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叙梦情节的文本功能

2014-11-22 03:10聂泽文王引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

聂泽文++王引萍

摘 要:《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关于梦境的描写,这些叙梦情节不仅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析其中的叙梦情节在推动小说情节、暗示命运、连缀文本、渲染氛围和设置悬念等方面的文本功能。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叙梦情节 文本功能

叙梦情节不仅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作用,《三国演义》中的梦境描写就具有独特的文本功能。著超在论小说写梦的问题上曾高度评价:“中国小说,无一书不说梦,《三国志》、《水浒》梦在夹理,此上乘者也。”[1]《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关于梦境的描写,虽有学者做过详细统计,但因所持标准不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根据是否由睡眠做梦作为标准进行梦境统计,认为其中共描写了25个梦境。这些有关梦境描写的情节在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或国家命运、连缀文本、渲染神秘气氛、设置故事悬念等方面发挥着其独特的文本功用,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探析。

一、推动情节发展

在古代小说中,描写梦境不仅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也是构成情节内容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甚至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艺术功能。梦境的叙述成为情节发展的催化剂,每一处梦笔的设置都巧妙地引出下一情节,一方面干扰和阻断读者的阅读思路,使情节跌宕起伏,同时也让情节的发展与文本的谋篇布局相一致。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叙梦情节就很好地发挥了上述功能。如在小说第十五回中,刘繇和孙策在神亭岭僵持对战,作者叙写孙策被光武帝召见之梦,推动情节的发展。当时双方的战斗处在僵持状态,小说既要让情节向后发展又不能不写战场,于是作者就借用孙策此梦,让他梦醒后去光武庙祭拜光武帝,同时设计其在回营之前去探看刘寨。刘军探子探得消息后,禀报军情,太史慈不候将令,披挂上马迎敌,于是就有了“太史慈酣斗小霸王”这一情节,也才有了后来孙策收服太史慈。此处穿插的梦笔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作者巧妙地通过孙策之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僵持对战过渡到收服太史慈,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又如第八十五回中,刘备因伐东吴战败,退居白帝城,在永乐宫染病不起,日渐沉重,作者接着设计刘备梦中与关羽、张飞鬼魂相见之情节,正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刘备的梦中,关羽说道:“臣等非人,乃鬼也,哥哥与兄弟聚合不远矣。”(第85回)刘备惊觉后,便感叹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此派人往成都请诸葛亮、李严等人赶赴永安宫听受遗命。刘备此梦成为他托孤的催化剂,使其由染病不起发展到白帝托孤。上述梦笔的设置都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使读者获得了很好的审美享受。

二、暗示人物或国家的命运

《三国演义》中有些叙梦情节具有很强的暗示性,作者通过梦境的描写来暗示人物或国家的命运,具有预言的作用,梦中人物的生死、国家的兴亡都一一应验,不仅对后续情节做好了铺垫,也让读者不禁感叹梦示吉凶,梦示兴亡。其叙梦情节中一部分是暗示人物的命运,另一部分则是预示国家的前途。

《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做的梦都预示着个人的生死祸福,此类叙梦情节便具有暗示人物命运的功能。如在第七十三回中关羽梦见有一黑猪咬其足,不久,关羽便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杀害,此梦正好暗示了关羽将要被杀害的命运。作者有意设计此梦,为关羽日后的亡身埋下了伏笔,使情节前后呼应。再如第一百零四回中,魏延梦见头上长角,行军司马赵直先是安慰魏延,后向费祎说出了真实的判断:“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今头上有刀,其凶甚矣。”(第104回)果然没过多久,魏延谋反,最后被马岱所杀,行军司马赵直的梦占最终应验。此处的梦笔正是为魏延日后被杀的命运进行暗示。此外,钟会梦见被数千条蛇咬暗示其将亡身,邓艾梦见脚下迸出一泉暗示将死于蜀地等,都体现了叙梦情节在暗示人物命运方面的文本功能。

