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地区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与水环境保护

2014-11-13 17:13程鹏立
鄱阳湖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水环境

[摘 要]浙北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有利于水环境保护。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罱河泥”等生产活动,不仅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机肥料,而且对河道进行了清淤,保证了河道的畅通,促进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浙北农村几千年形成的“人—猪—耕”模式把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农民日常生活垃圾最终转变为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传统农村社会因而成为有垃圾无废物的社会。研究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从而找到解决农村水污染的正确对策,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循环系统;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C931.9;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5-0086-05

[作者简介]程鹏立(1977—),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研究。(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保类群体性事件的动员结构和预防机制研究”(13CSH040)、重庆科技学院校内科研基金项目(CK2014B01)与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团队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regional ecosystem balance, and beneficial for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Northern Zhejiang. "Dredging up river mud" and other production activities not only provide organic fertilizer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ut also ensure the smooth flow of the river and promote the material circulation of the river ecosystem. The “human-pig-farming” mode formed in the duration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in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Zhejiang closely link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nd life activities together. The farmers daily garbage was changed into fertilizer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thus became a society of “having trash but no waste”. Studying the new feat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find the correct solu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is a very urgent task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eco-cycle system; water environment

人类近代的环境危机与生态灾难从本质上来说源于工业文明,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从生产方式来看,工业文明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消耗的基础上,它从大自然攫取资源,最后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①浙北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构成了生态循环系统,有效地保持了区域的生态平衡,特别是有利于水环境的保护。本文在分析浙北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何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保持和促进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使得水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没有产生比较严重的水域污染。

一、“罱河泥”与水环境

浙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属于太湖流域。太湖流域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4/6,水面占1/6。全流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特别是在流域的下游地带。圩田系统是太湖流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大约形成于唐代中叶以后。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太湖流域的圩田系统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如果把圩田系统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态系统内村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是可循环的,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说,农业所需肥料的获取方式以及肥料的性质都是生态系统内的,并且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太湖流域,传统农业生产所需肥料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大自然中获取,另一种是从生活废物中获取。

在传统农业社会,特别是在化学肥料大规模使用之前,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这种有机肥的主要来源是人类和家禽家畜的粪便、草木灰和其他绿肥。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因为有着比较丰富的植被,因此,除了粪便以外,草木灰便是最重要的有机肥。而在太湖流域的水乡平原,水域面积较大,而森林等植被较少,因此没有充足的草木灰可用作有机肥,于是长满水草的河泥便是除粪便以外最重要的有机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个谚语充分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肥历来是传统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浙北农民的积肥在一年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冬季积肥,另一个是夏季积肥。每年的农历10月,晚稻收割以后,村民就要选好几块水源较好的空田,撒上紫云英的种子。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紫云英开出了漂亮的花之后,农民们将紫云英割下,堆在一个专门的草塘里,草塘里再放上稻草、粪便、秸秆等,最后再在上面盖上从河里罱起来的河泥。当地的农民把经过这样沤制后的有机肥称为“草塘泥”。草塘泥的沤制虽然很费功夫,肥力却很足,而这一古老的积肥方法在《齐名要术》上就有记载,可见其在太湖流域已经流传了1500多年。endprint

而夏季积肥的主要任务就是罱河泥①。所谓罱河泥,“其主要工具是一条小木船,两根长竹杆绑一罱泥网夹,外加一根平衡船身的长篙。罱河泥时,施工者须站立船头,脚踩长篙压住船身,将罱头插入水中后两只手再用力将两根分开的罱杆缓缓夹住,然后慢慢拖起沉重的罱头,接近船沿,待水流尽,猛地一拖一放,将一大罱夹河泥甩入舱中,如此循环往复。”②罱河泥是一项既需要体力又需要技巧的高强度劳动,因此,罱泥工一般都是身体强壮的男子,而且一个村子里能把这活干好的人也只有少数几个。罱河泥在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但主要是在冬末春初和盛夏两个季节。冬末春初时节,冬闲在家的农民利用这个时间罱河泥,给小麦施肥;到了盛夏季节,河中的水草茂盛,收获最大,而且这个时候气温较高,较之冬天罱河泥要舒服得多。

