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岘诗文千古传

2014-11-13 04:58左国春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人文精神

左国春

摘 要: 历史上有关拟岘台的诗文作品多达一百多首,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拟岘台成了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 拟岘台 诗文作品 文化底蕴 人文精神

拟岘台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始创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千百年来,拟岘台屡毁屡葺。众多文人墨客在此来去流连,或盛世高台聚会,讴歌太平;或乱世触景生情,心系苍生。前前后后留下了一百多首(篇)诗文作品,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文化底蕴,使拟岘台成了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

一、作者众多,身份各异

从我们收集的117首诗、11篇记、2篇赋来考量,拟岘台诗文作者达97位之多。这些作者既有震烁古今的文化巨擘,又有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按照作者身份和他们与抚州、拟岘台的关系看,这些作者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六类:

其一,抚州乡贤。如曾巩、王安石、谢逸、谢薖、曾丰、黎道华、虞集、涂几、何中、朱思本、甘瑾、黎公辅、黎近、吴与弼、姚隆、徐霖、刘颖、陈九川、汤显祖、帅机、徐良傅、经起鹏、傅涵、李来泰、黄石麟、李茹旻、杨頀、纪大奎、张锦传、李绂、洪横秋等。除了原抚州府乡贤外,原建昌府今同属抚州的乡贤还有李彭、罗玘、邓元锡。

其二,地方官员。如曾纡、陆游、黄震、家坤翁、周瑛、李梦阳、夏寅、崔世召、辛炳晟、叶承宗、苏本眉、邱泰、丁弘诲、胡亦堂、陈淯、张圣锡、刘玉瓒、罗复晋、邱五典、曾大升、陈廷桂等。这些作者或者在抚州任职,有知府、同知、县令、府学教授等;或者担任江西官职,曾经到过抚州,登临拟岘台。曾纡、黄震、家坤翁、周瑛、张圣锡、刘玉瓒、罗复晋均曾任抚州知府,崔世召、叶承宗、邱泰、胡亦堂曾任知县。

其三,游历文人、官员。如洪刍、胡寅、赵蕃、度正、戴复古、汤中、方回、张翥、潘暄、林大辂、周献臣、史大成、戚藩、朱景英等。

其四,寓居文人。如韩驹、薛公采、李壁、张瑶芝、董剑锷。李壁因贬谪而居抚州,张瑶芝、董剑锷则是晚明遗老,清时寓居抚州,与当时临川县令胡亦堂交往唱和。

其五,宗教人士。如张宇初、正宗、八大山人、饶宇朴、工拙上人。张宇初为明代正一派天师,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正宗为抚州崇仁高僧,饶宇朴为八大山人佛门师兄,工拙上人为抚州城内多宝庵高僧,大致与胡亦堂、八大山人同时代。

另外有一类作者,生平从未登临拟岘台,也非抚州乡贤,作品的缘起为应约而作或者送别寄赠。如杨廉,查其生平,未曾到过抚州,更不曾登临拟岘台。其《重建拟岘台记》是应当时主持修缮拟岘台的徐宣之的邀请而作的。曹学佺的《赠寄抚州守蔡岂凡》、刘伯燮的《司泽民之临川》、费宏的《送抚州饶千户诗》则均为寄赠作品。

二、体例繁多,题材丰富

关于拟岘台的文学作品既有诗,又有文(记)和赋。拟岘台诗歌体例也很丰富,有五言古诗、六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拟岘台诗文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记修建实事。拟岘台诗文中共有11篇记,其中有8篇是创建和大规模修葺后创作的,记载创建、修葺始末的记。另有曾纡的《书〈拟岘台记〉后》、虞集的《书〈拟岘台记〉后》记录了拟岘台上碑石增刻文献的过程。纪大奎的《同姜明府登拟岘台记》则以登临拟岘台为由头,以问答形式阐述了如何理解曾巩的《拟岘台记》的主旨。黎公辅的《美王守重修拟岘台》则为后世留下了宣德年间曾经重修拟岘台的文献证据。

