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气味”语义场考释

2014-11-13 05:10耿丽君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词项祭品古汉语

耿丽君

摘 要: 古汉语中,“气味”类相关词项可组成一个语义场,本文将它们细分为“香”和“臭”两个子语义场,利用语义场理论对这些词项进行定性和定量考察,并分析它们的语义场特点。

关键词: 气味 香 臭 语义场

引言

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首先提出建立“语义场”理论体系,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是由语义场组成的网络体系。蒋绍愚较早将“语义场”理论引入古汉语词汇研究,认为古汉语“语义场”研究应该取不同历史层面,加以统计、分析和比较,厘清各语义场在汉语演变中的变化。依据这些基础理论,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古汉语“气味”类相关词项进行系统研究,考察此类语义场词义特征。

一、“香气”类子语义场

(一)“谷物”香气类的子语义场。

1.香

本指谷物类成熟后的气味,后来引申为气味美的通称。《春秋传》:“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香”最初仅表示黍、稷等谷物的香味,这是其义素基础。先秦时期,“香”还可表示祭品的香味,如《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随着词义的引申,“香气”所指内容逐渐扩大,可表示一切令人舒适的气味,如“麝香、檀香”等。后“香”用以形容女子事物或作女子代称,如“香闺”、“香消玉殒”;词义不断虚化,表“受赞美”,如苏舜钦《舟中感怀奇馆中诸君》“名迹万世香”。

“香”不仅在义域范围内横向引申,还有深度上纵向引申。除表示嗅觉上的味道外,还可以表示味觉上的甘美,如《吕氏春秋·仲冬纪》:“水泉必香,陶器必良。”

在义域扩大、词义虚化的过程中,“香”表气味美好的基础义没有改变。

黍稷香→祭品的气味→泛指气味美或味觉甘美→女子的事物或女子的代称→受赞美、受欢迎

2.馨

《说文·香部》:“馨,香之远播也。”“馨”在此类子语义场中比较重要,与“香”义近。它最先也指黍稷等谷物的香气,如晋·潘岳《籍田赋》:“黍稷馨香,旨酒嘉粟。”

后来,“馨”可表除了黍稷之外的其他香气,如朱熹《送刘旬甫》中有“芳兰含远馨”形容花草。后又引申为“德行美好”,比喻好声誉,如《尚书·周书·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此后“馨”语义不断虚化,作语助词,犹言“祥”。《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王若虚《南遗老集·谬误杂辨》考:“宁,犹如此;馨,语助也。”

由此可以看出,“馨”义域演变与“香”有相似之处,只是在现存语料中,没有发现“香”再进一步虚化为语助词。

黍稷等谷物或祭品的香气→花草等香气→政治清明、美德→语助词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馨”的义素从专指“谷物”,转移到可形容“花草”,语义进一步虚化,在少数情况下可作语助词。

3.歆

《说文·欠部》:“歆,神食气也。从欠,音声。”神不能食,只能闻闻祭品的香气。“歆”最初是动词义,表示“祭祀时鬼神享用贡品的香气”,《左传·襄公九年》:“鬼神不获歆其湮祀。”后来泛指“享用酒食”,《国语·周语上》:“膳夫赞王,王歆大牢。”逐渐引申作形容词,表示“欣喜、悦服”。如《国语·周语上》:“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同时,“歆”还可表“羡慕”、“歆羡”,如《新唐书·王綝传》:“士人歆其宠。”又用作“贪慕”、“贪求”,《国语·楚语上》:“若易中上,楚必歆之。”

“歆”演变过程的主线是动词词义的泛化和虚化,义素发生了变化:

享用祭品→泛指享用酒食→欣喜、悦服→贪慕、贪求

(二)“花草”香气类的子语义场。

“花草”香气类子语义场的主要词项见表1。

表 1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项在《诗经》等文献中常以复音词或叠音词的形式出现,如《诗·小雅》:“苾芬孝祀。”“苾”和“芬”组成复音词表“祭品的馨香”,《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乃敢擅损牺牲,不备苾芬。”这反映了“花草”类子语义场与“谷物祭”类子语义场之间存在交集。

除了上述例子外,表示“香草”义的还有“馡”、“蘭”、“薰”、“荪”、“鬯”、“鬰”、“蕡”、“芳”、“馤”等,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三)食物香气类的子语义场。