罱河泥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村子附近的小河里,这是因为:一方面,小河的水面较小,河水较浅,有利于罱河泥;另一方面,农田基本上都是在小河的旁边,在小河里罱河泥,方便把河泥储存在农田附近。每年的农历6月,早稻割完之后或晚稻刚刚栽种之初就要开始罱河泥,给刚插上的稻秧施肥。人民公社时期,到了罱河泥的季节,一个生产队大概要安排20多条船罱河泥,每条船大概载重3吨,每个罱泥工一天大概能罱六七船河泥。存放河泥的泥塘一般都开在靠近河流的水田边,罱泥工把盛满河泥的小船摇到泥塘边,其他农民则用特制的泥桶或粪勺把河泥从船里舀到泥桶里。泥塘里的河泥会存放一段时间,等河泥干了以后再撒到田里当肥料,一满泥塘的河泥能种四五亩稻田。

二、“罱河泥”的潜功能

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默顿(R. K. Merton)将各种社会学的可观察后果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他指出:“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与潜功能相关的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①默顿把潜功能分析列为功能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西桥村村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为了获得必要的农业生产要素,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按照默顿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这些要素获得方法进行功能分析。

根据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我们把浙北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而获得生产要素则是我们的具体分析项目。那么,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罱河泥”是获得生产要素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的实施产生了一些“可观察后果”。村民“罱河泥”的最初目的是把堆积在河塘湖里的淤泥捞起来,作为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料。那么,河泥作为有机肥料可以看成是“罱河泥”活动的正功能,是被系统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事实上,“河泥是水里各种水生物的排泄物和死后遗体的堆积以及来自地上、田中的泥水的沉淀物”,②这样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再加上稻草等植物的发酵沤制,最后成为农业生产的有机复合肥。一千多年来,太湖流域的农民就是用这种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有机肥,种出了一季又一季的丰产的稻谷、小麦。到南宋时期,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罱河泥”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料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清理了河道,疏浚了河床,保持了河、荡、湖等水域的清洁。“罱河泥”的这个功能是没有被系统参与者所预料和认识的后果,至少不是村民们发起这个活动的最初目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罱河泥”的第二个功能称为潜功能。“罱河泥”能够清理河道,疏浚河床,保持河流的清洁,这个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传统农业社会并不那么引人注意。但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罱河泥”活动的潜功能却得到后来很多关心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普通民众和专家学者的注意。陈阿江认为:“罱河泥可谓废物利用并促进圩田系统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在积肥的同时,罱河泥活动使河床得以清洁而不至使河流淤塞。”③沈从嵩在回忆江苏省金坛市长荡湖农民的“罱河泥”时认为,“罱河泥”不仅清理了河底、湖底的沉积物,疏浚了河床,为蓄水腾出了更多的面积,而且河泥作为肥料进入农田后,在供给农作物养分的同时不断抬高着田的高度,使田成了“海绵地”“刮金板”,能涵养水土,保持土壤的肥力。虽然随着雨水的冲洗,表层的泥土会伴随着田间的积水又冲洗回到河里、塘里、湖里,但总体上是“田越种越高”“河越沉越深”,这样就形成了农田和河床的协调发展,造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①

三、生活垃圾与“人—猪—耕”系统

我们说传统农村没有废物,不是说传统农村不产生垃圾,而是说农民生活产生的垃圾一般都会通过废物再利用进入生态循环系统,剩下极少的不能进入生态循环系统的垃圾也得到小心而妥善的处理,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破坏和压力。在太湖流域传统的农村,村民日常生活垃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人畜的粪便,另一类是厨余物和其他生活剩余物。人畜的粪便是农业生产极好的有机肥,一个家庭的人畜粪便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收成的好坏,因此,农民是绝对不舍得浪费粪便的。生活中的厨余物一般收集起来用来喂养家禽和家畜,而其他的生活剩余物一般会被收集起来集中烧成草木灰,这些都是农田所需的很好的有机肥。

从人类农业早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畜粪便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料,只是近代化学肥料的发明和使用才逐渐替代了有机肥。在浙北地区,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穷人不离猪,富人不离书。”富人靠读书取得功名,然后做官;而穷人靠养猪获得微薄的收入来贴补家用。其实,对于农民来说,如果精确计算养猪的成本,养猪其实是不赚钱的。明崇祯末年的《沈氏农书》对浙北的嘉、湖地区的农民养猪作了一个计算,他说:“养猪6头,需豆饼1800斤,常价12-13两银,垫窠稻草需1800斤,价1两银,6头小猪本钿3两6钱,共约16两。养6个月出栏,每头约肉90斤,共540斤,每百斤肉价2两5钱,可得13两5钱,亏折身本,此其常规,但每窠得肥90担,一年四窠,共得360担。亏本而养猪,其目的在于获得猪粪。”其实从理性角度来分析农民养猪的得与失,沈氏的分析很详细。但对农民来说,养猪一方面可以减少浪费,家庭日常生活厨余物,比如菜叶、瓜皮果壳、剩菜剩饭等都可以用来喂猪。对于传统的农民来说,很少会花钱给猪买饲料,猪饲料存在于大自然中。另一方面,养猪对农民来说其实也是一种积蓄,农民把日常生活中闲散的时间挤出来用于养猪,到猪出栏了就有一笔整钱到手了,这笔整钱可用来娶亲、造房子等。对于传统社会的农民来说,自己的劳动力是不值什么钱的。在没有工业收入的传统浙北农村地区,养猪的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endprint

