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

2014-11-13 05:08徐珊珊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现实性思想性

徐珊珊

摘 要: 本文就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一书的评论,结合其他作家李健吾、毛姆等对这本书的判断和阅读体验,对纳博科夫的评论进行得失的考量。纳博科夫的得在于对细节的分析、作家之间关系的重视及其原文本和书信的引入,而对作品现实性的否定和思想性的漠视则是其短缺之处。

关键词: 福楼拜 细节 书信 现实性 思想性

《文学讲稿》是纳博科夫在康内尔大学授课时的讲稿,讲稿对于他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认为自己并不善于言辞,“我像天才一样思考,像受人尊敬的作家一样写作,而说起话却像个孩子”。“我从未事先不准备打好字稿就向听众宣讲,眼睛也从未离开过被灯光照得明亮的讲台上的讲稿。”①《文学讲稿》中处处体现了他高超的洞察力和高明的语言艺术。就像译者申慧辉所说:“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就像突然暴露在阳光之下的珍珠,骤然发出绚丽的光彩。”②下面具体看看纳博科夫展示的那些光彩和忽视的那些珍珠。

一、绚丽的光彩

1.对细节的精致分析

李赋宁说福楼拜好似一名手执解剖刀的外科医生,冷静地剖析女主人公的灵魂③,纳博科夫何尝不像拿着放大镜的科学家,像观察蝴蝶一样在观察《包法利夫人》。他多次指出过细节的重要性:“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设法向学生提供有关文学的准确信息:关于细节,关于细节如此这般地组合是怎样产生情感的火花的,没有了它们,一本书就没有了生命。”“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和欣赏细节”,在分析这部小说时,细节的发现与分析无处不在。

首先,他会对作品的翻译问题进行计较,细到爱玛的头发是盖住了耳垂还是耳朵尖,苍蝇是爬还是走。在查理生命的最后一刻,到底是什么虫子在花丛里绕着百合花嗡嗡地飞。他严肃地指出是“浅绿色甲虫”,不是“大野蜂”。李健吾的译本是“斑蝥”,斑蝥又被称为“西班牙大苍蝇”,这种虫子恐怕更会激怒纳博科夫。布封有一句格言:要想写得好,就得感觉得好,思考得好,叙述得好。福楼拜以此自勉。他认为,要形容一样东西,只有一个词最贴切,不可能有两个同样贴切的词,所以用词就必须像手套一样正正好好适合对象。如果想翻译这部作品,那么十有八九要疏忽许多细微的地方,因为很明显,原作的音乐性、精妙贴切的用语和韵味从根本上说是翻不出来的。

其次,纳博科夫对人物的细节观察很仔细。指出了爱玛肉体上的小缺陷:她的双手线条欠柔,带着生硬的棱角。他为学生出的考题中就有“描述她的眼睛、头发,手和皮肤”“描述爱玛的眼睛、双手、阳伞、发型、衣着以及鞋”“赖昂对爱玛的第一眼印象是怎样的?”④等问题。

纳博科夫对作品中出现了几次的意象也很留心,比如爱玛在被罗道耳弗引诱时带的蓝面纱,这个蓝色在后面出现过好几次,“毒药是装在蓝罐里的,出殡的时候田野里也笼罩着蓝色的雾霭。”⑤爱玛初次见罗道耳弗时,罗道耳弗穿的是绿绒大衣,而查理为爱玛选的棺罩也是绿绒的,如果将这两处的“绿绒”结合在一起看,那么福楼拜并非没有可能是故意这样写的。纳博科夫观察的最犀利巧妙的无疑是乞丐的歌声:“请注意爱玛从幽会处返回时从静谧的树林另一端传到她耳中的一个遥远的声音——像是远方的音乐。这富有魅力的音乐只不过是一个丑陋乞丐的沙哑歌声引起的美化了的回声。爱玛和罗道耳弗骑马回家——作者含着微笑观望着他们。在这里和在卢昂听到的沙哑歌声,在将近五年之后将与爱玛临死的呓语发生恐怖的共鸣。”⑥乞丐是在爱玛和赖昂偷情后回永镇的路上第一次正式出现的,纳博科夫能将乞丐的歌声回溯至爱玛和罗道耳弗偷情时就听到了,只是当事人却不知道这是一个恐怖的瞎子唱的。这样,瞎子的歌就像是一个幽灵一样缠绕着爱玛,在她快死的时候,都不让她安心地死去。“于是爱玛笑了起来,一种疯狂的、绝望的狞笑,她相信自己看见乞丐的丑脸,站在永恒的黑暗里面吓唬她。”⑦爱玛就像瞎子歌里的小姑娘一样,做着爱情的梦,小姑娘不断拾掇麦穗就像爱玛在爱情上一直孜孜以求,最后失踪的短裙,就是她追求爱情的幻灭。

