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党群关系几种比喻的再审视

2014-11-13 05:37胡耀东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党群关系平等比喻

胡耀东

摘 要: 有关党群关系的比喻中,鱼水关系、土地与种子的关系、孺子与牛的关系、先生与学生的关系、主仆关系,还是父母与儿女的关系,都是基于不平等的关系进行比方,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提出比喻的领袖缺乏平等观念。“亲人关系”彰显了党群同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更有助于人们准确理解群众路线的要义。我们在研究、学习领袖就党群关系的比喻时,应当全面分析其个人感情、时代背景及其实际用意。

关键词: 党群关系 比喻 平等

一、有关党群关系的几种常见的比喻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党的领袖为教育党员端正态度,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党群关系做过一些比喻,诸如:鱼和水的关系,土地与种子的关系,孺子与牛的关系,先生与学生的关系,主人与公仆(勤务员)的关系,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血肉关系,工具与使用者的关系,亲人关系,等等。

修辞原是要修饰语言、文章,吸引读者或听者的注意力,以便加深印象,让人更清楚地了解语言、文章的意思,并不致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以上修辞原本是生动形象、意味深长的,通俗地揭示了党群关系的深刻内涵,对于人们加深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和把握,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实际的党群关系表现更复杂多样,有的完全背离领袖们的愿望,尽管不能由此否定这些比喻修辞的积极意义,但结合新的形势客观深入考察后,仍是可以对其适时性、恰当性给予再审视、商榷的。

这些比喻大多是在几十年前提出的。时至今日,国内外形势,包括人们的思想,生活条件,以及党自身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发展变化,对于此类事关党建、社会文化风气的比喻,最好能做深入细致的思考,择其在现时代更贴切者而从之。

几种比喻中,有的是以物物关系比喻党群关系,例:鱼水关系,土地与种子的关系,血肉关系;有的以物人关系比方,如:孺子与牛的关系,工具与使用者的关系;另用人人关系作比,有:主人与公仆(勤务员)的关系,先生与学生的关系,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亲人关系。

二、基于不平等关系喻体比喻之审视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恐怕要算“鱼水关系”的比喻了。早在唐初时在魏征给太宗皇帝的上疏有:“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尸子》卷下:“孔子谓子夏曰:‘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曰:‘商,汝知之矣。”)相比李世民说的“水可载舟,水可覆舟”,此喻更深刻、更有警醒意味。覆舟和载舟含有希望以百姓为依托,警惕百姓变“覆舟之水”的意思,而“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则提出警示,统治者不能离开老百姓,否则会亡国。毛泽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将之喻用于描述中国共产党与普通人民群众的关系,初衷当然是要党员意识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对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但这一比喻的所具有的“治民”的历史特点不经意间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对思想觉悟低的党员而言——其潜意识中认为:人民群众是水,是党的借以发展自身的资源、营养,党员、党组织是与普通群众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就其客观存在的相异性看,喻体“鱼和水”原来的关系就是,鱼是生活在水中的主体,水是供养鱼的资源而已,并不能要水和鱼平等地生活、奋斗。比如,鱼在遇到天敌时,并不指望将水变成自己的伙伴、战友,鱼在享受食物时也不用关心水是否愿意和他们分享,另外水对鱼的需求远不似于人民群众对党的期望。那样的常识会潜在地在人的思想中发挥影响,人们并不能由此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群关系,因为这一特征与“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及其使命的思想有某种不一致性。种子与土地的关系也基本如此。

在自然界,索取营养以获得成长的、引人注目的是鱼或种子,而水或土地的作用在于提供养分、依托,是默默奉献型的,鱼和水、种子与土地的这一层关系特征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好背离。对领袖初衷的“曲解”似乎为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研究指出:“客观地说,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与现代民主实施过程中扩大民众参与的理念虽然是一致的,但这一思想运行的方式与现代民主所要求的制度化方向却是背离的。结果是,程序民主的缺失和匮乏必然引起社会主义民主向‘大民主恶性膨胀,群众路线向‘群众运动偏离。而且,当我们从学理上剖析‘群众路线时就会发现,‘群众路线实际上隐含着一个结构性前提,即领导与群众的两极对立,且领导居于主导位置。领导的作用在于听取群众的征求意见,以便总结经验、集中智慧,但在这里,‘总结和‘集中的主体是领导,判断群众意见是否正确也由领导者完成。于是,看似领导与群众的双向互动,实则只是领导者的单向意志和活动,这就为民主政治实践中的一系列失误埋下了伏笔。”[1]

先当学生、当人民群众的公仆或勤务员、当人民的儿女,这都反映了说话者的谦卑态度,或表达了甘愿牺牲与奉献的决心,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值得赞赏与钦佩的。能反映说话者主观感情或愿望的表达,却未必适合作为对党群关系的客观描述,未必具备选作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在描述党群关系及选择教育内容时,有必要给予谨慎的审视评估。尤其是主仆关系,这是明显的封建社会关系,而封建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所针对的“三座大山”之一。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并努力践行民主平等理念,也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契合,但若在党群关系的描述中充斥尊卑悬殊的词语和思想,自然会让人们的思想情感受到某些负面干扰。

当今中国社会,民主、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兴起于上世纪末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师生双主体思想、师生平等思想、强调师生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倡导,颇受重视,影响很大,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已成为青年学生、青年工作者,成为舆论主体,影响社会意识、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之一部分。人们在怀有民主、自由、平等诉求的时候,自然不会完全把党群关系排除在视野之外。普通人民群众不至于一味苛求党或党员干部当恭敬的“学生”、卑下的“公仆”、孝顺的“儿女”、勉力的“牛”或其他什么工具;当然,若是党员虚心地对自己提出这样的严格要求,则无可非议,甚至值得赞赏,但将之作为一般描述是否合适,则另当别论。

三、彰显党群主体平等关系的比喻

至于“血肉联系”、“亲人关系”比喻,则较合理地彰显了党群同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尤其是亲人关系,完全是以直接的人与人的关系设喻,凸显了以人为本、对人主体地位的关注,更有助于人们准确理解群众路线的要义。“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2]由毛泽东在早期的言论中,也可以看出党群之“亲人关系”的比方的历史传统基础。毛泽东在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已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建国初期,毛泽东提醒全党重视“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官兵打成一片,要军民打成一片”;并有具体的实践要求——党政主要干部要抽时间到生产一线和工人农民一起从事体力劳动[4]285,294。如此要求,更明白地注解了群众路线,让人深刻认识到,党组织是群众中一个特殊集合,而不是脱离于群众之外的其他性质的事物,更不可以变质为处于群众对立面的集团,党员原本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分子,在理解自己特殊使命的同时,在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中促进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民群众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新的历史。这样的分析是辩证地指出党在坚定地代表人民利益前提下的特殊性的层面。

四、结语

在纯文学艺术作品中,积极修辞使表意生动活泼,但在党的文献或思政教育言论中,还是需要与时俱进地多加斟酌妥善取舍的;相比较而言,亲人关系的比方既体现了党群关系的历史传统,又符合当代文明平等理念的普及。我们在研究、学习领袖就党群关系的比喻时,应当全面分析其个人感情、时代背景及其实际用意(是重在表达个人思想情感,还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严格要求,或是理想的党群关系的描述、期望等)。

参考文献:

[1]邹智贤.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10(12):24-30.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中国教育报,20110702:B1-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2013年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马克思环境教育思想研究”(2013jyxm521);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校级重点项目“马克思环境思想及其价值研究”(WT13001zd)。

猜你喜欢
党群关系平等比喻
比喻最爱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什么是比喻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