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版本探疑

2014-11-20 03:17赵兴勤
关键词:托梦前腔琵琶记

赵兴勤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素有“南戏之祖”之称《琵琶记》的版本系统,说:“若按照版本或版本祖本产生年代早晚及其与高则诚《琵琶记》原著接近程度划分,众多《琵琶记》版本大致可以归为‘古本’和‘通行本’两大系列。所谓‘古本’,主要是指产生年代较早且相对接近《琵琶记》原貌的版本;所谓‘通行本’,主要指经后人改动较多的流行版本。”[1]其中,尤以陆贻典钞校本(以下简称“陆钞本”)与汲古阁本最有代表性,“‘汲古阁本’是为学界所公认的明改本的代表,是各种版本《琵琶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它在通行本系统的重要性与‘陆钞本’在古本系统中的位置相当。‘陆钞本’的特点是最接近作为南戏《琵琶记》的原貌,而‘汲古阁本’则已完全具备传奇的特征”[2]。然在《琵琶记》版本的两个系统之外,还有否其他版本如地方声腔演出本存在,则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刊刻于明万历间的《精选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点消息。

《徽池雅调》卷二下层,收有《琵琶记》中《嘈闹饥荒》、《爹娘托梦》两齣戏。前者似从《六十种曲》本第十一齣《蔡母嗟儿》演化而来,此后,曲文大致如《六十种曲》本,唯宾白增加不少。如表中所示:

《六十种曲》本 《徽池雅调》本【前腔】(旦)婆婆,孩儿虽暂离,须有日回家里。(净)媳妇,我岂不知自有一日回家,只是眼下受饿难过。(旦)婆婆,奴有些钗梳解当充粮米。(净)老贼,我若没有这般孝顺的媳妇会摆布,可不把我的肝肠也饿断了。(外)老乞婆,这是时年如此。你苦死埋怨我怎的。(旦)公公婆婆恁的闲争呵,教旁人道媳妇每有甚差池,致使公婆争斗起。婆婆,他心中爱子指望功名就。公公,他眼下无儿,因此埋怨你。难逃避,兀的不是从天降下这灾危?[3]【前腔】(旦)孩儿虽暂离,终有日还家里。饮食甘旨媳妇自能勉强支持,决不致你二人落后。奴还有些钗解当充粮米。自古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家和。又道是家和贫亦好,炒闹当何如。有等知道的说儿子不在家中,遇此饥荒,无人支持,公婆故吵闹。有等不知道的,反道媳妇们有甚么差池,致令得公婆争斗起。婆婆也不要埋怨公公,又道是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虽状儿子前去求名,那晓有此饥荒。知道如此,也不教他前去。婆婆,他心中爱子,指望功名就。公公,难怪婆婆埋怨于你,自古道天能盖地、大能容小。儿子又不在家,媳妇是个女流之辈,教他怎的不怨着公公。也只是眼下无儿,婆婆埋怨你。伯皆的夫,爹娘教你前去求名,指望有个好处,谁知你一去不回,家中遭此饥荒,公婆终日闹炒,你只下就回,可解二亲之忧;你若不回,一家人难逃避。兀的不是从天降下这灾危。[4]

很显然,后者增加了许多对白,使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为细腻。五娘调解公婆之矛盾的一番言辞,更符合人情事理,语言也更趋于生活化。陆钞本《元本琵琶记》与此齣相对应的是第十齣“五娘劝解公婆争吵”,但内容与《徽池雅调》亦有所不同,后者多出许多夹白、带白。

如果说《嘈闹饥荒》与流行本多有对应的话,那么《爹娘托梦》(正文题作《托梦》),则完全脱离了原作内容。据本作蔡公、蔡婆所称“自家伯皆,爹娘恰是只为孩儿贪名逐利不回,把爹娘抛撇在家双双饿死。今夜前到书馆之中,把别后事情与他诉说一番,多少是好”[5]、“那日弥陀寺里去烧香,拾得丹青画一张。你说此画,是甚么故事。那就是你的爹娘,没来由拷打唐三藏”[6]来看,此事当发生在蔡伯喈弥陀寺降香,赵五娘匆忙躲避以致遗失公婆真容图情节之后,当是与《六十种曲》本第24齣“官邸忧思”相关,似是由该齣伯喈所唱【前腔】“几回梦里,忽闻鸡唱,忙惊觉,错呼旧妇,同问寝堂上。待朦胧觉来,依然新人鸳帏凤衾和象床。怎不怨香愁玉无心绪,更思想,被他拦当,教我怎不悲伤”[7]演化而来,与陆钞本第23齣“伯喈思家”、《风月(全家)锦囊》本《伯皆》“思亲纳闷”相对应。然而,蔡老夫妇唯恐儿子不认前妻,特地托梦与他这一情节,却为现流行之各本所无,不妨列表示意如下:

