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学会的1+1=2

2014-11-13 08:36阿渺
孩子 2014年11期
关键词:校门婆婆题目

阿渺

临时有事,我把7岁的女儿托给婆婆带。回来时,看见婆婆带着她做算术题,10以内的加法。

女儿都做对了,满脸得意。不料婆婆指着一题说:“4+5=9,嗯!那5+4呢?”

女儿开始算,举着小巴掌。

又一次做对了。婆婆紧随其后追问:“嗯!那9-4呢?还有9-5呢?”

女儿脸上的小笑容迅速冻结,进入了茫然之中。婆婆见状,苦口婆心地说:“这其实都是同一个题目!你要学会变通啊。”

孩子继续茫然,同时开始沮丧。

我赶紧走上前去。“奶奶给了好几个题目,宝贝已经做对了第一个了,真好!”

这次“救驾”不是个例。女儿今年上一年级,第一个星期去校门口接她放学的时候,我就见识了各式“育儿大招”。

一位妈妈接过孩子的书包直接检查,然后开训:“今天你写的‘0全超格了,怎么回事啊!妈妈是不是说过三遍了?你怎么就听不进去!”

另一位妈妈嗓门更大:“昨天叫你不要去逛街,今天书没背,被老师批评了吧?你看看你,都小学生了……”

听得我一阵发憷,赶紧拉着女儿逃离校门;回头看那些挨骂的孩子,本来出校门时还像鸟儿一般欢快,转眼间都如霜打的茄子般,拖着步子,耷拉着小脑袋了。

吃饭、睡觉、识字、算术……孩子只要智力正常,最终都能学会。就跟人会呼吸一样,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天赋。

而且这些内容,本身其实就是孩子内在所渴望和需要的,只要他没有受到阻碍,就如同麦苗需要春雨,花儿自然会开放,孩子必然会呈现出学习并展示自己能力的状态。

所以,我们急什么呢?我们的气急败坏和咄咄逼人,除了给孩子展现一副不满的面容,还有什么正面作用呢?

这几个答案对不对,那几道题目会不会,根本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态度和角度。

比如开篇那一幕,后来和婆婆沟通时,她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她在家中下指令时,不管说什么事,其他人都如临大敌;只要是她吩咐的,大家都生怕做得不好被埋怨。因为对于大家来说,做好了这一件事没有用,后面婆婆还会挑刺,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不怪婆婆。他们那一代父母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大的。还记得当年父母和老师那些“好上加好”的要求吗?那其实就是对我们小成功、小进步的忽视和否定;口中说着“我是为了孩子好”“我们高瞻远瞩,急孩子之所不急,想孩子之所不想”,明明是苦心,却化成言语的利剑,刺伤了孩子的心。

现在,我们长大了,做了父母。过去受过的苦,吃过的亏,就不能再投射到孩子身上。怎样能以一种更进步、更科学的方式,去守护孩子的成长呢?自体心理学里有解决之道——孩子需要镜映和共情。

这话的意思是说,孩子需要通过对事物的胜任感,感觉到自己值得被爱、被肯定。成人的语言和眼睛,是孩子看见自己的窗户——你能够看见孩子有多少优点,孩子就能看见自己有多少价值。

别再用孩子多快学会1+1=2、学了多少个字,来证明他了不起了。那些答案和数量都不是他的勋章,你口中的赞许才是。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门婆婆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风雨中陪考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别把婆婆当成妈
别让校门隔开知识与生活
一兜橘子
追根求源
献给婆婆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