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一统APP江湖

2014-11-14 08:45贺文
IT经理世界 2014年21期

贺文

限制这些APP玩家最后得分高低的,是技术能力、合作伙伴的支持、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捕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于手机上的各个APP,犹如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这些应用之间相互都没有联系。在手机上输入一个关键词,索引出有关的所有内容——对这类应用的需求,却是呼之欲出。

过去一年里,已经有大大小小的、国内国外的公司,加入到这场竞赛中,且后继者踊跃。比如谷歌已经推出的App Indexing技术,不太为人所知的应用搜索引擎Quixey发布的AppURL标准,以及Facebook推出的App Links产品,还有Twitter、Flurry这些公司,都已经在“应用内搜索”这件事情上做探索,希望解决一个问题:支持用户从一个应用跳到另一个应用。国内的公司比如豌豆荚,早期推出的“视频搜索”功能,是第一个将应用内搜索产品化的,并且开放了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百度已经推出一年的“轻应用”以及近期亮相的“直达号”,360公司在今年年中发布的独立应用“360搜索”等等,都希望找到一条通路,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内的内容和用户之间的鸿沟。

如果说,一年前在北京小西天附近的办公室里,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向媒体记者演示“应用内搜索”的产品Demo时,那时说“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多少还有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在这已经被证明是业界认同的方向和趋势。

各路势力都在挺进,最后谁能胜出?2013年9月,王俊煜在做“应用内搜索”Demo时曾被问及,从“概念”到“成熟”,“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还需要做哪些工作?他是这样回答的:一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把产品做得更好;二是在APP开发者的接入上,如何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三是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方法来让用户过渡到“应用内搜索”这个体验中去。

现在,这三件事对所有参与这场竞赛的玩家来说,都是一样的挑战。

腾讯X5来了

参与“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这场竞赛,腾讯出手了,但是并非一开始就挑明意图。

今年9月下旬,腾讯正式宣布开放业内首个浏览服务开放平台,向APP开发者共享腾讯X5浏览服务,希望推动移动互联网的“浏览蝶变”。据腾讯官方说法,微信、手机QQ、新浪新闻、凤凰新闻、搜狐视频、京东等各类共30多款知名APP成为首批合作伙伴。

APP开发者为何需要腾讯X5浏览服务?按照腾讯公司浏览器产品部总经理钟翔平的解释,像微信、搜狐视频这样的 Native App(原生应用/本地应用),实际上并未脱离网页浏览需求,APP开发者为满足这一需求而提供内置浏览功能,却无力提供增强的浏览安全性、稳定性和兼容性,更不可能为用户考虑浏览加速、节省流量等重大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同时需要投入大量运营成本”,而腾讯开放X5浏览服务将为APP开发者解决这些问题。

据腾讯官方说法,腾讯X5由X5浏览内核及其相关云服务构成,基于WebKit深度优化和合理扩展的X5内核,全面整合腾讯公司在云安全、云加速和大数据分析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和运营能力,希望成就新一代智能浏览内核。

对于“浏览”这件事,我们通常接触到的是“浏览器”这种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产品形态,尤其是在PC时代,这是联通互联网的必经之路,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上情况有了变化,浏览器不再是连接互联网的唯一途径,我们看到用户的很多碎片时间,都消耗在更多的类似视频APP、手机QQ、微信等等APP里。这一次,腾讯X5浏览服务是“把浏览变为一种服务”提供给APP开发者。借用互联网观察人士洪波的说法,腾讯是希望提供一个底层的技术服务,希望这个技术服务成为很多APP开发者共同的需要,并满足他们未来的一些需求,“想象空间还是蛮大的”。

事实上,移动用户浏览体验带来的价值,已经被首个拥有“六亿用户俱乐部”的应用——微信“盯上”。微信5.4版已经弃用安卓系统自带引擎,换用腾讯自主研发的浏览解决方案。按照腾讯公司浏览器产品部副总经理、腾讯X5产品负责人莫沙的说法,在APP生态里面有些痛点是足够痛的,比如拥有巨大用户群的微信,安全问题就是非常让人头痛的,但是在安卓系统上是完全无解的,只能通过内核,就是X5这样的浏览服务来解决。