32 亲究糟糠 牛相派人接伯喈家眷 孝妇寻夫 力倦长途 路途劳顿33 书馆弹琴 五娘到京知夫行踪 差人迎亲 思前悔悟 听女迎亲34 凉亭水阁 五娘牛小姐见面 五娘追荐 怨人琵琶 寺中遗像35 夫妇欢宴 五娘书馆题诗 五娘至府 牛氏询赵 两贤相遘36 作药争公 伯喈五娘相会 书馆题诗 书馆题诗 孝妇题真37 蔡公写遗嘱 张大公扫墓遇使 书院相逢 观诗有感 书馆悲逢38 书馆清幽 伯喈夫妇上路回乡 邻为看墓 祭扫坟茔 张公遇使39 伯喈思乡 李旺回话 伯喈辞行 同归故里 散发归林40 思亲纳闷 庐墓 李旺差归 委接空回 李旺回话

很显然,本齣内容为各本所无。这一点,已为南戏研究者所关注。俞为民在其《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中,就曾指出:“在《玉谷新簧》、《徽池雅调》中,还选收了《伯喈父母托梦》一出戏,这出戏也是元本及昆本所没有的。演伯喈父母的灵魂附于赵五娘所画的真容之上,当赵五娘来到弥陀寺祭祀时,伯喈也来到寺中烧香,见到真容,便带回相府,挂在书房内。晚上,伯喈独宿在书房内,其父母的灵魂便来托梦于他,告知别后情形,暗示他早认前妻赵五娘,早日‘辞官庐墓,大行孝道’。”[8]遗憾的是,对此并未作进一步探究。徐朔方亦曾约略论及这一问题,下文当论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玉谷新簧》卷一下层所收题作《伯皆书馆梦亲》,而目录则作《伯皆父母托梦》,《玉树英》卷一上层题作《书馆托梦》,并注曰:“新增《琵琶记》”,目录与之同。然内容均不同于《徽池雅调》所收,如下表:

《玉树英》 《玉谷新簧》 《徽池雅调》(生)【捣练子】“心耿耿” (生)【捣练子】“心耿耿” (外、夫)【山坡羊】“才离了阎君殿府”【雁鱼锦】“追思爹妈” 【雁鱼锦】“追思爹妈” 【山查子】“地府黑茫茫”【前腔】“思量结发” 【前腔】“思量结发” 【剔银灯】“从别后”(外)【番卜算】“冥府黑沉沉” (外)【番卜算】“冥府黑沉沉” 【解三醒】“想当初”【风入松】“从别后” 【风入松】“从别后” 【前腔】“你穿的是”【五换头江儿水】“想当初” 【五换头江儿水】“想当初”【锁南枝】“梦见爹娘” 【锁南枝】“梦见爹娘”【尾】“醒来不觉” 【尾】“醒来不觉”

由上表可知,《玉谷新簧》、《玉树英》二曲选所收,所唱曲文均为八支,且内容基本相似,当为同一版本系统。而《徽池雅调》所收《托梦》一齣,与前二书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为:

首先,前两种曲选所收,登场人物均为三人,而后者仅为蔡伯喈父母。

其次,前二种均是由蔡伯喈追思父母“稍睡片时”,而过渡至梦境,引出蔡公、蔡婆上场,后一种则突出了蔡公、蔡婆强烈的目的性,担心儿子不认前妻,故刚刚身死,即托梦于儿,“才离了阎君殿府,早来到相府门首”[9]。

三是减少了场上曲文的演唱,由八支曲文压缩至五支,更便于场上搬演。

四是后者在语言运用上更接近口语,如《玉树英》所收本的“八旬父母谁为主,两月妻房受苦僜〛”[10],《徽池雅调》本改作“八旬父母谁为主,两月妻房受苦殃”[11],又增出“穿破绫罗才是衣,白头相守是夫妻。麻衣挂壁方成子,送老归山才是儿”[12]诸民间俗语。

五是宾白亦大为压缩,以免场上过冷。如在叙及托梦缘由时,蔡父云:“我二老乃伯皆父母,当初着他往京应试,衣锦还乡,……谁想他逗留都下,入赘牛府。……大行孝道,也不枉我生前教子之心。”[13]宾白在200 字左右,《玉谷新簧》中相关文字与此几乎全同。而《徽池雅调》所收,仅用七、八句即交代完毕,俭省笔墨许多。

有学者称,此曲选所收《托梦》,可能说剧中主角蔡伯喈“由反面角色到正面人物”[14]之“转变的残留”[15],“它提到‘没来由拷打唐三藏’这一情节。可以想见弥陀寺遗落画像这出戏,本来蔡伯喈一看见画像就认出是自己父母,但为了避免由此而引起的不愉快结局,他装作不知道,反而把和尚们拷打一顿。这是后来不认前妻以至杀害她的张本。这是《赵贞女》南戏系统的遗留。《托梦》则由二老的亡灵叮嘱蔡伯喈:‘儿,你心中自忖量,梦中言语紧记在心儿上,明日里自认前妻赵五娘。’这是蔡伯喈由反面角色变为正面人物的转机。后来由于《琵琶记》已经对蔡伯喈作了重新创造,这样的外加影响就成为不必要而被淘汰了”[16],认为《托梦》是由《赵贞女蔡二郎》到高明《琵琶记》发展的转换情节。其实,恐未必如是。假如果然如此,在刊刻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风月锦囊》以及陆钞本《元本琵琶记》中何以不见蛛丝马迹?这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以与《托梦》一齣关系最密切的“宦邸忧思”而论,各种版本所用曲文均相差无几:

