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审视下的高校思政课现状解析

2014-11-13 00:39耿海洋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政治

耿海洋

(淮阴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 淮安 223003)

哲学审视下的高校思政课现状解析

耿海洋

(淮阴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 淮安 223003)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意识”研究范式出发,实效性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从人的存在方式来看,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 问题意识 价值规范基础 实践教学

当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路径,主要是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在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期望值的重压之下,研究者关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内部因素多于外部因素。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甚至不加选择地将现实中的所有问题都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围,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研究的“泛问题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阈出发,这一理论中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观点,会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和重要的启示。

一、实效性差:“问题意识”研究范式凸显的主要症候

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任何其他哲学理论的重要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社会实践问题的导向下逻辑地整体展开的,是在关注、研究、解决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问题中生成的。马克思曾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正是问题之于时代和自身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到国际竞争性高度,其重要地位可想而知。从“问题意识”的研究范式出发,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就不难发现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来看,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它所肩负的职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教学直接效果上看,仍不尽如人意。少数同学表现出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心态,具体表现为,一是缺课,二是听课不认真。这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少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认同却是不争的事实。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1.在社会功利化的思想影响下,少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自身发展没有什么用处,甚至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的教师、学校领导也持这样的观点。学生不喜欢上这门课,更多因素应该是他们不明白这门课的实际用处何在。所以,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要和必要的,但同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希望对自己将来工作有用”。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较明显的实用性、功利性倾向。2.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乏。虽然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些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由于资金等问题的限制,始终没有跳出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的窠臼,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失,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共性的思维向度,如果不加选择地将现实中的所有问题都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围,无疑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 “泛问题化”。同样,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如果不加选择地将现实中的所有问题都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围,无疑就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研究的“泛问题化”。目前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已经具有“泛问题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就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高校培养人文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顶用、适用、好用”的人才作出贡献,研究者主要把改进的焦点对准教学方法的改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因素,如内容、方法、渠道、途径等,而较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因素,如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态状况、体制或有关规制的影响、党风政风状况等,这一视角的片面性势必导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将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归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身上,希望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把全体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显然,这是不切合实际的。而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整个现实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值过高有着直接关系。

二、作用定位不准确:价值评价准则设定过高的必然结果

从“问题意识”出发关注现实问题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揭示和暴露现实性和理想性、实然存在和应然存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它潜在地含有一种理想和价值评价准则预设,即价值规范基础的设定。价值规范基础的设定“作为对事实变动的寄寓方向”的一种设想,呈现出价值规范效应。从“问题意识”出发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它也潜在地含有一种理想和价值评价准则预设,这种预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研究提供规范基础和价值评价的准则,并正是通过规范基础的设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研究具有了批判的性质。所以,假若没有这一价值规范基础的设定,从“问题意识”出发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理想和价值评价准则作为规范基础同时起着诊断和指引的功能:前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批判性研究的标准,即实效性差得以成立的标准;后者成为一种希望,成为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和要求。

理想和价值评价准则的设定,是对新的可能性的探寻,这种探寻虽然根植于现实,但它要求超越现有缺陷、不完满的现状。作为对未来美好、完满状态的追求,它至少表明在未来状态中不存在现有状态中被指认的问题。

理想目标的设定以其超越当下的应然状态 “为人们提供评判与把握现存状况的超越性价值准则并以它为前提对种种与人的价值目标相异化的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显示出现存一切有限规定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向人们昭示:人不能非批判地接受现状,而应当使‘现存状况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

从“问题意识”研究范式出发,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就是大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应该具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实际效果,即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够解决学生的所有思想问题。而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能很好地达到社会对它的这种高期望值,并且正是社会这种过高的目标要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理应发挥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放大。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很明显,在大学生树立“三观”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起“帮助”作用而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非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解决,需要各方面的综合作用力。就教育而言,人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就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形成时空交叉的德育优势力量。而且学校教育本身又是一个综合体系,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这些队伍各自所从事的工作显然就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何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实现具有间接性、过程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思想道德的作用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的转化实现的,其间经过了一系列的中间环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学习的最终效果不会像专业课特别是实用性强的课程一样,能立即有所回报,不学的危害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很快显现出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显然也不是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解决的。

我们要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以健全的自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以理想的自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位追求。但那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万能钥匙”,学生一旦出现问题就把责任归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上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指望“把全体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无法完成的。

三、实践教学是关键:人的存在方式的必然要求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实践为切入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不是天外来客,或是具有某种神性的永恒存在物,人是一种历史生成物,其自身形成过程是客观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实践的历史性、连续性和双向对象化的特点表明了人的生成性,即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物,他在实践中产生、存在和发展,实践就是人本身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是实践的。在西方,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就是“实践哲学”。道德哲学之所以称为实践哲学,就因为它研究实践或行为。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实践活动是个体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实践活动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在实践的事物中,目的并不在于对每一课题的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4]。可以说,实践性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毋庸讳言,在理论教学中,若仅仅从理论到理论,难免抽象、枯燥,加之固有的定向思维方式,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实践教学之路,是从全局上、战略上、根本上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而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应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这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首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这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课堂”中去,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感悟、升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及公民意识。例如通过参观访问、环境治理、帮助孤寡、慈善服务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强化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

其次,注重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这些场所既集中反映了我们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又是向大学生进行我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发挥第二课堂、团委、学生社团的作用,支持、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做到把思想政治理论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整体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方面重视,多部门联动,多层次推进,唯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23—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30.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