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这样来培养

2014-11-20 19:19江兰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移情体罚榜样

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岁前}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出生的时候,家庭成员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精心为孩子服务。孩子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觉得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都是为他服务的,都是他的奴仆,他想要什么就要什么。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以快乐为目标,“我就要玩喜欢的玩具、我就要吃爱吃的食品……”他们不希望被人约束。2 岁半到3 岁半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知道某些玩具是自己的,其他人不能碰;这块美味的蛋糕也是自己的,其他人不能吃……但是,在成人的不断引导下,他们开始懂得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4~6岁}

孩子会觉察和共情他人

孩子进入幼儿园、走向社会后,社会就会给他提出新的要求,他需要遵守新的规则。比如,如果孩子很喜欢教室里的一个玩具,但是有其他小朋友先玩了,那么他就必须要等待。而且社会要求孩子具有同情心,当我们看到某个小朋友受伤了,我们会希望孩子去关心;当我们太累、不舒服的时候,我们也会希望孩子更体贴我们;另外我们也希望孩子友好、乐于合作,避免伤害他人,能为他人着想等。这些要求和规则不断影响孩子,让他去觉察其他人的需要。小朋友来家里玩,孩子知道跟小朋友分享玩具;他会把自己特别喜欢的零食给小朋友吃;他会关心其他人,“你怎么哭了啊!你怎么不高兴啊!我能给你做什么吗?”

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榜样的力量}

父母的言传身教

对于孩子来讲,最重要的其实是父母自身,如果一位妈妈本身就是乐于交往的、和善的,那么孩子天生就会习得这一部分。父母要做一个好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你自己要发自内心的认可。如果你教育孩子帮助别人,但当孩子摔倒的时候,你却因为要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对孩子说“孩子,你要坚强、你要自己爬起来!”,那么对孩子来说他就觉得“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没有帮助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很坚强,但是他可能就不会主动帮助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了。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而自己却会撒些小谎,家长会觉得自己有实际的困难,或认为这样做是对孩子好,但对孩子来说你就是撒谎了。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或者你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做好榜样;或者就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总之要和孩子一致。

{良好的亲子关系}

认同促进价值观内化

要想成为孩子的榜样,这需要一个基础,那就是孩子是爱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关系是很好的。比如你对孩子说男孩和女孩之间表达友好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热情拥抱,如果亲子关系好的话,孩子就会很认同你的说法,按照你的期望去做。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父母来讲有几个要求。首先,父母要温和、有教养,而且对孩子要无条件的支持。比如孩子做了攻击行为,父母严厉制止就不是妥当的方法,我们需要比较温和地跟他讲不能那样做的道理。其次要求父母有高移情能力而且很敏感。父母要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比如在公共场所谈论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他会害羞,那么我们就应该感受到,停止谈论。最后,父母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一定要有所回应。比如孩子想在公园多骑一会儿自行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可以答应他,不一定要强迫孩子立刻跟你回家。

{积极的教养方式}

培养孩子的道德感

父母一定要避免无效的体罚,因为训斥或体罚会导致孩子更容易缺乏同情心。当孩子做错事了,父母感觉怒火上身,只能体罚或很严重地骂他,没其他办法的时候,请你往后退一退,也许过一会儿,你的气就消了。千万别冲到孩子身边,因为冲到孩子身边,你可能就真的下手了。父母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惩罚。如果你告诉孩子骑小自行车一定要避免行人、不要去那些有危险的地方,而孩子还是违反你的规定撞人了,你就可以适当惩罚——未来几天不让孩子骑自行车了。

父母可以采用的积极的育儿方式是引导。引导就是不断地给孩子讲道理,要告诉他这个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向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因为他没有办法一次就记住,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移情训练}

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移情训练有两种方法:情景讨论和角色扮演。情景讨论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和你进行沟通。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两个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过去问孩子“刚刚发生什么事情了”,让孩子描述刚才的情景,问孩子“被打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感受?怎么做比较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提问不带评判性,通过你和孩子的交流,孩子会慢慢学会思考,找出解决办法,因为三四岁的孩子有时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角色扮演的方法很实用、也很好操作,对学龄前的孩子效果也很好。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和孩子轮流扮演被帮助者和帮助者,要让孩子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也要让孩子体验到被别人帮助的快乐,这对孩子来讲才是很完整的体验。

{称赞孩子}

强化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做出亲社会行为时,父母一定不要忘记称赞孩子,因为称赞孩子可以给孩子积极的强化,孩子以后就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称赞要与儿童的行为挂钩,并指向儿童的内在动机。孩子做出亲社会行为时,有些父母称赞“孩子,你做得真好!”这就没有指向,如果你说“你愿意分享,因为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你帮忙把玩具收起来,因为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你帮我把那么多的碗都拿来了,你真是帮了我的忙,谢谢你!”就会更好。

(江兰 中科院心理所临床心理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 )

猜你喜欢
移情体罚榜样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难忘的体罚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福建省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体罚现象研究
全球第25个儿童权利日:何时告别暴力和体罚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