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文革

2014-11-21 15:19
人生十六七 2014年32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资讯

家政文革

儿童玩手机也会患上颈椎病

几年前出现的“鼠标手”,“键盘手”一词,是指因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浏览信息、输入消息或玩游戏等造成的手指抽筋、肌肉酸痛的现象。山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建新说,另外一种常见的病症就是,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会引起肌腱炎症,增加患腕道症候群的风险。同样,“手机肘”是因为接打手机时间太长,打电话时总把手臂圈起来,长期就会造成神经牵拉受损,出现轻度麻木疼痛,严重的会出现手萎缩无力。

张建新说,颈椎病一般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容易得的病,不过现在发病率越来越高,有些年轻人二十来岁就有颈椎病了,最大的原由还是不正确的姿势。

许多人以为儿童不会得颈椎病。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以及运动时间的减少,儿童颈椎病也渐渐出现。张建新说,很多孩子喜欢埋头玩游戏,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颈椎病是属于慢性积累的病,儿童骨骼还没发育好,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时间久了,几年后也会患上颈椎病。因此,家长要减少孩子低头玩游戏的时间,防止影响孩子身体发育。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旭说,由于看手机屏幕的距离非常近,一般不太可能超过30厘米,因此无可避免还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手机的字体不仅小,还由于屏幕滚动而常处于动态中,闪动的字对人眼的伤害远大于普通阅读的伤害。同时,手机屏幕的光线很难把握,不稳定的亮度会造成视觉疲劳,特别是在黑暗时使用手机或电脑,对视力的伤害更大。

据了解,长期使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已经成为损害眼睛健康的一大原因。除了视力的下降,手机对成年人眼睛的危害更多体现在易引起视力疲劳和干眼症。

(摘自:《齐鲁晚报》)

父母应该懂得的9个道理

教育孩子是每个爸妈都要学习的技能。近日,英国心理学家杰瑞米·迪安在著名学术网站“心理博客”刊文,总结了2013年的9项心理学研究,可以为家长们提供育儿思路。

1.有孩子的夫妻更快乐。不少初为人父母者,面对宝宝的哭闹、顽皮、挑食等往往手足无措,甚至称孩子为“小恶魔”。然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尼尔森教授研究发现,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远多于痛苦。特别是父亲会从孩子那里获得相当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因此,建议爸妈们多从照顾孩子的经历中体会快乐,而不是一味抱怨。把育儿当作成就,心态也更容易摆正。

2.把孩子放第一位更幸福。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阿什顿·詹姆斯教授发现,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更幸福,并能感悟更多的生活真谛。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不代表可以溺爱孩子。孩子犯错误,可以适当惩罚;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该买的坚决不要妥协。

3.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有些父母认为,爱就是成天围着孩子转,像“直升飞机”一样,有点事马上“飞”去“救火”。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的西弗林教授认为,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孩子更易抑郁,自理能力差。家长应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尤其当孩子觉得被管得太多时,家长要接受而不是抱怨“不被理解”。

4.避免严厉的批评。调查显示,约90%的美国家长承认曾对孩子有过至少一次的严厉批评。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少见。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王明特(音)研究发现,严厉指责13岁左右的青少年,可能使他们的行为更放肆。建议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以教育为主,可选择适当的时机讲道理。若忍不住冲孩子发脾气了,要在事后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则。

5.规律作息有助孩子大脑发育。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凯利教授在调查了1.1万名儿童后发现,3岁时就作息不规律,会导致阅读、计算能力低下,空间意识薄弱。研究还发现,规律作息对男孩女孩同等重要,越早养成习惯,越有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

6.一起做家务,孩子更快乐。很多夫妻会为谁做家务闹矛盾。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戈尔文研究指出,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孩子更容易变得快乐。比如,饭后让孩子扫地,爸爸拖地,妈妈洗碗,大家一起共享做家务的快乐,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7.少让孩子看电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琳达·帕加尼跟踪调查了2000名儿童后发现,孩子在两岁半左右时,每天多看一小时电视,他们在上幼儿园时表现就更糟糕,尤其在词汇、计算和运动方面能力很差。对此,美国儿科学会最新建议,儿童在两岁前不要看电视,两岁后每天最多看两个小时。