这一类子语义场一般可细分为肉类香味和菜类香味,见表2。

表 2

综上所述,“香气”类语义场可以分为三类子语义场:“谷物”、“花草”和“菜食”。其中“菜食”类还可细分为“肉”和“菜”。早期祭祀文化中的祭品包括各种谷物和菜食,因此这两类子语义场存在交集。在各子语义场中,词项之间虽然存在关联,但它们的演变模式存在差异;其中,“谷物”类词义演变较为活跃,这可能与当时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有关。

二、“臭气”类子语义场

(一)“臭气”类子语义场的主要词项。

1.臭

《说文·犬部》:“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臣铉等注曰:“自,古鼻也,犬走以鼻知臭,故从自。”由此可知“臭”的本义是动词,表示犬用鼻子辨别气味,与“歆”义近。但“歆”本义是“纳气”,“纳气”不可能去吸臭气,只用于表示闻香气;而“臭”与“嗅”可表示闻其他气味,不仅仅是香气。后来从动词引申为名词“闻到的气味”,《诗·大雅·文王》:“无声无臭。”

“臭”表示“气味”后,义域缩小,作“香味”总称,如《易·系辞传》:“其臭如兰。”也可以仅表示“臭气”,如《国语·晋语》:“惠公改葬申生,臭彻于外。”

值得注意的是,“臭”引申为名词之后,就造了新字“嗅”和“齅”专门表示其动词义。《说文·鼻部》:“齅,以鼻就鼻也”,现在则写成“嗅”字。现代汉语中常用“闻”代替“嗅”,即用听觉动词代替嗅觉动词,其中的演变过程非常复杂。

2.郁

腐臭。《说文·部》:“郁,芳草也。”对古汉语中,“郁”的解释是存在争议的。据《说文》及《周礼》郑注,都把“郁”释为花名,指“郁金香”,与“芳”相同,“香草”之义,后来引申为“草之香气”。在《荀子·正名》中认为“香、臭、芬、郁”中,“香”与“臭”相对,“芬”与“郁”相对,都是反义。此时“郁”不表示“香草”,而是“臭味”。从事实情况来看,香和臭并非绝对,有时可相互转化,某种香味过分浓郁了,就变得难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郁”可能存在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义域。

在表“臭气”类子语义场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词项,指称动物腥臭味,见表3。

表 3

此外,表臭味的还有“腐”、“荤”、“茹”、“馁”、“羴”、“胜”、“烃”、“莸”、“餲”等。

(二)通过对不同类别子语义场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古汉语中表示“气味”类语义场的特点。

1.每个语义场都包括不同子语义场,其中词项是有序的聚合体。“香气”语义场划分细致,词项分属于“谷物”、“花草”和“食物”三个子语义场。现代汉语中,大部分都用“香”总括各类气味,分工明显不比古汉语中的语义场更明确。

2.“气味”语义场在词义方面,具体概念词项多,但总数目在不断减少;抽象概念词项较少,但使用频率在增大,且部分表具体概念的词义在不断虚化,这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特点,即人类认识事物都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3.“气味”类语义场内词义都在不断引申,义域不断扩大或缩小,词性发生变化;新词不断产生,具体表现为复音词、叠音词的产生和新字表旧义。

4.表“香气”类子语义场中各个词项,大部分都有共同的来源或义素;如“谷物”与“食物”的子语义场存在交集,都与祭品“香气”有关,核心义素大部分与“祭品”有关,这与当时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

5.子语义场词项以单纯词为主,也有少量合成词,且合成词以并列式为主。这从词汇发展上来看,反映了单音词复音化是词义表示精细化的需要和趋势,从人类思维发展上来看,则是人类思维的成熟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伏良.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1995(1).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童致和.“香”和“臭”的词义演变及气味词的词义系统的发展[J].杭州大学学报,1983(2).

[4]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吴宝安,黄树先.先秦“皮”的语义场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6(2).

[6]张博.简论汉语同族词的类别及其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1991(3).

