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沟通困难的研究

2014-11-13 07:37王兆祥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外角思路错误

王兆祥

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觉得自己把一个数学问题讲了很多遍,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会出错.教师认为要么是学生的态度问题,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地把自己说的数学问题放到心理去,或者觉得是学生的智商问题,学生天生就太笨,根本无法学习数学,所以怎么教都教不会,甚至有些教师觉得学生是对自己有不满,故意跟自己唱反调.

实际上,学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是师生之间沟通不良的问题,教师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和学生良好地沟通.只有解决了沟通困难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通常来说,数学教师和学生沟通困难的问题是由以下几个因素产生的.

一、教师的对象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虽然觉得自己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在引导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然而有时候教师在言词中间还是会出现否定学生本人的现象,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否定,就会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再受到老师的肯定了,所以就会拒绝和老师沟通.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做习题:已知三角形的内角比为1∶2∶3,求外角比.有的学生解题出现错误.如果教师把学生指责一顿,学生不但不能立刻知道自己哪里出现错误,还会因为自己受到老师的指责感到很沮丧,所以不再愿意和老师沟通.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要潜易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对事不对人的作风.教师可把A学生的答案:外角比为:(2+3)∶(1+3)∶(1+2)=5∶4∶3;B学生的答案外角比为:(2+3+4)∶(1+3+4)∶(1+2+3)=9∶8∶6.同时给学生比较,让学生自己思考哪种解法正确,哪种解法错误,并说出错误的思路.学生通过分析,一致觉得A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个思路对,对在哪里.做错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习题成为讨论对象,但是自己却没有成为讨论对象,就会了解到教师教学时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他们就会关注自己的思路到底错在哪里,怎么的思路才是正确的.教师把握好自己沟通的对象是师生沟通的第一步.

二、教师的技术问题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有时急于想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思路,就在学生做错了数学题后,立刻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学生听完教师详细的解题步骤,还是不懂到底为什么这样解题是正确的,只是默默地把解题过程记下来.以后,学生只要出现弄不懂的习题就希望教师给出解题思路,教师如果不告诉解题的方案就随便做,反正教师最后会给出解题方案.教师不当的沟通技术,会引起更多不良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把握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的原则.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避免自己包办代替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想法.教师要理解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才是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的引导问题

有时学生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错误的问题,就寄希望于教师.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告诉了学生正确的思路,学生有可能就会停止继续学习,继续发现;但若不告诉学生学习的思路,学生又可能错到错误的牛角尖里拔不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变换一个思路,让学生不要再执着于找自己的问题,可以换个角度找找别人的问题.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学生老是把基本概念记错,他们顽固地认为:(a+b)2=a2+b2.

sin(A+B)=sinA+sinB.

教师如果指出学生出现错误,学生有时会说,我明明背诵了数学答案的,可我就是每次做题还是错了.教师要了解到,学生反复的出错,是因为学生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他们做题时顽固地使用这一错误的公式.教师可以变换个角度,让学生看别人做错的题:

∵4-10=9-15,

∴4-10+6.25=9-15+6.25.

∴(2-2.5)2=(3-2.5)2.

∴2-2.5=3-2.5.

∴2=3.

学生发现另一个人用自己的公式做出一个不可思议、完全不可能得到的答案,学生就会自己反思,自己应用的公式是不是错误了,到底错在哪里.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沟通不良的行为,通常是沟通态度和沟通技巧出现了问题.教题要把握住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要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自主学习上.教师要避免直接给予正确答案,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要避免和学生出现争执问题,巧妙地让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则.教师如果使用以上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习,就会发现学生会很愿意顺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进行自主的学习.只有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的数学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觉得自己把一个数学问题讲了很多遍,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会出错.教师认为要么是学生的态度问题,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地把自己说的数学问题放到心理去,或者觉得是学生的智商问题,学生天生就太笨,根本无法学习数学,所以怎么教都教不会,甚至有些教师觉得学生是对自己有不满,故意跟自己唱反调.

实际上,学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是师生之间沟通不良的问题,教师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和学生良好地沟通.只有解决了沟通困难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通常来说,数学教师和学生沟通困难的问题是由以下几个因素产生的.

一、教师的对象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虽然觉得自己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在引导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然而有时候教师在言词中间还是会出现否定学生本人的现象,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否定,就会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再受到老师的肯定了,所以就会拒绝和老师沟通.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做习题:已知三角形的内角比为1∶2∶3,求外角比.有的学生解题出现错误.如果教师把学生指责一顿,学生不但不能立刻知道自己哪里出现错误,还会因为自己受到老师的指责感到很沮丧,所以不再愿意和老师沟通.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要潜易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对事不对人的作风.教师可把A学生的答案:外角比为:(2+3)∶(1+3)∶(1+2)=5∶4∶3;B学生的答案外角比为:(2+3+4)∶(1+3+4)∶(1+2+3)=9∶8∶6.同时给学生比较,让学生自己思考哪种解法正确,哪种解法错误,并说出错误的思路.学生通过分析,一致觉得A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个思路对,对在哪里.做错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习题成为讨论对象,但是自己却没有成为讨论对象,就会了解到教师教学时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他们就会关注自己的思路到底错在哪里,怎么的思路才是正确的.教师把握好自己沟通的对象是师生沟通的第一步.

