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思考及利用

2014-11-21 12:36费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错误资源漫画错误

费琪

“错误”是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在课堂教学多维互动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某一知识做出浅层的、有失偏颇的错误判断,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正常和必然现象。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但深入课堂,我们却发现:不少教师一味追求教学中“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而视学生的“错误”为洪水猛兽,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继续“走自己的路”;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然后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因始料未及,不能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而不知所措……

课堂教学中的这种“怪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错误”也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容“错”:重新定位,化腐朽为神奇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以生为本”“因学定教”,然而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许多人依然习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教学的优劣与成效。教学流程顺畅、过渡周密自然、师生配合默契、时间把握合理……这就是一堂“好课”。于是“不出错”就成了教师的不懈追求,因为一旦“出错”就会影响整堂课的节奏,甚至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少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或展示,以减少学生出错的概率;“有经验”的教师会把一个大问题拆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小心谨慎加以引导,以求不出错;为了不让课堂“旁逸斜出”,上公开课前不少教师更是一遍遍磨课,一次次彩排,就是为了把课上得流畅些,再流畅些。

可是,没有错误的课堂恰恰是课堂最大的错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凭着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选择。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差异,个性化选择过程中会有创新,也会有“错误”。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真实的,而真正精彩的课堂教学也绝不会回避“错误”。一节真实的好课正是有了各种“错误”,才使教学过程更真实、更有意义,一节真实的好课也会在教师应对学生“错误”的教学机智中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挖掘错误的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在暴露学生薄弱知识点的同时,往往包含着某些合理的成分,甚至可能隐含着某种独特的智慧。给课堂中的“错误”重新定位,以欣赏的眼光正视学生的“错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找准“豁口”,“激活”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使“错误”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促进学生学习的“法宝”。

二、用“错”:唤起知识建构的内驱力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 具有不可预见性,所以教师要独具慧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动态“错误资源”,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资源”。

1.以“错”引思

在分析散文《边街》中德全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学生认为“德全先生写了错别字,没有真才实学”,显然,这是停留于自身经验的主观判断,是没有细读文本所获得的表面认识。我没有立即提醒、纠正,而是抛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德全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为什么边街的这户人家要这么‘大排场地请他写对联呢?”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德全先生不仅会吟诗赋词,还善写一手好毛笔草书,可谓是龙飞凤舞。”有学生说:德全先生醉酒后写对联‘照样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可见有真才实学。还有学生说:“‘那些蓄长辫穿马褂的倜傥人士,逛巷子,窜铺面,倒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德全先生就很算得一个。可见作者对他是肯定的。”进而学生明确了:德全先生写错别字是“老窖酒斟了一锡壶又一锡壶”的盛情款待之下,德全先生“酩酊大醉”后的偶发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乏这样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上强调过无数次的知识点,学生依旧错误频频。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很多知识,如果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通过“传达”或“灌输”的方式获得,常常是肤浅的、容易遗忘的,而一旦通过学习者的参与、行动或实践,被意会到或体验到,在反思的过程中被“悟”出来,这样的知识才是深刻的。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教师需适时捕捉课堂中的“错误资源”,唤起学生思维动力,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与自我修正,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

2.将“错”就错

同样是分析《边街》中德全先生的人物形象。有学生指出“德全先生虽有真才实学,但他犯错后一蹶不振、消极避世,应予以否定”。对德全先生这一行为的理解是文本的一个难点,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而学生的这一错误正是可利用的“错误资源”。我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学生的思维,将问题“回抛”给学生:“对呀,既然写错字是偶发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德全先生‘此后却再也不给人家写对联了,且也不再品哪怕是一滴酒,而是足不出户,把自己关在渐渐老去的旧屋呢?” 课堂上有学生附和着,也有学生露出疑惑的眼神。学生开始思索,继而自发地进行小组讨论、争辩:有学生认为德全先生足不出户是出于自省,有学生认为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有学生认为不合常理……学生在对话中进行着思维碰撞,也拓宽了思维空间,他们在讨论中逐渐明晰:德全先生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一蹶不振,也不纯粹是自省,而是通过这个偶发事件,他看到了边街人对传统文化的恪守和盲目崇拜,清醒地认识到了边街文化正在“老”去、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必然命运,他为此而惋惜伤感却又无能为力,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 “错误资源”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看到认知冲突所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在争论中分析、明理,在争论中延伸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错误走向正确、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

三、设“错”: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被动等待之外,还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在易错的环节上有意设置“陷阱”,制造思维冲突,唤起学生“有意”的注意,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从而获得发现与创造。

《图文转换》强调:在解读漫画时要注意观察漫画中的人和物,尤其要注意观察漫画中的细节。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知识点,简单补充而不辅以一定的手段,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就在此处预设了陷阱,有意制造了“错误资源”。我以2009年山东卷的漫画题为例,提供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在“水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有不少人却在用水上大做文章,利用水龙头“滴漏”时不走水表的办法取水,以此“揩油”,损公肥私,有损社会公德。另一种则是: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接近枯竭,人类要珍惜水资源,否则,生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学生不难辨析对错,但设“错”的目的不在于选择,而在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探究。学生饶有兴趣,积极思考,争先恐后。有学生说:妇女的表情尤其眉毛的形状告诉我们她在担忧而不是偷乐。有学生说:水龙头已经开到了最大,如果是揩油的话,水龙头应该只开一点点。有学生说:水龙头滴下的水呈现“SOS”字样。更有学生说:我觉得,如果要揩油的话,应该用大水桶才过瘾,而图片中用的是一个打开盖子的烧水壶。课堂上高潮迭起,时不时响起学生的赞叹声。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已经深刻认识到:漫画是通过直观形象来说明道理的,尤其会在某些细节上显示其寓意,把握漫画各要素是理解漫画寓意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预设“错误”,人为设置“陷阱”,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给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它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学生在课堂上思绪飞扬,灵性喷发,体验着成功的愉悦,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获得了比正面的直接的习得更牢固的真知,而语文课堂也在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焕发着激情,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错误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我们不必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恼,也无需为防错、纠错费尽心机,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适时捕捉“错误”,妙用“错误”,发掘其内在的“闪光点”,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错误”就会“变身”为“美丽”的课堂资源,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契机,也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靓丽多姿!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错误资源漫画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怒”与“努”
“浮”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