个分卷中,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分卷超过了10个。[4]像我们已经看到初稿的《工业经济志》《农业志》《乡镇企业志》《畜牧志》《扶贫开发志》《水利志》《商务志》《发展改革志》《国土资源志》《金融志》都集存有大量区域经济20年发展变化信息。比如《农业志》中有专门章节记述农业税从部分减免到停止征收的整个推进过程,阐释了在21世纪初为彻底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气魄,一举免除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数千年附加在农民头上的“皇粮国税”。为税收减免专项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5]由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共同编纂的《金融志》,不仅厘清了1986—2005年20年间错综复杂的金融改革内容。反映了银行业、证劵期货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不断壮大,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覆盖领域不断扩大以及人行“一身二任”角色逐渐向单一的中央银行角色转换的过程。同时客观翔实地记述了各专业银行、证劵公司、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变过程中的经营体制、经营方式的变化。反映了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经过10多年试验和探索后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态势。是从事金融研究不可缺少的参考书。[6]改革开放后,四川农民工再次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们走南闯北,以劳务输出求得经济改善。特别是1992年,国家实施市场经济发展战略后,四川劳务输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到2005年年底,全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从1990年的920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1638万人,四川成为全国转移和输出农民工人数最多的省份。农民工出川的运输问题、权益保障问题、就业指导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劳务出川如何从自发到政府有序的引导,怎样做好跨省农民工维权等在《中共志》的“农村工作”篇中有翔实的记述。[7]

三、专门场馆的兴建利于信息的有效存储和利用

近10余来,随着新方志成果的大量涌现,如何抓好成果有效保存和利用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除各级各类图书馆注重对地方志的收藏外,国家层面的地方志业务指导机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积极倡导各级政府建设方志馆,为地方志有效存储和利用打下基础。1996年6月,广州市方志馆率先落成,随后山东、上海、湖北、湖南、河南、广西、江苏等地相继建成相当规模的方志馆。[8]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有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共268个。其分布状况详见下表。

除表中已经建成开馆的方志馆外,全面各地还有一大批方志馆正在筹建中。从已经开馆的方志馆情况来看,他们正在发挥着地情、教育、科研、资政四馆合一的作用。一是发挥地情馆作用。方志馆以征集、收藏、编辑、开发、利用本地各类地情资料为主,这个作用是图书馆、档案馆及其它文化机构无法取代的。图书馆主要收藏图书、期刊,对地情资料的收集远不及方志馆全面。档案馆主要收藏辖区内各机关、团体、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对辖区内地方志、年鉴、内部资料及河流、山川、地形地貌、民俗风俗、气候物候、口碑资料等收集较少。[9]二是发挥教育馆作用。地情教育是地方志三大功能之一。方志馆实质上是把志书内容变成地情展览,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普及地情知识。[10]比如山东省方志馆与省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齐鲁风云》,再现鸦片战争以来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民主革命和民族战争,反响强烈。[11]广西通志馆与广西有线电视台联合制作大型历史节目《广西历史上的今天》,效果良好。[12]三是发挥科研馆的作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一方面利用方志馆丰富的馆藏为高校各类研究提供便利条件,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与实际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全面、真实、系统的资料为高校科研走应用路径,与现实接轨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有些省份已作出了尝试,2011年4月18日,江苏省方志馆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合作共建的“教育科研实习基地”正式揭牌。[13]从2012年开始,四川省利用省方志馆资源优势,相继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旧志整理,与西南民族大学合作编纂《西康通志》。四是发挥资政馆的作用。资政是地方志三大功能之一。2006年1月9日,习近平在《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中讲到:在现代社会分工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面的差异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进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大量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善于从大量的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14]地方志作为一方百科全书,储备了巨大的地情资源,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山东省菏泽市将志书记载的“花城、水邑、绿都”特色融入城市设计,反响良好;威海市环翠区政府根据志载金矿开发有关信息,重建范家埠金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5]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积极开展《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为防震减灾提供借鉴。这些都是地方志在资政方面的有益尝试,随着方志馆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完善,其资政功能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方志资料在高校科研和教学中的地位

伴随地方志编修工作日趋法制化,20年一编修的工作格局将成为地方志收集、处理、存储区域信息的固化模式。地方志成果将越来越多。方志资料在高校科研与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表现在:

第一、不可替代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是中国社会最大规模、最广泛、最系统的地情大调查和信息大汇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地情普查和资料汇集其规模和成果超越了地方志。地方志蕴含的真实丰富地情资料是高校科研和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资料的利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对利用好地方志资料提出了新期望。一是科研成果转化要解决针对性问题,要提高成果转化价值和实用性必须要了解区域地情,研究区域的优势和劣势;二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教学中对区域地情个案的正确选用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针对性问题,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此外,地方志编纂中独特的体例体裁表现形式,使地方志成果表现为一定区域的百科全书,但它的内容实质上远远超越了地方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往往由于受到条目体限制,对于一些无法用条目归纳的信息,百科全书不得不放弃,但地方志可以用大事记、附录或专记等进行必要的辑录,这为一些区域内的特殊信息提供了留置平台。这也是高校科研与教学非常有必要利用好地方志成果的一个重要动因。

第三、地方志成果中比较准确的信息和相对客观的观点有效克服了个人著作中的个体偏见,利于科学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无论从方志资料形成的过程,方志资料包含的信息特点,还是方志信息存储形式的变化都表明,方志资料在高校科研与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收藏和利用好方志对推进高校科研与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与出版情况统计表[Z].中国方志通讯,2013(40)

[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国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与出版情况统计表[Z].中国方志通讯,2013(40).

[3]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志>各分卷审查验收办法》的通知[Z].川志发〔2009〕15号.

[4]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志>1986—2000编纂方案》的通知[Z].川委厅〔2006〕4号.

[5]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志·农业志(终审稿)[Z],(1986—2005).

[6]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志·金融志(终审稿)[Z],(1986—2005).

[7]四川省志·中共志(1986—2005)联席会议办公室.四川省志·中共志(1986—2005)(征求意见稿).

[8]孙文飚.存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论方志馆的价值与功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0(4):72-73.

[9][11][12][15]陈希周.对方志馆功能的认识[J].黑龙江史志,2006(3):10-12.

[10]朱佳木.什么是方志馆以及应当怎样建设方志馆——在杭州方志馆设计方案论证会上的讲话[J].中国地方志,2012(2):6-8.

[13]江苏省方志馆.江苏省方志馆与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共建教育科研实习基地[J].江苏地方志,2011(3):63.

[14]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6.

猜你喜欢
作用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