8.锻炼让孩子表现更好。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布斯教授针对11岁青少年研究发现,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计算等能力,对男孩与女孩同样有效。建议家长别总把孩子圈在家里,多与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

9.不要完全牺牲自我。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唯一希望,甚至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然而,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里佐教授发现,这些牺牲自我的家长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尤其是女性。这样的牺牲还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错,家长就易产生挫败感,并迁怒于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要靠诸多因素共同支撑。

(摘自:《生命时报》)

医院抽样调查:2%的中小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

据《成都商报》报道,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一项针对成都市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2%的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23%的学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其中男生多于女生。

最小的患者只有八九岁

11岁的杨刚上小学五年级,成绩好、不调皮,在父母老师眼中是一个乖娃娃,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但最近一个月却发生了变化,据老师介绍,杨刚成绩下降很厉害,变得不爱说话,不与班上的同学交流。有时候,甚至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抹眼泪。老师建议带孩子及时就医。

杨刚母亲带着儿子到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就医,做了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后,检查结果让杨刚母亲吓了一跳:11岁的儿子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严重时可能有自伤和自杀行为。”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医生黄明金说,杨刚并非年龄最小的抑郁症患者,他见过的最小患者只有八九岁。

每周新增100名精神疾病患儿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都可能患抑郁症?黄明金说,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情绪,学习压力大,社会节奏快,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当抑郁情绪超过一定限度时或是持续延长,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饮食、睡眠、体重等,从而发展成抑郁症。

在黄明金看来,多数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是不愿意见心理医生。

“抑郁焦虑属于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又不等同神经病。”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况伟宏教授介绍,儿童青少年的各类精神疾病比较多,心理卫生中心的门诊患者中,每周会新增加大约100位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

况伟宏建议,孩子3岁之前应该和父母在一起。3岁之后,应该找准相应的定位,学会等待、尊重、协作,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大征兆小心孩子抑郁

医生提醒,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抑郁症往往会从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反映出来:

最开始是流露出对学校不感兴趣、不想上学,以后逐渐发展到以各种理由或借口拒绝上学。在这段时间,孩子会很少外出玩耍,不与同学来往,对学校发生的事一点也不关心。

孩子记忆力不如以前好,思维速度慢,思考问题困难,不能全神贯注,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过去有自信心的孩子,临考前却没有信心,甚至不敢应考。

学习成绩下降。黄明金提醒,如果发现孩子有情绪问题,一定要及时干预,抑郁情绪比较严重,一定要带着孩子及时就医。

九成孩子希望父亲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自己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科院专家透露:国内首个针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地位研究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课题正在进行,现有调查数据显示:九成孩子希望父亲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自己。

该课题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幸福家庭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好爸爸教室全国公益行”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已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和石家庄5座城市展开调查。

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太忙,导致亲子活动减少;23%的父亲苦于孩子总缠着自己;26%的父亲则感觉亲子活动太单调。父亲们的陪伴方式还经常错误,例如将iPad等电子产品塞给孩子玩、无底线满足孩子物质愿望以及在陪伴中不停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等。

近来,无论是《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节目的热播,还是明星父子曝出的负面新闻,使父亲角色缺位成为热门话题。但社会舆论普遍只关注到父亲们“陪伴时间不足”,并未真正重视“陪伴质量不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学研究室教授金锋认为,中国父亲在亲子陪伴的态度与技巧上相当欠缺,比如,很多父亲日常更多是陪孩子玩手机游戏,却从来没考虑过参加孩子的幼儿园或社交活动,这就是错误的教育方法,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将更加重视学生的艺术素养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为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教育部将从2015年起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意见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应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要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孩子“失联”源于家庭教育“失真”

据《南通日报》报道,10月9日下午,南通市失联34小时的孩子谢雨桐被成功找回,引起全城关注。就在当晚,南通警方还从上海找回两名离家出走的通州女孩。自9月以来,已接报儿童走失警情70余起。国庆长假短短两三天之内,南通市市就有5名学生离家出走。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周洲指出,近年来,我市动辄离家的“熊孩子”日渐增多。孩子失联后,家长第一时间报案,有助警方侦破。