二、教师的技术问题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有时急于想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思路,就在学生做错了数学题后,立刻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学生听完教师详细的解题步骤,还是不懂到底为什么这样解题是正确的,只是默默地把解题过程记下来.以后,学生只要出现弄不懂的习题就希望教师给出解题思路,教师如果不告诉解题的方案就随便做,反正教师最后会给出解题方案.教师不当的沟通技术,会引起更多不良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把握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的原则.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避免自己包办代替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想法.教师要理解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才是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的引导问题

有时学生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错误的问题,就寄希望于教师.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告诉了学生正确的思路,学生有可能就会停止继续学习,继续发现;但若不告诉学生学习的思路,学生又可能错到错误的牛角尖里拔不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变换一个思路,让学生不要再执着于找自己的问题,可以换个角度找找别人的问题.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学生老是把基本概念记错,他们顽固地认为:(a+b)2=a2+b2.

sin(A+B)=sinA+sinB.

教师如果指出学生出现错误,学生有时会说,我明明背诵了数学答案的,可我就是每次做题还是错了.教师要了解到,学生反复的出错,是因为学生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他们做题时顽固地使用这一错误的公式.教师可以变换个角度,让学生看别人做错的题:

∵4-10=9-15,

∴4-10+6.25=9-15+6.25.

∴(2-2.5)2=(3-2.5)2.

∴2-2.5=3-2.5.

∴2=3.

学生发现另一个人用自己的公式做出一个不可思议、完全不可能得到的答案,学生就会自己反思,自己应用的公式是不是错误了,到底错在哪里.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沟通不良的行为,通常是沟通态度和沟通技巧出现了问题.教题要把握住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要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自主学习上.教师要避免直接给予正确答案,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要避免和学生出现争执问题,巧妙地让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则.教师如果使用以上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习,就会发现学生会很愿意顺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进行自主的学习.只有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的数学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觉得自己把一个数学问题讲了很多遍,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会出错.教师认为要么是学生的态度问题,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地把自己说的数学问题放到心理去,或者觉得是学生的智商问题,学生天生就太笨,根本无法学习数学,所以怎么教都教不会,甚至有些教师觉得学生是对自己有不满,故意跟自己唱反调.

实际上,学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是师生之间沟通不良的问题,教师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和学生良好地沟通.只有解决了沟通困难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通常来说,数学教师和学生沟通困难的问题是由以下几个因素产生的.

一、教师的对象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虽然觉得自己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在引导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然而有时候教师在言词中间还是会出现否定学生本人的现象,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否定,就会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再受到老师的肯定了,所以就会拒绝和老师沟通.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做习题:已知三角形的内角比为1∶2∶3,求外角比.有的学生解题出现错误.如果教师把学生指责一顿,学生不但不能立刻知道自己哪里出现错误,还会因为自己受到老师的指责感到很沮丧,所以不再愿意和老师沟通.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要潜易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对事不对人的作风.教师可把A学生的答案:外角比为:(2+3)∶(1+3)∶(1+2)=5∶4∶3;B学生的答案外角比为:(2+3+4)∶(1+3+4)∶(1+2+3)=9∶8∶6.同时给学生比较,让学生自己思考哪种解法正确,哪种解法错误,并说出错误的思路.学生通过分析,一致觉得A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个思路对,对在哪里.做错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习题成为讨论对象,但是自己却没有成为讨论对象,就会了解到教师教学时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他们就会关注自己的思路到底错在哪里,怎么的思路才是正确的.教师把握好自己沟通的对象是师生沟通的第一步.

二、教师的技术问题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有时急于想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思路,就在学生做错了数学题后,立刻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学生听完教师详细的解题步骤,还是不懂到底为什么这样解题是正确的,只是默默地把解题过程记下来.以后,学生只要出现弄不懂的习题就希望教师给出解题思路,教师如果不告诉解题的方案就随便做,反正教师最后会给出解题方案.教师不当的沟通技术,会引起更多不良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把握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的原则.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避免自己包办代替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想法.教师要理解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才是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的引导问题

有时学生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错误的问题,就寄希望于教师.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告诉了学生正确的思路,学生有可能就会停止继续学习,继续发现;但若不告诉学生学习的思路,学生又可能错到错误的牛角尖里拔不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变换一个思路,让学生不要再执着于找自己的问题,可以换个角度找找别人的问题.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学生老是把基本概念记错,他们顽固地认为:(a+b)2=a2+b2.

sin(A+B)=sinA+sinB.

教师如果指出学生出现错误,学生有时会说,我明明背诵了数学答案的,可我就是每次做题还是错了.教师要了解到,学生反复的出错,是因为学生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他们做题时顽固地使用这一错误的公式.教师可以变换个角度,让学生看别人做错的题:

∵4-10=9-15,

∴4-10+6.25=9-15+6.25.

∴(2-2.5)2=(3-2.5)2.

∴2-2.5=3-2.5.

∴2=3.

学生发现另一个人用自己的公式做出一个不可思议、完全不可能得到的答案,学生就会自己反思,自己应用的公式是不是错误了,到底错在哪里.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沟通不良的行为,通常是沟通态度和沟通技巧出现了问题.教题要把握住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要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自主学习上.教师要避免直接给予正确答案,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要避免和学生出现争执问题,巧妙地让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则.教师如果使用以上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习,就会发现学生会很愿意顺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进行自主的学习.只有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的数学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外角思路错误
不同思路解答
变化的外角,不变的外角和
添加辅助线 巧用外角性质
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聚焦外角和整体来思考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