纳博科夫还会出人意料地关注小说中毫不起眼的人物,如玉斯坦、爱玛的小女儿和勒乐的帮手——十三岁的驼背女孩。这些小孩子被纳博科夫认为是“小说中狄更斯式的格调”。这涉及纳博科夫讲稿的另一个特色。

2.分析作家之间的影响

最好的证明自己博学的方法,不是一一点出自己看了哪些书,而是在谈论一本书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纳博科夫虽然评价的是一部小说,但在分析时时常带出其他作家及福楼拜与他们的关系。

在介绍《包法利夫人》小说的创作时代的时候,纳博科夫顺带着将同时期世界上重要的著作点了一下:“在卢昂北边一百英里处的布洛涅,查尔斯·狄更斯于一八五三年夏写完《荒凉山庄》,当时福楼拜刚写到《包法利夫人》第二卷;在此一年,在俄国,果戈理去世了,托尔斯泰则已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童年》。”⑧这样一比较,作品的创作年代更便于牢固地记忆。

在分析查理帽子的千层饼主题时,纳博科夫指出:“我们可以对照果戈理《死魂灵》中对乞乞科夫的旅行箱和科罗皤契卡的马车的描述——也是千层饼主题!”⑨这是对作品中具体细节的相似性的对比,无疑能启发读者在阅读时自觉比较。

在赞扬福楼拜艺术才华的同时,纳博科夫不忘点一下福楼拜的影响:“没有福楼拜就不会有法国的普鲁斯特,不会有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俄国的契诃夫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契诃夫。”⑩

3.引入不少小说原文和福楼拜的书信

评价一部作品最有力的声音,不是评价者的权威性,无疑还是作品本身和作家本人。纳博科夫让他的讲稿充满了福楼拜自己的意见。

这些从作品原文的引用方面就可见一斑。无论是解释千层饼主题时,对查理的帽子、结婚的蛋糕、道特住房的描写,还是爱玛结婚和送葬的描写,或是爱玛和赖昂之间的对话,纳博科夫都将它们摘录下来,用作品为自己说话。

除此之外,讲稿中福楼拜的书信也随处可见。在分析作品如何使用多声部配合法时,纳博科夫引入了福楼拜写给路易斯·高莱夫人的信,在信中可以看出福楼拜写客店这段时的焦虑和想法。之后,纳博科夫自然而然地分析了福楼拜解决自己写作问题的巧妙和成功。在指出赖昂和爱玛谈话的浅薄和故作风雅时,他同样拿出福楼拜的信中的话做支撑:“我正在写一对青年男女谈论文学、海、山、音乐和其他所谓富有诗意的题目。在一般读者看来,这像是一段严肃的描写,但我的真实意图是要画一幅漫画。我认为小说家拿女主角和她的情郎开玩笑,这是第一次。”{11}如果没有福楼拜书信的支撑,很多观点就不会有那么强的信服力。读者不能了解福楼拜在创作时的真性情,因为他在自己的小说中非常冷静客观,极力回避自己的态度。然而这并不是说福楼拜就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没有感情,“他写给泰纳的一封信上说:我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我一嘴的砒霜气味,就像自己中了毒一样,一连两回闹不消化,因为我把晚饭全呕出来了。”{12}这些宝贵的书信,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作家创作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作家的可亲与可敬。

纳博科夫的讲稿还有很多光彩,如语言幽默、主题介绍独特等,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二、被冷落的珍珠

下面说说纳博科夫忽视掉的或者说是不认可的那些珍珠。

1.对作品现实性的否定

纳博科夫在不同的地方都强调过小说就是神话,“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所有的艺术都是骗术。福楼拜创造的世界,像其他所以大作家创造的世界一样,是想象中的世界。这世界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例外……所有的现实都是相对的现实……主义过时了,主义者们去世了,艺术却永远存留。”{13}相似的观点,他认为“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14}。也就是说,纳博科夫认为小说就是福楼拜自己编的一个故事,一个想象中的艺术世界,影响人物是不可知的命运,而不是人物的环境和遗传。

