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促进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2014-11-19 15:54程宇杨晓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吉林省职业教育

程宇+杨晓春

摘 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实践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后职业以及收入的稳定性,并有利于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向性和半径偏小的特征,因此,政府必须统筹布局,通过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相关机制,调动职业机构灵活办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农村;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0-0060-04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连续发布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突显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其中,《意见》特别提出“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农业人口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普遍面临的共同课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在现有农业生产岗位饱和基础上加快实现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水平,而且这种转移也是推进我国实现与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积极提高他们的技能,让其掌握一技之长[2]。为此,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3]。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分析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同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相结合,从而加速“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整体谋划,积极布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中的巨大作用。

一、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体情况和转移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4][5],2010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173万人,较2006年增加234.3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劳动力609.6万人,占52%;女性劳动力563.04万人,占48%。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青年劳动力所占比重较高,2010年末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1-40岁劳动力占比重达到4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二是男性所占的比重较高,2010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男性所占比重为5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略高于全国,2010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所占比重为2.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8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4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情况

当前,随着全国及吉林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加快。数据显示,2011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2.3万人,首次突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013年,我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0万人,为历年之最。总体而言,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转移劳动力以季节性外出务工为主,劳动力转移半径偏小。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普遍现象是季节性外出务工,许多农民是在完成农业季节性活动之后,利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者保留在农村的土地,当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打工获得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再回到农村。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在外出的从业劳动力中,从业地点在省内的仍占绝大多数,高达74.2%,只有25.8%的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点在省外,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5个百分点。二是劳动力转移方式多为自发性为主。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没有达到有组织状态,转移方式还是以自发流动为主,以自行外出和朋友介绍为主,通过政府组织、市场中介及经纪人介绍等其他方式转移出去的所占比重则很小。三是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绝大比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从事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这种行业分布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吉林省外出从业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四是外出从业劳动力地区差异较大。数据显示,在全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长春市占34.3%,吉林市占17.6%,通化市占12.2%,四平市占11.5%,其他地区所占比重均不足10%;但外出从业劳动力占本地农村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是延边州,其比重达到17.1%,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速度明显快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户口等门槛已逐步消失或大大降低,在此过程中,教育不仅为人口流动提供条件和机会,而且能为人口流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缺乏专业技能,外出就业多数只能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无论是在质量和数量还是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尽可能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技术素质,增加获取参与人口流动的条件和机会,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二)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后职业以及收入的稳定性

就业难、收入低是进城后的农民遇到的首要问题。但是,根据调查,吉林省外出务工农民中,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其年平均收入比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年平均收入高出近1500元左右。近年来,许多农民工岗位遭遇替代,被迫重新回流农村,然而对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数据显示,中专及大专以上转移后又回流的极少。这说明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后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职业稳定性较高。

(三)职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范围

统计表明,吉林省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其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没有专长,期望收入也就较低,外出从业劳动力表现出明显的内向性和转移半径偏小的特征。而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但会自觉克服农村劳动力中传统的流动观,而且能获取一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能为自己提供流动的条件和机会,让自己活动半径更大、社交范围更广、视野更开阔、接受外界信息能力更强、参照系数更多、自我实现的欲望更强烈。

三、吉林省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

一些领导特别是县乡级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国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许多农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做官、跳龙门、有出息,想办法让孩子上普通高中,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升学无望的孩子,则让他们外出打工挣钱,不愿让他们参加职业教育学习。

(二)体制问题

由于地域、财政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吉林省很多农职院校只有教学机构,缺乏实践场地和实践教学设计,而很多县、乡的培训机构形同虚设;科协、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开办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都有自己的体系网络,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作为保障,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

(三)机制问题

一些学校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很多农职院校压缩甚至放弃农类专业,转而以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为主,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文化课和理论课成为教学重点,技能培训退居次要地位,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重文化基础,轻职业技能的现象。

四、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职能,推动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和社会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相关政策支持[6]。一是各级政府应强化职能,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政府在制定各项涉及经济社会各项重大政策和决策时要优先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二是各级政府要明晰责权利,合理调整布局,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确保有限的职教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更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在保证正常人员经费的同时,逐步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使财政扶持经常化、制度化。三是政府要制订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初级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推行多证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整合,以此推动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建立以能力为标准的运行机制。四是政府应把发展职业教育和扶贫开发联系起来,对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变直接拨付扶贫款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政府购买转移培训服务的“造血”式扶贫,使真正因贫困而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又有可能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接受了政府资助之后,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7]。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多方参与、个人合理分担”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筹措机制,具体包括“政府购买”市场化运作机制、社会捐赠资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个人分摊部分培训费等。

(二)建立竞争性资源配置机制,吸引社会资源聚集

首先,各级财政在安排农民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时,可以应采用竞争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即需要接受职业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子女有权根据培训机构的声誉、特色、专业等,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同时,对热心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贡献大的职业学校,政府应进行奖励,使社会资源向这些优质职业学校倾斜,以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来促使职业教育上水平、成规模、出名牌。其次,建立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师资源中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一批优秀人才致力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8]。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引进或输出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如教师互访、设备转移、专业共建、共同培养等。鼓励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省际和国际合作,开展职业证书教育,引进国内外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

(三)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职业教育培训吸引力

各类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创新。一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和产业政策动向,及时调整和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与企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结合的才培养模式,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针对性。二是制定灵活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进、出”学习的管理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连续入学、退学和再入学提供便利政策,取消在年龄、户籍、就业等方面的限制,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学生转专业、转学校和毕(结)业证书发放等方面增加更大的灵活性,给职业院校更大的自主权。三是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培训的渠道。通过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等学历教育和包括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其他非正规教育形式在内的各种非学历教育与培训,以此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学习需求的教育培训网络。四是改进培训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吸引力。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以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生产和经营技能,适应城市和企业管理的生活技能,促进转移人员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技能为主,使他们尽早了解、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和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Z].2014-1-19.

[2]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46-4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5-12-

31.

[4]吉林统计信息网.吉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5-06]http://tjj.jl.gov.cn/sjfb/201105/t20110506_985851.html.

[5]吉林统计信息网.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8-05-20]http://tjj.jl.gov.cn/tjgb/pcgb/200805/t20080520_396936.html.

[6]周济.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J].求是,2004(11):10-13.

[7]王金台.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05(2):55-56

[8]马成荣.职业教育促进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研究[J].职教通讯,2005(2):23-26.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Jilin Province

CHENG Yu1, YANG Xiao-chun2

(1.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52; 2.Further Education School for Technical Teachers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stage of social experienc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rreversi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shows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the stability of income in favor of occupation after the labor force, and will help to improve within a radius smaller and feature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must co-ordinate layou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un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related mechanism to mobilize flexible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full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labor transfer.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labor force transfer; countryside; Jilin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吉林省职业教育
奔跑的小浪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反腐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