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014-11-13 05:21龚毅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

龚毅

摘 要: 从教者直接的帮助(灌输)会使学习者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从教者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乃至教学的一切,简称为“以学定教”。这将使语文课堂变得动态高效、充满活力。

关键词: 顺学巧导 以学定教 探究讨论 点拨提升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自己学会,进而达到会学的。没有学生的自身感悟和建构,就不可能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智慧;没有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体验和经历,就不可能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引领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我们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学习过程不是死记硬背、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以突出问题解决思路和问题解决方法为主的过程。所以,应当改变教学目的,使教学从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转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特别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下,备课的起点应该重新定位,理所当然应该将学生定为备课的主要依据。几千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理解、思考和疑惑展开课堂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面以一堂公开课为例,说说笔者对“以学定教”理念的基本理解。

一、顺学巧导,“雁”字引愁

学生在初中时学过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备课时,笔者就想能不能通过《声声慢》导入,于是,笔者仔细体会了这两首词。

这两首词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笔者从对比中发现,二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当时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是“幸福的闲愁”;《声声慢》这首词是女词人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其愁绪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她已经经历了亡国之痛、丧夫之悲,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充满了浓重哀愁。

两首词都写到了同一个意象——“雁”。《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可见词人怀着深深的思念,期盼着在“月满西楼”的时候得到丈夫的音讯,表达了词人“锦书可待之闲愁”。《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这只雁似乎是旧时相识,曾经在丈夫和自己之间传递过思念,而此时,自己的锦书再也无处传递,表达了词人的“凄苦之愁”。

至此,笔者想借用“大雁”这一意象,从《一剪梅》的“闲愁”引入,带着学生探讨李清照晚年作品《声声慢》中的另一种“愁”,同时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词人的创作境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家知道刚才我放的这支曲子填的是哪首古词吗?(李清照的《一剪梅》)我们一起诵读一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中词人看见大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期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中也写到了大雁,大家一起把那句读出来。为什么这里词人见到“雁过”就“伤心”?(预习过程中9个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上的“李清照大事记”思考有哪些原因?(秋雁北来,国破家亡;丧夫传书的雁还在,通信的人不在了。)

顺学而导,用“已知”导“未知”,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学生在有效时间内高效学习。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课前预习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认真读完这首词,每人提出三个问题。笔者认为,让学生反馈预习中存在的困惑,自由质疑,能了解学情,以利于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的困惑成为教师以学定教的依据,接下来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了。

果真如某特级教师所言,不是学生不行,是之前我们没有给学生机会。学生提了好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下几类:

1.第一句用了一连串的叠字有何作用?(丘霖文、韩雨晴、苏慧婷)

开头十二个字各表达了什么?能否颠倒它们的顺序?(周小玲)

词中用叠字包含的情感是怎样的?(刘兵、韩雨晴)

2.为什么要喝“三杯两盏淡酒”?表达词人什么样的感情?(陈鸿燕)

为什么三杯两盏喝的是“淡酒”?(黄梦洁、刘月)

3.“满地黄花堆积”和“憔悴损”是否矛盾?为什么?(郑佳、刘硕年)

4.“乍暖还寒”是什么时候?(朱君泽)

5.词中“晚来风急”,而其他版本中“晓来风急”,哪个好?(马敏瑛、杨心仪)

6.为什么多用感叹号、问号?(王庆宇)

作者寻觅什么?(王昊、庄子妍)

……

全班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有23人次关注到了第一句的叠字用法,6人次关注到了“乍暖还寒”,7人次关注到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3人次关注到了词人的创作背景,5人次关注到了“雁过伤心”,5人次关注到了“黄花”、“梧桐”,6人次关注到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愁”字的丰富意蕴……

经过筛选和甄别,笔者决定选用王庆宇同学的问题——“为什么多用感叹号、问号?”串起整个课堂,重点探究带“感叹号”和“问号”的四句话:“淡酒”问、“黄花”问、“守窗”问、“次第”问。

困惑来自于学生,教学重点也选自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充当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以学情确定教学,这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提高了,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探究讨论,解答疑惑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需要的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熟练操作工。农业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体。教育面对的更是富有思想感情、生活在千差万别家庭社会环境中和正处于急剧变化发展关键期的生命体。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尊重,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要求。“读书—思考—发现—表达”是阅读文本由理解内化到发现外化的思维活动过程,课堂应该是引导大家探究的过程。

(一)片段

师:初读之后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是什么?

生(齐):“愁”,愁苦、悲凉。

师:那么词人是怎样表现她的这种愁情的?

生1:开头用了许多叠字。

师:周小玲的问题是这样的:能不能颠倒它们的顺序?

生2:不能。寻寻觅觅是动作,冷冷清清是结果,凄凄惨惨戚戚是词人的心情。

师:好的。寻觅是动作,她可能在寻什么?寻到了吗?

