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11-14 02:58刘广增
科技资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数学教学

刘广增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启迪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拓展想象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数学以其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实用性为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教学应把问题作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探索新知识创设一个最佳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解阶梯。创设情境的关键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创设悬念、惊诧、疑问、惊喜等,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疑”、去“思”、去“问”。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做这样的一个数学游戏,让每个学生自己定一个数(X),然后乘以2,再减去5,则你说出你的结果(Y),我就马上说出你原来定下的数。其根据是2X—5=Y,这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启迪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聚合起来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提高其整体素质。①启迪多向思维,使学生知道任何问题的解决是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的。例如数学题目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图、一题多用、多题一解的练习,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②启迪求异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要充分利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和抗压因子,勇于向“现成答案”挑战,以达到另辟蹊径。③启迪逆向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向思考,思维方向变了,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例如几何证明中的分析法、反证法等。④启迪综合思维,即调动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如直觉的洞察和灵感的闪现、想象的驰骋和类比的启迪、演绎和归纳、发散和集中、假想和试探等。例如,学习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弦所对应的弦心距相等,反之,结论也成立。”后,启发学生思考,在定理中如果将弦(或弦心距)相等改为不等,情况将怎样?学生通过画图、思考、论证,最后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不等的弦所对应的弦心距不等,且大弦所对应的弦心距反而小,小弦所对应的弦心距却大。”反之结论也成立。

三、拓展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思路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贮存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改造,创造出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数学想象是依据已掌握的各种信息,通过数学形象和数学直觉的有机结合,对数学形象的性质、特征、规律进行联想、探索和推理。数学想象可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可分为相似、对比和接近性联想,是一种在造型想象;猜想,就是从局部的、特殊的、已知的事情出发,利用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猜想问题的结果,其作用在于寻求规律、发现真理预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属于创造性想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向先生渗透等量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降维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变换思想、局部与整体变换思想、想等与不等转换及动与静转换思想。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且教师要勉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即使出现错误,也无关紧要。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路。例如:计算11×3 +13×5 +15×7 +…+1(2n-1)(2n+1) (n为整数)。便联想到如下六个题目:

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的创新,不仅在于知识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应用。理科主要是强调它的实践定向性,这已导致科学教育的新目标更强调科学是一种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教师要优化教学,创造性的、灵活地运用教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组织开展教学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入社会。根据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制作数学模型,设计工程的施工方案,安排销售的经营策略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蔡日增主编 《创新原理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 2001.9

②张向葵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10

③王磊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7

④朱永新、杨树兵 《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8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endprint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启迪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拓展想象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数学以其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实用性为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教学应把问题作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探索新知识创设一个最佳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解阶梯。创设情境的关键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创设悬念、惊诧、疑问、惊喜等,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疑”、去“思”、去“问”。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做这样的一个数学游戏,让每个学生自己定一个数(X),然后乘以2,再减去5,则你说出你的结果(Y),我就马上说出你原来定下的数。其根据是2X—5=Y,这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启迪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聚合起来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提高其整体素质。①启迪多向思维,使学生知道任何问题的解决是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的。例如数学题目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图、一题多用、多题一解的练习,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②启迪求异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要充分利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和抗压因子,勇于向“现成答案”挑战,以达到另辟蹊径。③启迪逆向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向思考,思维方向变了,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例如几何证明中的分析法、反证法等。④启迪综合思维,即调动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如直觉的洞察和灵感的闪现、想象的驰骋和类比的启迪、演绎和归纳、发散和集中、假想和试探等。例如,学习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弦所对应的弦心距相等,反之,结论也成立。”后,启发学生思考,在定理中如果将弦(或弦心距)相等改为不等,情况将怎样?学生通过画图、思考、论证,最后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不等的弦所对应的弦心距不等,且大弦所对应的弦心距反而小,小弦所对应的弦心距却大。”反之结论也成立。

三、拓展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思路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贮存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改造,创造出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数学想象是依据已掌握的各种信息,通过数学形象和数学直觉的有机结合,对数学形象的性质、特征、规律进行联想、探索和推理。数学想象可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可分为相似、对比和接近性联想,是一种在造型想象;猜想,就是从局部的、特殊的、已知的事情出发,利用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猜想问题的结果,其作用在于寻求规律、发现真理预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属于创造性想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向先生渗透等量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降维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变换思想、局部与整体变换思想、想等与不等转换及动与静转换思想。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且教师要勉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即使出现错误,也无关紧要。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路。例如:计算11×3 +13×5 +15×7 +…+1(2n-1)(2n+1) (n为整数)。便联想到如下六个题目:

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的创新,不仅在于知识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应用。理科主要是强调它的实践定向性,这已导致科学教育的新目标更强调科学是一种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教师要优化教学,创造性的、灵活地运用教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组织开展教学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入社会。根据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制作数学模型,设计工程的施工方案,安排销售的经营策略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蔡日增主编 《创新原理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 2001.9

②张向葵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10

③王磊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7

④朱永新、杨树兵 《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8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endprint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启迪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拓展想象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数学以其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实用性为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教学应把问题作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探索新知识创设一个最佳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解阶梯。创设情境的关键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创设悬念、惊诧、疑问、惊喜等,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疑”、去“思”、去“问”。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做这样的一个数学游戏,让每个学生自己定一个数(X),然后乘以2,再减去5,则你说出你的结果(Y),我就马上说出你原来定下的数。其根据是2X—5=Y,这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启迪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聚合起来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提高其整体素质。①启迪多向思维,使学生知道任何问题的解决是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的。例如数学题目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图、一题多用、多题一解的练习,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②启迪求异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要充分利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和抗压因子,勇于向“现成答案”挑战,以达到另辟蹊径。③启迪逆向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向思考,思维方向变了,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例如几何证明中的分析法、反证法等。④启迪综合思维,即调动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如直觉的洞察和灵感的闪现、想象的驰骋和类比的启迪、演绎和归纳、发散和集中、假想和试探等。例如,学习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弦所对应的弦心距相等,反之,结论也成立。”后,启发学生思考,在定理中如果将弦(或弦心距)相等改为不等,情况将怎样?学生通过画图、思考、论证,最后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不等的弦所对应的弦心距不等,且大弦所对应的弦心距反而小,小弦所对应的弦心距却大。”反之结论也成立。

三、拓展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思路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贮存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改造,创造出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数学想象是依据已掌握的各种信息,通过数学形象和数学直觉的有机结合,对数学形象的性质、特征、规律进行联想、探索和推理。数学想象可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可分为相似、对比和接近性联想,是一种在造型想象;猜想,就是从局部的、特殊的、已知的事情出发,利用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猜想问题的结果,其作用在于寻求规律、发现真理预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属于创造性想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向先生渗透等量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降维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变换思想、局部与整体变换思想、想等与不等转换及动与静转换思想。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且教师要勉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即使出现错误,也无关紧要。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路。例如:计算11×3 +13×5 +15×7 +…+1(2n-1)(2n+1) (n为整数)。便联想到如下六个题目:

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的创新,不仅在于知识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应用。理科主要是强调它的实践定向性,这已导致科学教育的新目标更强调科学是一种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教师要优化教学,创造性的、灵活地运用教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组织开展教学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入社会。根据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制作数学模型,设计工程的施工方案,安排销售的经营策略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蔡日增主编 《创新原理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 2001.9

②张向葵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10

③王磊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7

④朱永新、杨树兵 《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8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数学教学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