二是写拟岘台风光。曾巩的《拟岘台记》是描写拟岘台风光的开山之作,也是典范之作。后世写拟岘台风光,主要抓住城台、山峰、水鸟、大江等主要景物,配合季节、天气、时间等带来的特殊美学效果加以描摹,勾画出拟岘台的空间环境和景致等特点。

三是赞美抚州山川风物、历史人文之作。比较集中体现在张锦传的《拟岘台赋》中,该赋对抚州历史文化、山川风物进行了诗化总结。度正的《呈晏制干二首》(其一)对抚州文化在江西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高度评价了晏殊为代表的晏氏家族及临川文化对江西文化发展的贡献。

四是怀人之作。拟岘台作为抚州城内重要名胜,往往容易引发诗人睹物思人的情思,因此留下了一些怀人之作。如谢薖的《秋日登拟岘台》(其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堂兄谢逸的思念之情。

五是送别之作。拟岘台在古代是抚州城一处送别之所,文人士大夫往往在拟岘台设宴为朋友践行,因此留下了一些送别诗。如陈九川的《送周星山太府改剧饶州》、汤显祖的《秋初拟岘台送袁沧孺明府丞郡金华四首》等。还有一种送别寄赠诗,是作者在外地为即将前来抚州任职的朋友践行赋诗或者寄赠已经在抚州的朋友的诗歌。如曾几的《送晁恭道侍郎守临川》、戴复古的《寄楼抚州使君》等。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拟岘台已经是抚州的标志,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六是怀乡之作。这一类诗歌作者在外地,在诗歌中借拟岘台表达乡愁,如曾丰的《与瑞金吴丞饮》(其一)。

七是集会唱和之作。拟岘台是文人聚会、饮酒唱和的绝佳胜地。历史上有过不少文学集会。从现存诗文来看,起码有四次大型集会。第一次是李梦阳、刘颖参与其中的,留下了李梦阳的《集拟岘台》和刘颖的《拟岘台即席诗次李崆峒学使韵》。第二次是崔世召参加的,留下了崔世召的《集拟岘台》。第三次是苏本眉组织的,留下了苏本眉、魏国祚、邱泰的《拟岘台诗》。第四次是胡亦堂组织的梦川亭诗会,留下了胡亦堂、八大山人、张瑶芝、董剑锷、丁弘诲、工拙上人、徐元功、揭贞传、饶宇朴、王茂绳、车养正、胡挺松、胡挺柏的《拟岘台诗》。另外,清朝曾大升有《拟岘台诗步李崆峒原韵》,李来泰的《和苏剑浦临川十咏之拟岘台》、《重和苏剑浦临川十咏之拟岘台》属于隔代唱和。

三、内涵深厚,德政为重

拟岘台诗文积淀了浓重的人文精神底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有浓重的德政思想,有坚韧不拔的进取决心,有悲怆炙热的爱国情怀。

第一,追慕羊杜、讴歌德政的民本思想。因为拟岘台乃“拟乎岘山”,而岘山精神内涵便是德政,浓缩为一座“堕泪碑”。裴材拟岘山而建台的目的在王安石的《为裴使君赋拟岘台》中表述为“羊公千载得追攀”。曾巩的《拟岘台记》虽然没有直接揭示拟岘台修建目的及其名称的寓意,对拟岘台的修建过程一笔带过,却重点阐述了民本思想,即社会各阶层都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千百年来,追慕羊杜、讴歌德政成为拟岘台诗文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二,身处困境、坚韧不拔的进取决心。谢逸终身未仕,穷困潦倒,却以气节知世。在两首《拟岘台》诗中,表现了他刻苦攻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三,心系中原、悲怆炙热的爱国情怀。陆游于1179年至1180年间任职江西提举常平盐茶公事,治所在抚州,写下了八首拟岘台诗。陆游虽然身处内地的抚州,但心系中原未复,在多首诗歌中表达了爱国情怀。《拟岘台观雪》:“狂歌痛饮豪不除,更忆衔枚驰出塞。”《秋晚登拟岘望祥符观》:“中原未复泪横臆,故里欲归身属官。”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古琴——最具东方哲学气质和文化底蕴的音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文化底蕴·题型多样·素养提升——2014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