《三国演义》中叙梦情节除了暗示个人生死祸福之外,还有些情节预示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国家的兴亡、政权的更迭在梦境中埋下了伏笔,如在一百零五回中叙写的刘禅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形象地暗示了蜀国日后灭亡的命运。刘禅作此梦时,诸葛亮刚好去世,诸葛亮的辞世对蜀国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可以说这时蜀国气数将尽,没过多久,魏将邓艾攻破蜀国,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一处梦笔便预示了蜀国的命运,恰到好处的梦境描写凸显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再如第七十八回,曹操的“三马同槽”之梦暗示着曹氏政权最终将被司马氏政权所取代。曹操曾两次梦见“三马同槽”,当他第一次梦见时,他怀疑马腾父子可能对他产生威胁,后来马腾死后,他又做了同样的梦,贾诩为了安慰曹操说该梦为吉兆,而小说有意在后面写道“后人有诗曰:‘三马同朝事可疑,不知已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第78回)为了点明曹操梦中的三马应是司马懿父子,从而进一步暗示日后曹氏政权将不保,最后被司马氏政权取代的命运。作者用梦境描写来暗示政权的更迭,不禁让读者感概江山兴亡亦如梦一场。

三、连缀文本

所谓连缀文本即用梦境来贯通和过渡情节的发展,串联整个文本,使文本得以整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梦兆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影响很深,作家也常常利用这一社会心理,巧妙地运用叙梦情节来连缀文本,使之成为情节与情节之间相互关联和推移的一个重要环节。

梦境描写常常出现在故事情节的转折之处,当小说出现重大人事变化时,梦往往是发端。例如关羽、刘备、刘禅、钟会的梦就勾连着蜀国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关羽梦见黑猪咬其足是他日后被杀害的征兆,关羽的死,其实是蜀国由盛转衰的开始。随后,刘备因关羽被东吴杀害而要为关羽报仇,于是亲率大军七十万攻打东吴,结果惨遭失败,接着刘备也在关羽和张飞的鬼魂托梦之后抱病身亡,刘备的死对蜀国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接下来的梦笔是刘禅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锦屏山就好比是支撑着蜀汉社稷的诸葛亮,此梦便预示着诸葛亮的去世,同时也象征着蜀国的气数将尽。到了诸葛亮的鬼魂托梦给钟会,嘱咐他入蜀后不要妄杀生灵时,则暗示着蜀国将彻底败亡。从以上梦笔可以看出,作者把这些梦境组成了一串脉络,构成了一个体系,把梦境作为情节的发端,梦又预示情节的发展,梦与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梦与梦的串联贯通着情节,连缀着文本。再如第六十一回中曹操梦见三日争辉,曹操起兵四十万与江东孙权在濡须口对峙,一场近百万人的生死之战一触即发,这时曹操正处在进无胜算、退无借口之际,在这种情势下他梦见“大江中推出一轮红日,光华射目,仰望天上,又有两轮太阳对照,忽见江山那轮红日,直飞起来,坠于寨前山中,其声如雷”(第61回),曹操梦醒后引五十余骑,径奔出寨,去寻梦中之地,忽遇孙权,双方交战,曹军不敌,众将救回曹操。操回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第61回)曹操在权衡后,不战而退,一场大战得以避免。此梦使小说的情节发生了重大的逆转,使大战一触即发的局势过渡到曹操退兵,双方休战,同时也为日后三足鼎立埋下伏笔,此后的故事情节便按照三足鼎立的线索铺演,因此,曹操此梦起到了连缀文本的作用。

四、渲染神秘氛围

渲染神秘氛围即通过梦境描写渲染和烘托气氛,为小说增添一层神秘色彩,将原有的气氛进一步推向高峰。《三国演义》中叙梦情节渲染神秘氛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鬼神托梦这一类型中。“所谓托梦是指将情意寄托在梦中,亦即依托于梦来通情达意,满足某种愿望。”[2]