为什么是现在,而非更早或者更晚,开放浏览服务?洪波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莫沙回答,几年前他们就考虑把腾讯的浏览服务以某种形式开放出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技术方案,当时的技术方案门槛都非常高,会给开发商和厂商带来很高的开发成本,现在他们能够“相对比较完美地解决这个系统门槛”,“能最低成本”地把这些服务开放给开发商。莫沙介绍,熟练的APP开发者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接入腾讯X5的SDK,原来使用系统的代码不需要做任何的修改,只要在特定的地方修改一行或者两行标志性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个成本是“控制到接近零”。

另一个现实的原因是,浏览器在手机端的“入口”价值远不如PC时代,或者说在移动端入口更加“多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手机上,用户有多种入口可以参与浏览,浏览器的渗透率是在下降的。

不过,当“把浏览变为一种服务”提供给APP开发者,隐身其后的腾讯X5浏览服务,在接入的APP越来越多时,我们可以想像,它就会成为在底层关系上连接各个APP的平台,未来各个APP间的数据共享、数据挖掘,不是没有可能。钟翔平也向记者透露,他们现在在考虑、未来或许会实施的,如果APP开发者愿意参与一个共享计划,那么参与的APP将共同获得用户在使用X5浏览服务时的访问习惯和偏好,换句话说,以APP开发者参与共享计划为前提,基于X5浏览服务的APP间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未来腾讯会做。

腾讯X5浏览服务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不禁让人回想起HTML5技术当初的那个美梦。长期关注互联网产业的媒体记者还记得,在HTML5技术如日中天时,曾有个美丽的愿景:把所有APP都纳入到浏览器中,浏览器就像一个大的APP入口,每次打开,链接的APP都是最新版本。

对开发者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不管是腾讯X5浏览服务,还是今年3月份豌豆荚发布的“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或者百度的“轻应用”,这些旨在“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的技术服务平台,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如何吸引APP开发者参与其中?

对于腾讯X5浏览服务来说,他们把浏览加速、节省流量、浏览安全性等等视为开发者关心的“痛点”,这果真是现阶段APP开发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吗?洪波对此有顾虑,作为一个“隐身”在各个APP后的服务,浏览速度是否因此提升,浏览安全性是否有提高等等好处,用户的感知是比较弱的,在用户没有明显感知的情况下,APP开发者的驱动力又从哪里来?

腾讯官方的回答比较隐晦。腾讯公司浏览器产品部副总经理叶骏表示,帮助浏览服务的客户共享腾讯的海量用户、腾讯的大数据,等等都是他们考虑的方向,但是具体时间表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推动。

与腾讯的“委婉”相比,还处在创业阶段的豌豆荚,姿态表现得更加鲜明。

“我们判断开发者的核心诉求是流量需求。今天来讲,他们看的更多是新用户的安装量。我们也会给他带来大量的新用户安装量。”豌豆荚联合创始人、CEO王俊煜说,而且APP开发者的需求,未来关注的侧重,将不止是“拉新”这件事,“用户安装一个应用以后,这个应用本身使用的频次,这个应用被激活的次数”等等,都是豌豆荚他们在吸引APP开发者上要做的。

现阶段如何帮助APP开发者“拉新”、增加用户活跃度?按王俊煜的说法,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产品不是“生造”使用场景,而是坚持“通过用户带来更多的开发者”的产品开发思路。“我们还是认为先解决用户的问题,解决好了用户问题,用户开始用它找更多的东西,我们才能解决开发者的问题,这其实是有明确优先级的。”

这就类似于,支付宝除了强项的电商支付使用场景外,正在通过“快的打车”等拓展更多“更自然”的使用场景。“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同样需要有这样“自然”的应用内搜索技术的使用场景,换句话说,用户有没有、能不能有相应的场景来使用这是关键。

豌豆荚最先的产品切入点,选择了视频搜索。现实情况是视频领域竞争激烈,且内容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用户不应该也不需要记住哪个独播内容在哪个APP里面。”作为视频的重度用户,豌豆荚产品设计副总裁刘亚平对此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深,要记住诸如看热门韩剧去爱奇艺,看“纸牌屋”等美剧在搜狐视频,看自制剧在优酷,看“我是歌手”这样的综艺节目去乐视等视频网站的内容特色,且养成相应的观看习惯,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对普通用户来说更加困难。但也正因如此,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功能“视频搜索”有了使用场景和使用的迫切性。