陆钞本 《风月锦囊》本 《六十种曲》本【喜迁莺】“终朝思想” 【喜迁莺】“终朝思想” 【喜迁莺】“终朝思想”【雁渔锦】“思量” 【雁鱼锦】“思量那日离故乡” 【雁鱼锦】“思量”【二犯渔家傲】“思量” 【雁鱼锦】“思量” 【前腔】“思量”【雁渔序】“悲伤” 【雁鱼锦】“悲伤” 【前腔】“悲伤”【渔家喜雁灯】“几回梦里” 【雁鱼锦】“几回梦里” 【前腔】“几回梦里”【锦缠雁】“谩悒怏” 【雁鱼锦】“谩悒怏” 【前腔】“谩悒怏”【尾声】“千思想”

由比较可知,各本文字大致相同,情节上更没有多少出入。如此看来,将《托梦》一齣视作《琵琶记》古本的遗存是不妥的。《玉树英》所收《书馆托梦》注曰:“新增《琵琶记》”[17],显然是说,《琵琶记》在流播尤其是场上传播过程中,是曾有改写、增补本出现的,且很可能是艺人演出本。或许是在演出过程中,考虑到蔡伯喈独自在场上自思自叹,过于冷清,故加入蔡公、蔡婆之表演,来活跃舞台气氛。同时,也为下文的蔡伯喈认妻做下铺垫。且把赵五娘于弥陀寺仓皇避官、无意失画,也改成蔡公、蔡婆“英灵附像”,致令图像遗失,“令他拾回相府,悬挂书房”[18]。其间,或插入图像为僧人拾得,任意丢弃,以致为蔡伯喈所打,使情节转换,更多了番机趣,亦是可能的。至《徽池雅调》搬演,则索性将开头蔡伯喈独自演唱删去,集中写蔡公、蔡婆思子心切以及盼子认妻之景况,使情节更为集中,也利于演员搬演。何况“托梦”之类情节,为古代戏曲舞台所习见。如《还魂记》中有“袁文正托梦”、《葵花记》中有“孟日红托梦”、《鲛绡记》有“托梦还魂”、《三元记》有“商贾托梦”,以及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蜀梦》、《盆儿鬼》、《摩合罗》等,均有相似情节。戏曲艺人在演出该剧时,信手拈入此类为欣赏群体所熟悉的情节,使搬演既有参照物,演出分寸又便于把握,久而久之,便形成这一演出本格局。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玉谷新簧》所收《伯皆书馆梦亲》(又作《伯皆父母托梦》)、《玉树英》中的“书馆托梦”为同一版本系统,是由古本《琵琶记》衍化而来。而《徽池雅调》中的《托梦》,又是由上述版本系统蝉蜕而出,虽都对原本作了较大改动,但内容上出入较大,后者当属徽地声腔演唱系统的版本。《琵琶记》这一著名的古典剧目,除常见的几种通行本外,还当有“改调歌之”的地方戏曲声腔演出本存在。其实,用昆山腔演唱的传奇剧本,流传至全国各地后,它不仅在唱法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改用徽州调、池州调(青阳腔)、石台调、太平调等地方声腔来演唱,还结合地方风习文化和听众欣赏心理乃至舞台演出实际、所在艺术团体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内容上也作了相应的更动。《托梦》一齣,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失去了对这类散齣佚曲的考察,就很难厘清《琵琶记》版本流变的轨迹,也难以发现戏曲在复杂的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应对文化市场、不断实现自身完善的。遗憾的是,我们仅能从戏曲选本中捕捉一点蛛丝马迹,而原本全貌不可得览,留下了太多的可供思考的空间。

[1]孙崇涛:《古本〈琵琶记〉说略》,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琵琶记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2]徐宏图:《高则诚〈琵琶记〉遗存考》,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琵琶记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3][7]毛晋编:《六十种曲》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8、97页。

[4][5][6][9][11][12]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台湾学生书局,1984 年版,第79—81、85、87、82、86、87 页。

[8]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0页。

[10][13][17][18]〔俄〕李福清、〔中〕李平:《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第15、14、10、14 页。

[14][15][16]徐朔方:《论〈琵琶记〉》,《徐朔方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82、83、83 页。

猜你喜欢
托梦前腔琵琶记
猪采血技术与体会
稻草人托梦
戏曲曲牌校注分段问题考释与辨讹*
CT引导下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病变穿刺活检术的应用价值
托梦
通信手段
浅论朱元璋与《琵琶记》的关系
描写物态,仿佛如生
清 晨 匆忙静悄悄
论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