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生”如何修复千古遗珍?

2014-11-16 02:14/叶
大众考古 2014年6期
关键词:病患药剂疗法

文 图 /叶 琳

古人对医生有着非常崇高的认知和要求,如同“医圣”张仲景所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而有这样一群人,凭借研习多年的精湛技艺,将散乱缺损的历史碎片修补完整,保障着古代遗物的健康稳定,他们被人形象地称作“文物医生”。

文物会生什么病?

如同人患病一样,大到癌症、小到感冒,都是由于人体自身脆弱的先天体质无法适应环境变更所造成种种危害本体健康的结果。而就文物而言,无论出土物还是传世品,一样会罹患轻重不一的疾病,常见的就有:缺失、断裂、变形、粉化、虫蛀、霉变等病症,而且大多是多种病态状态集于一身,而且有些病症已经深入骨髓,如不进行针对性诊治,一旦保存不当,时间不久会将荡然无存。有些比较健康的器物,若忽视恰当的保养,也将逐渐丧失其价值所在。

特别是对于出土文物而言,长期埋藏在地下,处在一个深埋、无光、缺氧、湿度很大甚至长期浸泡在水中或温湿度基本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平衡体系中,发掘出土后马上接触一个含氧量丰富,温湿度大幅度、频繁变化,光照特别是紫外光,环境中漂浮的大量微生物孢子、昆虫虫卵等与地下埋藏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经受摧残的文物,就如艳阳下枯水中的游鱼跳上了干涸河岸,转瞬就变了模样,没了生机。

为了减少文物在考古发掘现场因环境突变而遭到破坏,必须现场就进行应急的临时性稳定性抢救,面对这种情况,就像地质灾害救援“黄金72小时”的理念一样,第一时间介入才是保证文物得到最好诊治的契机。而文物保护的前置也越来越重要。

如何治疗?

针对各种文物遭受的不同病患,必须有一套具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才能使文物的疾病得到较好的诊治。

依照一般程序来说,文物修复保护单位接收到的文物(包括馆藏、传世以及抢救出土文物)都必须先进行照相记录、称重测量和病症记录建立器物病例,并通过现存状态下的健康评估和科学诊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经由专家机构评判是否合适得当,只有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准实施。

就具体实施办法而言,必须针对具体的病害类型进行治疗,常见的包含两大类,即手术疗法和药剂疗法。手术疗法是针对外部破损为主的损伤进行局部机械处理的治疗方式,常规包括表面洁除、机械清理、粘接焊接、残缺补配等环节;药剂疗法则是针对祛除内部致病因子而采用化学药剂酌情况进行点滴、喷涂、糊敷和浸泡等程度的理疗手段。具体有以下几种:

清理

采用物理机械或化学药剂分离清除表面沾染的各类非本体附着物,就像积尘久了的家中摆件一样,通过毛刷清扫或者水洗将本体的原来面目展现出来。其实清理步骤贯穿了整个考古发掘的过程,因为无论什么材质的文物大都由埋葬出土中清理出来。

如扬州隋炀帝墓出土的“十三蹀躞带”、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等无一不是清理所得,而对于像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机和竹简、内锡林郭勒出土的漆棺,就需要如同外科手术中患部清理一样仔细,先要进行X光透射看有无造成内伤再进行清理,而且实施前需要必要消毒,方能便于后续处理,这样也是对操作者的一种保护。

矫形

对存在屈服性能的金属文物采用锤、压等热冷钣金加工技术,以及杂糅叠压黏连的非金属文物采用分离、铺展等操作技法,恢复其应有正当形制结构的方式。也正是由于埋藏的缘故,很多器物经过长时间的叠压超出了其自身材质适应调节的范围,造成各种变形,就好像我们随手捏扁的易拉罐、错粘的书页,真要恢复到原来的模样还是要花费些时间和气力的。

接断

一般采用或粘、或焊、或锔、或卡、或箍、或缝甚至锚杆、布网等方式固定,将断开的碎片或开裂的缝隙重新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大多出土的文物或多或少的都有些破碎,而如何采用合适的方式将破碎结合起来就是一门重要的学问。通俗来说就像开线的线脚再补个针,或者摔碎瓷碗后锔起来再用,更别说桥梁轮船上焊接的部分,但现如今能将破碎的文物做到“破镜重圆”式大团圆结局却是很考究功夫的。