点评:孩子 “失联”,对当事家庭和整个社会来讲,不仅要耗费大量的寻踪精力,那种焦虑心情和“牵肠挂肚”也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如果不法分子趁机作案,则将成为无法抹去的人生伤痛。

毫无疑问,孩子 “失联”,最担心的肯定是家长,而最该反思的也应是家长——是不是因为自己教育失当造成的?有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安全、挫折方面的教育?应看到,频频发生的孩子 “失联”事件中,淘气、负气而离家出走的不在少数,这无疑给家庭教育敲了记警钟。

不必讳言,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视作 “掌上明珠”,一些家长要么过于百依百顺,要么信奉 “棍棒”策略,再加上孩子涉世未深、逆反心理极强,稍有不顺,或是不堪家庭暴力、家长训斥,便会带着对 “未来的憧憬”而“胜利大逃亡”。

不得不说,孩子 “失联”反衬家庭教育 “失真”。这个问题有两个指向:一方面说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处得不够融洽;另一方面则表明对孩子的了解不多、尊重不够、交流不畅,有些以爱为名的 “伤害”更为隐性、更具杀伤力。

防止孩子 “失联”,既要把“防狼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还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健康的成长氛围,核心在于重塑家长与孩子的 “朋友”关系,并始终遵循尊重孩子、尊重教育规律这条“底线”,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或春风化雨,或暴风骤雨,或分步骤有计划实施。比如,怎样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如何做个直面过错的聪明孩子;又如,怎样坦然地面对挫折,抵御花花世界的诱惑。所有这些,考量的是家庭教育的智慧和能力,也能看出我们对下一代所持的教育立场。

乖顺的儿子上中学后变成了“刺猬”

南京一位家长说,儿子上小学时品学兼优,乖顺听话,人见人爱,想不到刚上初二就变了。上课不好好听讲,顶撞老师,顶撞家长,像个见人就扎的“刺猬”。孩子妈经常被儿子气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儿子到底怎么了?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点评:这是一个关于 “逆反”的话题。 “逆反”用家长的理解很简单,就是 “不听话”。其实,青春期孩子的 “叛逆”也是一种成长中的烦恼。不重视它是不可以的,但如临大敌也是没有必要的。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发展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只有一段时间例外。这就是孩子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转移的少年时期,从学龄段看,则正是初中阶段(尤以初二年级为甚)。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处在一种尖锐的矛盾状态。身体长成了大人的模样,心理却还停留在童年。孩子在与成年人 (家长、老师)相处时,表现出矛盾的两重性,既有 “反抗性”,也有 “依赖性”。他们的心理发育其实还处在童年阶段。他们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还面临很多困难,还必须依靠家长、老师和其他人的帮助。

家长应该清楚地看到,正是这样一种两重性告诉我们,进入了“叛逆期”的孩子并没有成为一匹脱缰的 “野马”,也没有成为一只断线的风筝,教育和管理孩子的主动权依然还在我们家长手中。

与进入 “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家长既需要 “爱心”,也需要“耐心”, 更需要 “智慧”。 所谓“爱心”,就是说,家长到任何时候都要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哪怕被孩子气得 “痛不欲生”的时候,也要坚持不放弃对孩子的爱、理解和信任。与 “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家长必须有足够的 “耐心”。生命成长有他自己的内在规律,家长要懂得这个规律,尊重这个规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家长在与孩子相处中焦虑、急切,缺乏起码的耐心,恨不得孩子在一夜间就成龙成凤,容不得孩子有一点缺点和错误。这其实也加剧了“叛逆期”的孩子与父母冲突的程度,或者延长了冲突的时间。

所谓 “智慧”,就是说家长在与这个特殊时期的孩子相处时应该懂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沟通策略,有一点教育的艺术和智慧。切记不要当 “强势”的家长。一些家长在与我的交流时说: “家长就要有家长的权威,家长要始终牵住孩子成长的牛鼻子,不能什么都尊重孩子的意见,那还不翻了天?让孩子骑到家长的脖子上来了,那还得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家长摆开架势和正处在 “叛逆期”的孩子“斗法”,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直到斗得家里父子反目成仇,孩子离家出走,家长、孩子两败俱伤。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