生3:没有。

师:正如著名作家梁衡说:“她在找什么?她可能在找她的丈夫,可能在找她的幸福生活,也可能在找拯救大宋江山的策略,但是一切都没有找到。”所以后面有了“凄凄惨惨戚戚”。(一学生个别读这句。)

师:同学们看出了叠字的妙处,慧眼识珠啊。

师:除此以外,这首词当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还有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发现这首词的标点很有特色。看了大家提的问题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和我英雄所见略同,你们猜是谁?(王庆宇)“短短8句话用了3个感叹号和1个问号,为什么”?通常这两种符号出现说明感情激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四句话,来品一品这四个反问句分别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愁情的?(给大家几分钟进行小组交流)

(二)交流成果展示

1.“淡酒”问

问题:词人为什么要喝酒?(3人次)为什么喝的是“淡酒”?(6人次)

小组发言人:不是酒淡,而是思人的愁之深,酒力压不住愁情。(众人点头表示认同)我们组朱邵成同学还有一说,是词人想起过往的幸福甜蜜,对比现在,终日以泪洗面,泪落在酒里冲淡了酒味。(全班笑)

师:这是他的独特理解,说明积极思考了。其实,这句话还有一个版本,写做“晓”来风急。解释为早晨,宋代时兴晨起于卯时饮酒,5:00~7:00。这样也呼应了前面一句“乍暖还寒”,秋日早晨,朝阳初出,晓寒犹重。大家课后可以几个人一起讨论比较这两个版本。(一生读这句。)

2.“黄花”问

问题:“满地黄花堆积”是黄花盛开?还是残英铺地?和“憔悴损”矛盾吗?

小组发言人:我们组争论很激烈,最后,认同是盛开不是残英,“满地”、“堆积”应该是整盆整盆的菊花放一起,就像每年锡惠公园的菊花展,同时后面还有“如今有谁堪摘”说明没凋谢。词人是在回忆当年和丈夫曾共同赏、摘花,现在花在人不在,所以没心情,就任由花枯萎凋谢吧,是虚写。同时,古人习惯用花比美人,菊花愁损容颜,词人呢?如今孤独寂寞,无人欣赏、无人守护,强化了孤独的意境。(板书:丧夫孤独之愁)

师:很好,这首词选用了许多这类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和词汇传情达意,使整首词细腻柔婉、含蓄蕴藉,被人们称为“婉约之首”,足以看出它的高度。

3.“守窗”问

问题:“守”字的意味?

小组发言人:句意是孤零零一个人坐在窗前守着,怎样才能熬到天黑呢?在埋怨什么?当然是时间过得太慢。“守”说明时间之长,说不定一整天倚在窗边,也能呼应“晓来风急”那个版本。这么长时间该怎么度过?词人内心孤独、寂寞、凄楚。

师:可见,生活对于词人来说多么无聊,无情可寄、无人可依,所以有一种度日如年的凄凉之感。颠沛流离的无所寄托之苦。(一学生诵读这句)

4.“次第”问

问题:为什么一个“愁”字说不清?

小组发言人:在词的最后,面对着淅沥的细雨、飘零的梧桐叶和惨淡的黄昏,词人发出了一声叹问,词人当时心境太复杂了,我们组反复讨论了写作背景,觉得她可能是怨美满婚姻难全,也可能怨丈夫过早离开自己,也可能怨大宋江山沦陷,她感到茫然,老无所依,还有余生如何熬过的不知所措,同时,江山一天天沦陷,她不知道自己这样漂泊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可能还有担忧,对自己、对国家。这种种情况一个“愁”字怎能说得清呢?能说出来的“愁”其实还不够深,说不出来的“愁”才是最深、最痛的。

师:至此,词人难以抑制的苦痛和积郁心中的愁情,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将愁怨之情推向高潮。表面看是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读到这句的时候,将之前的苦情苦景种种归结,又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千古不尽的叹息让世人读来都融化在词人的浓愁之中。(齐读这首词)

四、比读提升,点拨鉴赏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婉约词,这种婉约之风是有其独特之美的。就如开头的叠字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公孙大娘舞剑,取其一气呵成、大气磅礴之意。对于这首词的语言特色、手法亮点,笔者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课堂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感受大致如下,《声声慢》用了许多有表现力的意象和词语表达感情,大雁、黄花、梧桐、细雨……还有叠字的使用,使整首词细腻、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某男生(自豪地):这就是咱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节课正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学定教,顺势而导,营造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被调动起了学习热情,悦纳了知识,开发了潜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使问题迎刃而解,激发了探索意识。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到了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和现实情感态度,有的放矢。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到了审美乐趣。为人师者,应当牢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要点。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