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他人别为难自己

2014-11-21 06:51赵维莉
人生十六七 2014年31期
关键词:赵维莉王老师冲突

记者 赵维莉

取悦他人别为难自己

记者 赵维莉

总想和所有人处好关系,也希望身边人都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远大志向”?可惜,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毕竟就算是人民币,也会有人不欣赏铜臭味吧!为什么要一味地去取悦别人、意图换取别人的关注?

“老好人”的困惑

新学期开始之时,郝益在大家的推举下成了班里新生活委员,这让从小就是热心肠的她感觉有点“热血沸腾”,更是在“就职演讲”中表态:“一定不负大家期望,好好为大家服务!”上任之初,这个刚刚初二的小姑娘,便更加主动帮助同学。

生活委员在班级来说,更像个后勤保障,经常会听到有人喊“郝益,班里饮水机没有水了!”“郝益,今天大扫除,我今天校队训练,你帮我一下!”“郝益,主任说咱班分担区没弄干净,你去看一下!”“郝益……”不知每天这样的话,要在她耳边反反复复响起多少回。本来,她是一心一意地去工作、劳动,以为她的付出会让同学们看到她的认真负责时,她却听到同学们说她是“太平洋警察”,管得太宽;而因为不“徇私”,没帮着最好的朋友调换值日表让对方疏远了自己;甚至,因为班里事物太多,用来学习的时间也被压缩,老师也来找她谈话,暗示她如果做不来可以“辞职”……这让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很崩溃:“明明我努力地去达成他们的心愿,取悦他们,为什么换来的却是更多的不理解呢?”

失去自我的“取悦症”

对于郝益的疑惑,心理专家王颖老师表示,其实这只是一种取悦心态在作怪。“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希望与他们打交道、获得喜爱,而有些人就会把这种喜爱当做是取悦他人后的一种奖励,这其实与他们在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父母作为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在生活中孩子们会发现,如果取悦父母、会获得更多的肯定,这种看似和谐的亲子关系,却会让孩子误以为取悦是获得更多奖励的手段,这就使得孩子在无意识中变成了一个偏执与取悦的人,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有深远负面影响的。“在心理学角度,这种情况我们叫做取悦症,包括取悦心态、取悦习惯以及取悦感觉,当孩子成为一个取悦者后,带给他的不是快乐,而是无穷无尽的压力。”同时,王老师指出,在任何人际关系中,因为每个人在意见、偏好、风格或兴趣上的差异,因此冲突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藉由取悦或其他方式来避免冲突,并不会让冲突消失无踪。

突破心结学会说“不”

就郝益同学的现状,如果想要摆脱让自己尴尬的境地,王老师指出她最需要的是找到自我。“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新的自我观念,不要在乎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是要找准正确的自我定位。”她表示,习惯取悦他人的人,往往都不自信,甚至会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所以要先从自信、自尊上下功夫,而增强自尊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你的表现就像你理想中的自我。

“很多时候,郝益要突破自己的心结,要明白地表达自己,这时她就要了解自己的需要、意见,要把自己摆在和他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可以把自己看得更高一些。”王老师指出,一定要摆脱自己对他人肯定的“依赖”,端正自己做事的目的与初衷,要知道做了多少不重要,别人的态度也无所谓,最关键的是你自己的感受,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如果不是出于真心,那么为什么不去尝试着说“不”呢?

想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并不意味着你要对他人的要求全盘接受,否则你就将成为毫无原则的“烂好人”。但是也有人会说,“我不会也不懂得拒绝别人,甚至拒绝别人会让我充满焦虑,有一种罪恶感。”对此,王老师建议大家不妨这样写,为了保留向最重要的人说好的权力,唯一的方式就是,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坚决有效地说不。在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人说不,并不损及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相反地,这会增加你的价值。

做心目中的自己

当然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彻底地让自己发生转变,王老师指出有和郝益同学一样困扰的同学一定要找到问题所在的源头:“也许就是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是让你成为取悦者的主因,所以不妨从拒绝父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开始做起。”

这里的拒绝并不是说要叛逆,而是要明白虽然是父母的孩子,但我们也是有着独立思维的个体,不能为了满足父母所有的期望和需要而活,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会和父母有冲突、得不到肯定,但却不能气馁,而是要用更坚定、更可靠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认可,直到有一天会全心全力地支持我们走我们真正想走的路。

猜你喜欢
赵维莉王老师冲突
奇妙的旅行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有趣的动物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我是演员张若昀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我们班有多少人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