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姐”类词语语义演变新探

2014-11-13 00:39王本新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亲属语义词语

王本新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X+姐”类词语语义演变新探

王本新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网络中的语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很多研究者对这些新词新语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但是,对新事物热衷的同时难免忽视对旧事物的关注,许多旧词也在悄无声息地变化,本文以“X+姐”为例,从其结构类型、语义特征演变、感情色彩三个方面阐述旧词的发展进程,对“X+姐”的普遍性做一些规律性的总结。

“X+姐” 语义特征 结构成分 感情色彩 演变

一、“X+姐”类词语的结构类型变化

大多数“X+姐”类词语为偏正结构,可以出现在“X”这个位置上的语法成分主要有名词性词语 (NP)、动词性词语(VP)、形容词性词语(AP),其中名词性短语占有很大比例。“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背景就像是造词的模子(简称“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语形成词语族”[1]。

1.一般名词

在“姐”前加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如/王/李/刘姐/文华姐,这些词一般表示亲属或者亲密关系的称谓,在社会交际中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中“凤姐”“芙蓉姐”“娜姐”除外,网民传颂的“凤姐”和“芙蓉姐”是在网络大量秀自己的“丑照”以求点击率达到自我炒作的目的一群人。

一提到“凤姐”和“芙蓉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极度夸张的言行和表情,很具有贬义色彩,而“娜姐”是网球冠军李娜,网民之所以称她为“娜姐”是带有尊敬和崇拜的感情色彩。近几年在网络出现一些特殊的名词,例如“蛋糕姐”“学历姐”“面膜姐”“砂锅姐”“恐龙姐”“月月姐”“旗袍姐”“胡子姐”“黄瓜姐”“馒头姐”“丸子姐”“网吧姐”“香肠姐”“口罩姐”“蓝牙姐”等。这里的“姐”失去了她原有的“亲属”的语义特征,而变化为有特别意义的标志,一般表示褒义或者是贬义,更多的是具有调侃的趣味性。

(1)时间名词

如:2010姐,72小姐。

(2)处所名词

如:港/世/亚姐,在“姐”前加处所名词,表示人所处的地点及地区所带来的特征,例如“港姐”顾名思义就是出身香港的女子,由于香港地区很发达,因此很多事物比较先进,人们的思想很进步。“港”不仅仅指香港,同时代表“很时尚,很先进”的意义。

(3)数量词

“姐”前加数量词,如二姐、三姐……这些词表示亲属称谓,但是“一姐”除外,“一姐”表示在某种活动中得到第一名。

2.“AP+姐”类词语

(1)形容词一般说明人的性格、外貌等特征,如“妖娆姐”等,但是“大姐”中的“大”,尽管它也属于形容词范围内,但是,它表示亲属称谓中的“一”,排行第一的意思,一般用于口语。

(2)性质形容词

能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等的修饰,表示事物的属性。如:高、聪明、漂亮、干净、大、敏锐、难、简单等。网络流行的“自恋姐”“淡定姐”“兴奋姐”“害羞姐”“疯狂姐”“暴力姐”等,这些形容词表示“姐”本身具有的情感状态。

3.“VP+姐”类词语

动词与“姐”的组合,可以表现“姐”的动作特征,表示动作的属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动作不是指表面的动作意义,而是表现一种调侃戏谑的讽刺的意蕴,例如“喂奶姐”(因为看球赛入迷而当众给孩子喂奶)“龇牙姐”“偷窥姐”“阅读姐”“炫富姐”“演出姐”等。

二、“X+姐”类词语的感情色彩迁移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反映客观事物时,或表达者选用词语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与感情,不同的感情色彩能够通过词义的褒贬性,借助词语的配合,或者靠语境,修辞手法体现出来。

“X+姐”结构类型中大部分具有贬义色彩,如“凤姐”、“芙蓉姐”“炫富姐”“暴力姐”等,这些词蕴含网民强烈的反感情绪,这种情绪与当事人的所作所为有关,“暴力姐”一词来源于一个女顾客因小事狂煽服务员17个耳光,这种行为显然遭到社会强烈的谴责。因此,“暴力姐”承载的是广大群众的鄙视和唾弃的感情色彩。而“娜姐”、“学历姐”(在短短几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各种学位证书)等,因当事人的成就得到人们的钦佩和赞赏,所以该词褒义性很强。