2.郁

腐臭。《说文·部》:“郁,芳草也。”对古汉语中,“郁”的解释是存在争议的。据《说文》及《周礼》郑注,都把“郁”释为花名,指“郁金香”,与“芳”相同,“香草”之义,后来引申为“草之香气”。在《荀子·正名》中认为“香、臭、芬、郁”中,“香”与“臭”相对,“芬”与“郁”相对,都是反义。此时“郁”不表示“香草”,而是“臭味”。从事实情况来看,香和臭并非绝对,有时可相互转化,某种香味过分浓郁了,就变得难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郁”可能存在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义域。

在表“臭气”类子语义场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词项,指称动物腥臭味,见表3。

表 3

此外,表臭味的还有“腐”、“荤”、“茹”、“馁”、“羴”、“胜”、“烃”、“莸”、“餲”等。

(二)通过对不同类别子语义场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古汉语中表示“气味”类语义场的特点。

1.每个语义场都包括不同子语义场,其中词项是有序的聚合体。“香气”语义场划分细致,词项分属于“谷物”、“花草”和“食物”三个子语义场。现代汉语中,大部分都用“香”总括各类气味,分工明显不比古汉语中的语义场更明确。

2.“气味”语义场在词义方面,具体概念词项多,但总数目在不断减少;抽象概念词项较少,但使用频率在增大,且部分表具体概念的词义在不断虚化,这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特点,即人类认识事物都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3.“气味”类语义场内词义都在不断引申,义域不断扩大或缩小,词性发生变化;新词不断产生,具体表现为复音词、叠音词的产生和新字表旧义。

4.表“香气”类子语义场中各个词项,大部分都有共同的来源或义素;如“谷物”与“食物”的子语义场存在交集,都与祭品“香气”有关,核心义素大部分与“祭品”有关,这与当时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

5.子语义场词项以单纯词为主,也有少量合成词,且合成词以并列式为主。这从词汇发展上来看,反映了单音词复音化是词义表示精细化的需要和趋势,从人类思维发展上来看,则是人类思维的成熟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伏良.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1995(1).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童致和.“香”和“臭”的词义演变及气味词的词义系统的发展[J].杭州大学学报,1983(2).

[4]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吴宝安,黄树先.先秦“皮”的语义场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6(2).

[6]张博.简论汉语同族词的类别及其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1991(3).

2.郁

腐臭。《说文·部》:“郁,芳草也。”对古汉语中,“郁”的解释是存在争议的。据《说文》及《周礼》郑注,都把“郁”释为花名,指“郁金香”,与“芳”相同,“香草”之义,后来引申为“草之香气”。在《荀子·正名》中认为“香、臭、芬、郁”中,“香”与“臭”相对,“芬”与“郁”相对,都是反义。此时“郁”不表示“香草”,而是“臭味”。从事实情况来看,香和臭并非绝对,有时可相互转化,某种香味过分浓郁了,就变得难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郁”可能存在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义域。

在表“臭气”类子语义场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词项,指称动物腥臭味,见表3。

表 3

此外,表臭味的还有“腐”、“荤”、“茹”、“馁”、“羴”、“胜”、“烃”、“莸”、“餲”等。

(二)通过对不同类别子语义场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古汉语中表示“气味”类语义场的特点。

1.每个语义场都包括不同子语义场,其中词项是有序的聚合体。“香气”语义场划分细致,词项分属于“谷物”、“花草”和“食物”三个子语义场。现代汉语中,大部分都用“香”总括各类气味,分工明显不比古汉语中的语义场更明确。

2.“气味”语义场在词义方面,具体概念词项多,但总数目在不断减少;抽象概念词项较少,但使用频率在增大,且部分表具体概念的词义在不断虚化,这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特点,即人类认识事物都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3.“气味”类语义场内词义都在不断引申,义域不断扩大或缩小,词性发生变化;新词不断产生,具体表现为复音词、叠音词的产生和新字表旧义。

4.表“香气”类子语义场中各个词项,大部分都有共同的来源或义素;如“谷物”与“食物”的子语义场存在交集,都与祭品“香气”有关,核心义素大部分与“祭品”有关,这与当时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

5.子语义场词项以单纯词为主,也有少量合成词,且合成词以并列式为主。这从词汇发展上来看,反映了单音词复音化是词义表示精细化的需要和趋势,从人类思维发展上来看,则是人类思维的成熟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伏良.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1995(1).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童致和.“香”和“臭”的词义演变及气味词的词义系统的发展[J].杭州大学学报,1983(2).

[4]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吴宝安,黄树先.先秦“皮”的语义场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6(2).

[6]张博.简论汉语同族词的类别及其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1991(3).

猜你喜欢
词项祭品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独一无二的祭品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英语词项搭配范围及可预见度
依据语篇中多层次信息的句法分析方法
语段中词项共现现象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