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紧要处穿插神灵或鬼魂托梦,不仅使故事内容充满神秘色彩,而且让读者被神秘的气氛所笼罩,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如第十五回孙策在神亭岭与刘繇对战之际,梦见被光武帝召见和第七十七回关羽死后托梦给刘备这两处叙梦情节,作者借鬼神托梦有意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神秘气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梦兆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影响很深,因而读者在读到此处时,不仅被这种神秘的氛围所牵引,而且对此充满神秘感的梦境产生阅读期待。再如曹操梦见自己被梨树之神剑杀,当时的背景是关羽被东吴杀害后,东吴为嫁祸给曹操,就派人把关羽的首级献与曹操。曹操因为敬重关羽,于是厚葬关羽,奇怪的是自从厚葬关羽以后,曹操每夜合眼便见关羽,甚是惊恐,于是怀疑旧殿多妖孽,欲建新殿居住,为了建筑新殿便找到了跃龙祠旁的一株大梨树作为新殿之梁,但令人惊奇的是梨树居然锯解不开,斧砍不入,曹操不信,亲自拔剑砍树,结果被血溅满身,树居然有血,曹操大惊,掷剑回宫。读者读到此,一定还沉浸在这种神秘奇特的气氛中。哪知接下来更为奇特的事情发生了,曹操回宫后的当天夜里梦见被梨树之神剑杀,而且醒来后头痛难忍,遍求良医,不能治愈。这一叙梦情节将神秘气氛推向了高峰,读者也不禁被这一神秘的梦境所吸引或对之感慨不已。

五、设置故事悬念

所谓设置悬念,主要是利用人们对人物命运和故事发展的期待心理,从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让读者在悬念的发生至解除过程中产生揣测、期待等复杂的心理感受,以便吸引和集中读者的注意力与阅读兴趣。

《三国演义》中的有些叙梦情节通过设置悬念,不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起到了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将读者在不知不觉间牵引到后面的故事中。邓艾取西蜀时做的梦就让小说悬念迭起。在小说第一百一十回,邓艾行军前做一梦:“梦见登高山,望汉中忽于脚下迸出一泉,水势上涌。”(第116回)护卫爰邵占梦后指出:“将军此行,必然克蜀;但可惜蹇滞不能还。”(第116回)读者读到此处一般都会担心邓艾的命运,急于了解爰邵预料的结局会不会应验。这里设置的悬念起到了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效果,在引发读者猜测和联想的同时把读者引入到故事情境中。又如在第六十三回中,刘备梦见有一神人手执铁棒击打其右臂,这一处梦笔也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当时在荆州的诸葛亮夜观天象得知主将帅多凶少吉,特遣马良送信给刘备谏阻其进攻雒城。庞统却误认为孔明怕他夺取西川取得战功而故意写信相阻。于是坚持与刘备进兵取雒城,行军前夜刘备梦见神人手执铁棒击打其右臂,因此有所迟疑。庞统劝刘备不要因此梦而迟疑,于是刘备按原计划与庞统分兵去取雒城。读者读到这里便会对庞统的命运产生或猜测或担忧的心理,这正是作者设置悬念的目的,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到后面的故事情节中,当读者读到从小路取雒城的庞统不幸死于落凤坡时,便意识到刘备之梦正是他失去庞统这一右臂的征兆,心中不禁要为庞统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更为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所折服。

结语

《三国演义》中的叙梦情节可以说是作者精心独特的设计,它不仅是作为一种故事情节,更是一种艺术手段,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或国家的命运、连缀文本、渲染氛围和设置悬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文本功能。作品以梦示吉凶,以梦说兴亡。“三分之割据皆成梦。先主、孙权、曹操,皆梦中之人;西蜀、东吴、北魏,尽梦中之境。谁是谁非,谁强谁弱,尽梦中之事。读《三国》者,读此回述梦之文,凡三国以前、三国以后,总当作如是观。”[3]因此,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叙梦情节的探析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小说精彩奇妙的艺术魅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201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三国演义》中涉梦情节探研”[YJCX-WSXY-006]成果)

注释:

[1]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册),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0年版,第140页。

[2]傅正谷:《中国梦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50页。

[3]陈曦忠,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2页。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罗贯中.毛宗岗评《三国演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3]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4]陈晓芸.《三国演义》与”梦”[J].明清小说研究,1992,(02).

[5]宦书亮.《三国演义》涉梦情节的文化学心理学阐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05).

(聂泽文,王引萍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硕宝成长语录(十九)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