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骚动”影响浅析

2014-11-12 06:54王哲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王哲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资本主义呈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但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民众的日益贫困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终导致了震惊全日本的“米骚动”的爆发。“米骚动”席卷了大部分日本地区并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激发了日本民众的政治觉醒,促进了日本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关键词]米骚动;工农运动;日本共产党

明治初期,日本以“殖产兴业”为经济指导方针,废除了阻碍日本发展的封建制度,大力推行工业化政策,经过了产业革命的洗礼,逐渐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员。一战给予了日本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良机。日本由1914年负外债11亿日元的债务国变为1920年对外贷款28亿日元的债权国。[1]然而同日本国力的大幅度飞跃相比,很多日本民众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1918年,因买不起大米而走投无路的民众们愤而反抗,“米骚动”因此而爆发。“米骚动”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众暴动。“米骚动”是日本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对“米骚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米骚动”的特点

“米骚动”是日本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是近代日本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开端。广大日本民众先后投入到了“米骚动”的斗争中,使得暴动的规模远远超出了日本历史上的农民暴动的规模。这次暴动历时约2个月,使得大半个日本受到了影响,参加者有1000万人以上,日本各行各业的民众几乎都参加了暴动。面对群众的暴动,日本政府也派出了大量警察和军队进行血腥镇压。日本政府出动军队镇压了共107个市町村,总兵力超过5万人。有相当多的群众被捕并被判刑和罚款。暴动的过程中明显带有反对军阀政府与统治阶级的压迫的色彩,政治目的明确,斗争过程激烈。“米骚动”爆发后的燎原之势,使得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受到了强烈冲击。1918年8月11日晚,3000多名大阪民众在天王寺公园集会并游行,他们明确提出了“降低米价”、“打倒寺内内阁”、“惩治农商务大臣”的口号。[2]这说明暴动的民众对于压迫的根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能够找到阶级问题的所在。“米骚动”对于日本民众而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米骚动”的影响

首先,“米骚动”给日本政府以巨大打击。日本“米骚动”的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影响地区之广,超过了日本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暴动。群众的暴动波及了大半个日本,对日本的垄断资产阶级和寄生地主以沉重打击并使得寺内内阁难以继续执政,导致了寺内内阁的下台。随后成立了原敬的政党内阁。原敬内阁虽然仍有一部分守旧势力,但这毕竟标志着政党势力终于开始步入日本权力的中枢,由此日本的政党政治时期终于来临。原敬执政以后,逐步推行从西伯利亚撤军的政策,平抑米价,打击不法商人,大量从外国进口大米,使得日本大米的价格逐渐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原敬内阁的抚民政策标志着日本民众斗争的胜利。

其次,“米骚动”激发了日本民众的政治觉醒。暴动中政府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和寄生地主们的利益,对民众进行了血腥而残酷的镇压,使他们对政府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原敬内阁的抚民措施,更加坚定了日本民众维护利益的斗争信念。原敬内阁执政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通过了修改选举法等一系列政策,使得日本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进一步扩大,加强了日本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这些政策中尤其是修改选举法,对于之后的工农运动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的胜利加强了日本民众的团结意识和斗争决心,进而使得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第三,“米骚动”促进了日本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米骚动”的最终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暴动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缺乏系统的组织。由此很多工人逐渐找到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方法。“米骚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者。民众的斗争让他们看到了工农阶级的巨大力量,由此开始走向了与工农阶级的密切结合。由于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使日本工农运动的发展找到了理论基础。通过工农阶级的不断争取和不断斗争,逐渐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米骚动”结束后,日本各产业部门相继发生罢工,经过工人与垄断资产阶级的不懈斗争,终于争得了工会的合法权利。日本农民与寄生地主间的斗争在“米骚动”之后也有了显著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米骚动”的影响下,日本共产党于不久后诞生。日本共产党的成立为日本的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说,“米骚动”是日本无产阶级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日本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

注释:

[1]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596.

[2][日]信夫清三郎.大正政治史[M].东京:劲草书房,1968:1142.

参考文献:

[1][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二册)[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4][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M].尚永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