可是毛姆在对这部作品评价时,却提到小说是有个真实蓝本的,“德拉马尔是他父亲那家医院里的一个实习医生,关于他的故事,在当地可谓尽人皆知。德拉马尔在里昂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开了个私人诊所,后来他的妻子——一个比他大好多岁的寡妇——死了,他便娶了邻近一个农夫的女儿。那女人既年轻又漂亮,既奢侈又淫荡,很快就对乏味的丈夫感到烦腻了,便接二连三地找男人通奸。由于爱打扮、滥花钱,她债台高筑而又毫无希望偿还,最后只好服毒自杀。福楼拜几乎全盘采用了这个不光彩的小故事。”{15}我们不能忘了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真正第一部成名作,而大部分作家一开始创作时,都是有自传的倾向,这一点,毛姆也提到了:“他开始写《包法利夫人》时年已三十,但还没有出版过一部真正的作品。因为除了《圣安东尼的诱惑》,他早先写的东西严格地说都属于自传性质的,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恋爱经历的小说化表现。但是,他现在的目标不仅是真实,而且要客观。他决心讲述真实的东西,不带任何倾向性或者偏见,也就是他自己不以任何方式介入叙述。”{16}不能因为作家叙述的客观化和创作的艺术化就否定作品的现实性。李健吾提到了这部小说的真实性问题:“《包法利夫人》有一个副题是‘外省风俗。我们的确在这里看到大量关于风俗的描绘,真实的程度,只有绘画上现实主义大师古尔拜勾勒故乡的出色写照,可以相提并论。……这正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主义特征,具体表现人物活动,从来不会遗忘时代与环境所起的重要影响。”{17}在序言的最后说道:“一位比较开明的主教,说起《包法利夫人》来,就以见证人的口吻道:‘对在外省听过忏悔的人说来,这是一部杰作。这话说明了它的真实性,也说明了作者的概括性。”{18}福楼拜说:“我的可怜的包法利夫人,不用说,就在如今,同时在法兰西二十个村落受罪。哭泣!”{19}这是说明小说的现实性的最强有力的表述。福楼拜一直被认为是法国的承继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家,这部小说的背景也和《人间喜剧》大部现实小说的背景相同,赖昂甚至有拉斯蒂涅的影子。《包法利夫人》刚一出版,作家便被扣上“亵渎宗教和有伤风化”的罪名,受到法院的传讯。这恰恰说明这部小说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单单凭借小说中几个不太符合常理的地方就推翻小说的现实性,纳博科夫可能还缺乏证据。小说不可能完全是现实的描摹,既然有虚构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常理解释不通的地方,纳博科夫为了强调小说都是虚构的,在这部小说的现实性上有点执拗。

2.对思想的漠视

不得不说,纳博科夫对艺术痴狂的追求使他冷漠了思想。他明明白白地表述了“就此而言,总体的思想毫不重要”{20}。“风格和结构是一本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21}“在我看来,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衡量一部小说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它能不能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22}因此,他在分析这部小说时,分析了结构、主题线索、风格、意境、人物……但没有分析这部小说影射下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性。这和他否定小说的现实性相关,正是因为他把这部小说当做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他才不会想到小说的意义。因为他认为文学是没有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只有靠文学吃饭的教授除外。

根据李健吾的分析,是贵族心性和浪漫心性毒害了爱玛。修道院把她教育成一个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闺秀。身体是农民的结实底子,却有歇斯底里的气质。宗教并不能解救她,看她和教长之间的对话,教长口口称自己是灵魂的救赎者,可他和爱玛谈的都是物质方面的东西。最后爱玛的服毒,表面上看是被追债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实际上却是对爱情的绝望而死。“她是一个瞎子”,李健吾指出了爱玛落得这个下场的背后是女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妇女开始觉醒。然而不是每一个妇女都能这样远走高飞的。正相反,大多妇女好没有足够的力量摆摊封建之网,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又像胶一样,把她们粘在上头。”{23}这也是福楼拜说他的包法利夫人在法兰西几十个村子里哭泣的原因。

三、总结

当然,《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它的艺术影响比思想影响要大得多,因为很多人会写类似的故事,却没有人能像福楼拜写的这样完美精致。瑕不掩瑜,纳博科夫的讲稿非常精彩,有独特的发现与思考,他对这部小说的解读能够精细到很多词,恐怕读了不下于几十遍。