流行的“x+姐”中,有一些与特定的事件相联系。如,“蛋糕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走基层·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栏目播出了合肥步行街詹记桃酥王有名的“蛋糕姐”谷亚芬,7秒钟装20个蛋糕的速度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每天要装上万个蛋糕,不少网友惊呼她为“无影手”[2]。“喂奶姐”(因为看球赛入迷而当众给孩子喂奶),网友称之为“很有爱”的球迷。还有很多“X+姐”只是人们跟随潮流不根据具体事件而创造的,如“自恋姐”“淡定姐”“兴奋姐”“害羞姐”“疯狂姐”等。她们都是网民通过PS软件对正常的照片进行处理,或者网民为了某种目的上传的恶搞图片。因此,这些词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只是为了达到搞笑调侃的效果,增加点击率。

三、“X+姐”类词语语义特征演变

“姐”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姐,蜀人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可以看出姐最开始在一些方言中是用来指代母亲的。《广韵》亦云:“姐,母也。”这就是以“姐”来指称母亲的记录,但这一用法并未被后世延续[3]。“姐”与“哥”是一样的,最开始都是用来指称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年长的人。

“姐”原本是亲属称谓,有血缘关系的同辈人中年长的女性被称为姐,这其中包含多种情况,如:同父母、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或同一家族中的兄弟姐妹和亲戚中的兄弟姐妹。其语义特征表现为[+女性+年长的血缘关系+亲属]。

“X”位置上的成分主要是表血缘关系的词或者语素,如“亲姐、表姐、堂姐”等。随着社会人际关系的多元化发展,在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中,“姐”可以被用来指称没有血缘关系的类亲属,其语义特征是[+女性+年轻的无血缘关系+类亲属],“X+姐”慢慢发展成社交称谓,其“X”位置上的成分以人名等专有名词为主。在社会交往中,“姐”也可以用在非亲属的语义环境中,比如在同事之间我们可以称呼其为“张姐”、“李姐”等。由此可见,“姐”的语义特征发生了变化[4]。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和网络中出现了一系列“姐”类词语,如:“劈腿姐”。“琵琶姐”(指在“快女”比赛中手抱琵琶、大唱掰歌的女生)等。这里的“姐”已经不单单是亲属和类亲属的意义,主要表现的是具有一些与常人不同的行为或具有特殊吸引力的女士,其语义特征是 [+女性+年轻的+异于常人的行为或特殊吸引力][5]。这一语义主要通过 “X”位置上的独特内涵词语来表示。“姐”类词语的不断出现,导致“姐”字亲属称谓义的逐渐缺失,因此渐渐派生出指称某一特殊职业或新事物的意义,它的语义特征是[+女性+年轻的+特殊职业]或[+事物+专有特点],例如“空姐”等。随着词语的不断发展,“姐”的指称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姐”指称第三人称,是对自己辈分大的人的称呼,而现在的“姐”逐渐演化为第一人称,指自己。例如“有什么事情就跟姐说”[6]。由上可知,“姐”的语义衍化路径是:亲缘关系称谓→类亲缘关系称谓→泛亲缘关系称谓→亲属称谓义弱化→女性义弱化。“X”成分的语义变异路径是:亲属关系语素→姓名专有名词→独特内涵词语→特殊职业→特定的事物和现象。正因为“X”的提取带动了模标“姐”的语义特征的变化和派生,形成了“X+姐”类语义和谐的词语构造模式[7]。

四、结语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变化,其中语言词汇的变化对社会的反应最灵敏。从词汇的变化能体现社会最新动态,随着现代科技快速的更新变化,网络语言也如雨笋一般。本文对“X+姐”结构短语的简要分析,不仅能说明“X+姐”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更能以小见大窥见整个网络语言的发展动向,从而揭示词汇变化背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情感方向。

[1]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劲松,麒坷.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

[3]许慎.说文解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4]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2.

[5]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

[6]林纲.网络用语的类型及特征[J].修辞学习,2002.

[7]涂海强,杨文全.媒体语言“X+哥”类词语的衍生机制与语义关联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

猜你喜欢
亲属语义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语言与语义
什么?亲属之间不能相互献血?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English Abstracts
一枚词语一门静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