即使在人民公社时期,地方政府也是鼓励农民养猪的,家庭养猪业在当时很发达。在浙北某些地方,生产队从三个方面鼓励社员养猪:第一,猪肥折工分归集体使用;第二,每头猪配一定饲料粮;第三,每头猪给一分猪留地。②无论是三个方面中的哪一条,都对农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我们所调查的嘉兴市的一个农村,在人民公社时期,对于牲畜粪便是这样折算的:100斤猪粪折算3斤稻谷,还另外付给7毛钱。一个中等人口家庭一年能出3万斤猪粪,人口多的人家能有四五万斤猪粪。100斤羊粪也折算3斤稻谷。在人民公社时期,一个普通家庭一般养有2头猪,还有2只羊。农民每天早上上工的时候总要背着一个箩筐,到晚上下工的时候就背满一箩筐的草带回来,草放在晒场上稍微晒干就能垫在猪圈里。小孩也没得空闲,放学后总要背着箩筐去野外打猪草。

传统农村社会对厨余物及其他生活剩余物的处理也是一个废物利用的过程。厨房里剩下的剩饭、剩菜都要用专门的容器装起来,可以喂猪或喂鸡鸭等。另外,其他不能直接处理的垃圾一般都集中起来,到一定量的时候进行焚烧,比如树枝、树叶、纸屑等。在工业未发达的社会里,生活垃圾一般很少有难以处理的工业品,一般都可以焚烧成草木灰,草木灰是很好的农家肥。

总体说来,从生活垃圾处理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有垃圾无废物的社会,因为人在生活中虽然产生了垃圾,但是这些垃圾在后面的生活中又得到再利用,垃圾变成了有用之物。①

从生态角度来说,传统的农业社会构成了一个“人—猪—耕”的生态循环系统。人的生活所产生的部分生活垃圾进入猪圈,与猪的粪便杂在一起,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机肥料。另外一部分的生活垃圾也通过草木灰等形式成为有机肥进入农田。因此,通过猪(也包括羊等家禽家畜)的中介作用,农民的生活垃圾最终变成了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构成了一个无废物产生的生态循环系统。

从今天浙北农村的水污染来看,除了工业污染,农业生产与农民的生活垃圾均对水污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的生活垃圾通过“人—猪—耕”的生态循环系统变成了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因此不会对水环境产生任何污染。

四、结论与建议

浙北地区农村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总体上来说不仅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还促进了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因此,在传统的村落里,水环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没有受到污染。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短短的30年时间里,浙北地区农村的河流不仅受到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对河流的污染也十分严重。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改变浙北地区农村河流水环境,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应该从以下两点做起。

第一,清理河道,恢复河流的基本功能。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河流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为农田提供灌溉。在河流通畅的情况下,浙北地区很多农田可以实行自然灌溉,只需在少数地势较高的地方实行提灌。现在,很多河流被堵塞,大部分农田都需要进行提灌,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而且也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平衡。当务之急,地方政府应该定期对河流进行清淤,对堵塞的地方进行疏通,保持河流的畅通,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平衡。

第二,加强河流两岸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的管理。人畜粪便、草木灰等传统有机肥被化学肥料取代以后,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就逐渐脱离了生态循环系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废物。与城市不同的是,农村的生活垃圾设施落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垃圾收集、处理设置。因此,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被村民丢弃在河道两岸,很多垃圾甚至被直接倒入河里,造成了河道堵塞和水质污染。在浙北农村地区,由于乡村工业发达,外来人口较多,在很多地方甚至超过本地人口几倍之多,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这些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加强生活垃圾的日常管理和农村社区的环境治理。

责任编辑:胡颖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环境
南阳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隧道工程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于藻类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利用分析
实施天顶湖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必要性的分析
水域下游平原地区水乡特色县水环境治理的瓶颈与对策分析
对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及其控制分析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水环境审计研究
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