除了同品类的跨APP间的内容聚合外,豌豆荚团队认为,跨品类的内容聚合,会更有潜力和价值。还是基于产品设计团队的亲身体验。“十一”长假之前,刘亚平去日本旅游,他在豌豆荚上搜索关键词“日本”时就想,为什么更多的内容不能在豌豆荚里直接看到呢?比如关于日本的视频、关于日本的音乐,甚至是旅游攻略、打折机票。而这些内容的聚合都是“应用内搜索”能解决的,这些内容都来自于各个不同的APP。所以豌豆荚团队做了跨品类的内容聚合产品“万能旅行箱”,满足同一主题不同品类内容的需求。

“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内的内容和用户之间的鸿沟,“应用内搜索”还将有怎样的应用场景?这对王俊煜他们来说,仿佛是一个“终极”命题,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去年正式发布“视频搜索”至今,豌豆荚落地“应用内搜索”一周年,让王俊煜和团队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家合作伙伴与其达成合作,而且还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的内容和信息在接入过程中,“这些应用内的内容和信息是豌豆荚做‘应用内搜索最基础的”;另一方面,团队在4个月的时间里建立了应用内搜索引擎的基础架构,且已开始产品化的实践;已经有1.8亿用户(豌豆荚目前安装量超过4.2亿)在豌豆荚不只是找应用和游戏,而是通过豌豆荚开始应用内搜索体验。

需要“养”的商业化

对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来说,现在讲“商业化”,可能还有些为时过早。未来,豌豆荚会成为这样一个超级APP式的入口吗,以用户的消费为出发点,形成从搜索发现、选择服务、到支付消费的完整闭环?

在王俊煜看来,“超级应用”是一个“非常商业的概念”,他们更愿意讲豌豆荚做“应用内搜索”的初心是“要帮用户做好从发现到消费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豌豆荚试图打通不同应用之间的壁垒,打通不同门类之间的应用壁垒,打通应用内内容与用户之间的壁垒。对于一个400人规模的创业公司来说,王俊煜他们现阶段不可能做到“面上宽广,点上深挖”,必须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王俊煜他们现在的做法是,舍掉了最后消费的环节,“我们非常肯定地交给了各个应用去完成”,相应地也损失掉很多东西,比如用户在豌豆荚里更长的使用时间,以及内容消费过程中的广告收入等等。

但是,大公司诸如百度等,在“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内的内容和用户之间的鸿沟”这件事,已经开始了商业模式的探索。

从去年的“轻应用”到今年的“直达号”,某种程度上,就是百度移动商业化加快的表现,“直达号”的核心目标就是在百度已经搭建的移动基础业务上探寻全新的商业模式。

“直达号”简单地说,就是在百度的移动平台上,为企业提供一个手机网站,这个手机网站,是可以在百度移动搜索框中,在商家名称前面加一个@,或者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商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到达、直接显示的。有分析说,百度“直达号”已经形成了“搜索+直达号+支付”的完整闭环,从搜索信息、选择服务、到支付消费的环节,80%的服务都可以在直达号内完成。

也有人说,要聊“直达号”,就绕不开微信,甚至在“直达号”的设计体系上都可以看出浓厚的微信公众号的影子。但是比起已有的微信公众号,“直达号”的到达入口非常复杂,而且“直达号”只能在“手机百度”客户端内部打开。换句话说,“直达号”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移动端生态下的产品,它自身的价值还有待验证。此外,通过百度移动搜索输入商家名称或者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商家的时候进入商家直达号,这是在精准搜索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模糊搜索时,一个个移动端的企业手机网站如何与用户互动,在什么场景下能够互动,这些问题都是“直达号”还有待解决的。

微信呢?现状是,更多微信平台上的第三方公司大部分要通过自身能力进行数据回收与沉淀。所以有人说,做一个公关公众号容易,但一个对企业有营销效果的公众号,成本和门槛并不低。

现在来看,在“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内的内容和用户之间的鸿沟”这件事,各家的尝试方式、具体的做法不一样:Google和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公司在Web上有很深的积累,它们在移动端上也是从Web 搜索引擎开始的,腾讯X5浏览服务也是从Web开始的,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则是全面支持移动独有内容,即移动应用即便没有相配合的网站、开发者依然可以将自己的应用接入到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虽然如此,但是大家想要解决的问题却是相似的,让不同的应用之间能够直接跳转。限制这些玩家最后得分高低的,只有技术能力、合作伙伴的支持、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