这部小说里充满了讽刺,描述能够直刺人心。印象很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查理的父亲死了,爱玛带着赖昂送的花偷情回来,骗查理那是叫花子卖的,“查理拿起紫罗兰,小心在意,闻着香气,哭红的眼睛也凑到上头。”{24}这个可怜老实人的形象就像在眼前一样。还有一处是查理在想象小白尔特长大的场景:

“他像已经看见日落西山,她放学回家,满脸的笑,衣服上有墨水点子,胳膊挎着她的小篮子。以后还得进寄宿学校,要花许多钱;怎么办?他不由得沉吟起来。他想在附近佃一小块田,每天早晨去看病人,亲自监督。他省下田里收入,存在储蓄银行;然后买上一些股票,随便哪一家公司都成;再说,主顾会多起来的;他这样希望,因为他要白尔特受到良好教育,有才分,会弹钢琴。啊!等她长到十五岁,像她的母亲一样,在夏天也戴大草帽,该多好看!人们会老远把她们看成一对姐妹花的。他想象她夜晚在灯光底下,靠近他们做活,她会为他绣拖鞋,会料理家务,个个房间洋溢着她的可爱和她的快活……”

而此时的爱玛却在梦里和罗道耳弗幸福地私奔了,最后查理带着对爱玛的爱恋去世后,小白尔特被送进了童工纱厂,她爸爸曾经的美梦成了残酷的对照。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查理并不是没有一点想法,他有着最深层的舐犊之情,而爱玛的感情在对平庸现实的厌恶中被蒙蔽了。在他们以为治跛脚的手术成功时,同样也能谈天说地,闲话共同的梦想,爱玛也会觉得心旷神怡,取得新生,甚至发现丈夫的牙齿并不难看。临死时,她同样握着孩子的手吻着。这些说明,她不是个骨子里精神冷漠的人,她对家人是可以有爱的,只不过她觉得她的爱应该很高尚,很传奇,因此,她感觉不到家庭平平淡淡的幸福。她的婆婆的一句话算是道破了原因:“你知道你的女人需要什么?就是逼她操劳、手不闲着!只要她像多少别人一样,非自食其力不可,她就不会犯神经了。”{25}

纳博科夫认为书中只有查理,这个最迟钝笨拙的人物,通过对爱玛的爱,得到了神灵的救赎。因为查理一辈子找对了自己爱的人,并毫无保留、无怨无悔地付出过了。查理的心性很难让人理解,但他对爱玛如此包容的爱却又令人动容,两层绿帽子,他谁都不怪,只怪命。爱玛临死前说了,她知道查理是好人,但她不能原谅查理认识了她。我想,就算不是查理认识了她,也会有另一个人认识她,到后来还是一种结果。当初查理的求婚(没自己明确说),也是爱玛自己答应的,卢欧老爹并没有强迫她,但她在结婚前没有认清楚查理,而在婚后发觉这个老实人“一无是处”。

注释:

①[美]纳博科夫,著.潘小松,译.固执己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见前言部分.

②[美]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见中译本序言.

③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9.

④[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见附录.

⑤[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41.

⑥同上,P131.

⑦[法]福楼拜.福楼拜小说全集.李健吾,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12.

⑧[美]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141.

⑨同上,P132.

⑩同上,P125.

{11}[美]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128.

{12}李万钧.欧美文学史与中国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13}[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14.

{14}同上

{15}{16}[英]毛姆.毛姆读书心得.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17}李健吾.《包法利夫人》中译本序.选自汪介之主编.欧美文学评论选(1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5.

{18}同上:211.

{19}李万钧.欧美文学史与中国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20}[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6.

{21}同上:22.

{22}同上:5.

{23}李健吾.《包法利夫人》中译本序.选自汪介之主编《欧美文学评论选(1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5.

{24}福楼拜,著.李健吾,等译.福楼拜小说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40.

{25}福楼拜,著.李健吾,等译.福楼拜小说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2.

参考文献:

[1]福楼拜,著.福楼拜小说全集.李健吾,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李万钧.欧美文学史与中国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4][英]毛姆.毛姆读书心得.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5]纳博科夫,著.潘小松,译.固执己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6]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

[7]谭少茹.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8]汪介之,主编.欧美文学评论选(1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现实性思想性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