图① 壁画清理

图② 在显微镜下清除铜锈

图③ 有机质文物清理

补缺

一般来说跟破碎伴生的就是缺失现象,而面对缺失的解决办法在我们生活中几乎天天遇到,裤子上的补丁、填补铸件上的沙眼,甚至医学上采用的义肢都是这一思路的延续,即采用同质材料或近似材料,甚至其他材料,替代缺失区域形貌功效,恢复整体完整结构的修补方式。我们所熟知的金沙三星堆出土的“神树”就是通过对破损部分的补缺恢复了它的神采的。同时为了满足观赏习惯,一般对补缺的部分或多或少的都要做一些与周边色彩花纹接近的美学化妆,使得人们视觉无异样,所谓“化妆”是一种心情的治疗。

祛病

对于文物而言,疾病大都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是否达到了它爆发的条件,若不控制一旦爆发则将是致命的。而有些病患确实不能根除的,所以“带病延年”不妨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即将已发生风化、劣化、甚至粉化的坏死组织清除,避免扩大危害范围或引发其他病变,再洗涤、点涂、糊敷、浸泡释出等施用药剂的化疗模式将危害降到最低。

养护

既然先天病患不能根除,那么将其如何控制在不产生危害的范围内就看养护的功效的。金属文物就常用涂刷表面保护材料的方式进行保存。但针对大多数文物而言,保存环境的有效控制,才是对器物进行合理化预防性保藏的最终选择。

保守疗法的理念

保守疗法是指现代医学中避免负面影响的最小侵入性治疗理念,采用这种理念达到治疗施术手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减到最低的目的。同样,以意大利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布兰迪(Cesare Brandi)的专著《文物修复理论》(1963年)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修复保护理念,强调的文物保护修复所应遵循的“最小干预原则”、“可辨识原则”、“可再处理原则”、“恢复文物原状”等基本原则,尽管存在具体应用程度上理解和认识的争论,但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的共识。其中“最小干预原则”与医学强调最少侵入性理念如出一辙,旨在不改变对象的良好的原状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多得保证对象的健康和完整,并减少人为扩大性伤害的几率,也为当下难以根除的病患留下随科学发展而逐步治愈的机会。

医学临床上常规采用的辐射疗法和开放性手术疗法之外的药剂方式以及局部手术方式都属于保守治疗的范畴。而对于传统文物修复保护而言,金属文物的矫形、缓蚀封护,有机质文物的清洗消毒等,以及目前西方流行的内部结构支撑、外部有机玻璃夹持理念,以及预防性保护环境控制都属于保守治疗的范畴。而对于如金属的锯解修复、传统锉焊工艺、纺织品的缝补、书画纸张接裱,甚至补配材料应用界定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却不得不采用的方式,一般不在保守治疗的首选范围。

现如今PM2.5的危害深入人心,对于经过治疗的文物却仍旧存放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所以需要以一种稳定的状态对其进行保养,否则容易受环境影响的病患依旧会复发,造成新的危害。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依照《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等文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环境调控,构建预防性保藏系统,另一方面必须加强随诊观察,一旦发现新的复发苗头,应立刻启动治疗保护程序,将危害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任何物质都不可能逃脱老化、劣化直至粉化的自然规律,积存的久了,或挤或压,这些问题就被一点点放大,直至我们看到的不堪状况:破碎的陶瓷、锈蚀的青铜器、糟朽的铁器、模糊的石雕、发黄的书报、霉烂的织物等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保留至今的必然是极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已经毁灭消失。而遗留下来的如同耄耋老人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因为衰老而发生的病患,只有通过文物医生们的细心诊疗,才能暂缓其体质衰老、复原其损坏结构、展现被时间蒙蔽的光彩,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健康状况,增加它的保存寿命,才能将其流传后世,使历史的记忆得到纪念。

猜你喜欢
病患药剂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精细化护理和心理护理用于中晚期异常妊娠引产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喉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连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
7000t铜硫选厂药剂系统改造实践
无题
肺心病的护理措施都有哪些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