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应实证研究

2014-11-23 02:40宋德勇教授王雪峰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9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协整农村居民

■ 宋德勇 教授 王雪峰 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430074)

引言

我国农村地区拥有最大的市场潜力,但其消费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与城市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大约是农村居民的2.2倍,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增长到3.5,消费结构的失调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十八大将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表示城镇化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需求。学界普遍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的增加农村需求,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率,从而缩减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多数学者认为,城镇化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Song、Wu&Zhang(2010)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与国内需求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产业失衡”和“经济内外失衡”的双失衡局面,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可以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从而使我国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Bairoch(1991)研究发现城镇化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收入的增加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张书云(2010)运用VAR模型,基于我国1978年到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林秀清(2011)强调了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作用,认为城镇化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Jorgenson(1961)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得出城镇化可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甚至整体国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的结论。Jamey、Tung & Loyns(197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消费收入弹性会增大,因此城镇化可以显著提高消费水平。辜胜阻(2011)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城镇化可以引导农民进入城市,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升级。城镇化对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也会带来建筑和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繁荣,从而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岗位。蔡 (1999)通过分析得出,农村居民对除食品和日用品以外的其他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要大于城镇居民,因此在整体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会比城市居民增加很多。同时,将农村居民的自给性消费转变成货币性消费也将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一转变的过程依赖于市场的发展,城镇化就是完善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蒋南平(2011)认为城镇化可以催生新的生产基地与商品集散地,提高农村的生产率,从而为农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奠定基础。城镇化还能通过增加城市的消费需求来为农产品开拓市场。他利用协整分析检验了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得出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曾令华(2001)认为城镇化可以通过减少农村地区的总人口,为剩下的人口腾出更多的农业资源,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Rogers & Williamson(1982)也认为随着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将会下降,农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也得到缓解,这将对农村地区的收入和消费起到促进作用。Ye、Wu & Qin(2009)认为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现在已经得到满足,其消费结构正在向更高的层次转变,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改善其消费结构。

从上述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学界普遍认同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从研究方法上看,关于城镇化和农村消费影响效应的研究多是使用定性分析,而少量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也都是基于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Chamberlain(1984)的理论,面板数据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增加自由度,使参数估计更加理想。因此,本文将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检验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了Eviews软件和Stata软件,以及世界银行Lnessa Love(2006)提供的pvar计算程序。

表1 面板平稳性检验结果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拉动效应的理论分析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既可以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又可以通过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使当地居民变为城镇人口。这两个过程都将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的积聚,从而使消费水平扩张。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城镇化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这一作用主要体现为五大效应:就业效应、结构效应、市场效应、配置效应和成本效应。

第一,就业效应。城镇化可以增加农民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化过程中,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基础设施、城镇工业、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旅游设施等的发展,将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迁移到城镇地区的农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社会保障,使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消费水平。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通过就业的实践,拥有了资本,开阔了眼界,具有了更高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他们通过创业融入城市奠定了基础。

第二,结构效应。城镇化可以推动消费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首先,随着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的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其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潜在需求会得到升级,这将会有力地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例如餐饮、旅游、商贸、保险、金融和物流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拉动更多的消费需求。其次,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对农村居民产生的“示范效应”和“攀比效应”也会促使进城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这不仅增加了消费需求,而且对于企业的生产也具有促进作用,刺激企业生产新的消费品以满足日益变化的需求

第三,市场效应。城乡市场的协作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城乡市场的对接不仅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刺激农村非农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间接地对农村消费产生效用。物流业的发展会加快城乡之间商品的流动速度,既可以使农村需求得到满足,又有利于开拓城市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

第四,配置效应。城镇化有助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和农村地区人口的减少,这一方面减少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使农村地区人均资源提高,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资源少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随着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其自给性消费会转化为商品性消费,城镇地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这有利于农产品的商业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

第五,成本效应。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效率,进而降低消费成本。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因此其基础设施等的成本较高。通过城镇化,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其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市场,消费热情得到激发。而对于留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城镇化会促进文化、信息和经济在城乡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变农村居民保守的消费观念,农村市场的消费品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

根据理论的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增长效应,但是近几年来,在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却相当缓慢,其与城市地区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长期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的制约等等,我们不能据此断定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来进一步验证。

表2 农村消费与城镇化水平的面板协整检验

表3 PVAR估计结果

变量和模型简介

(一)变量选取

剔除数据不完整的省份,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1990-2011年我国29个省(包括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云南和浙江)的相关年度数据,农村地区消费水平(nx)采用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表示(单位:元),城镇化水平(city)用各省的城镇化率表示,为了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本文使用各年的CPI指数将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减至1990年的物价水平。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二)模型介绍

面板VAR模型同时具有时间序列模型和横截面数据模型的优点,可以控制时间效应和区域效应,反应经济变量受到冲击时的动态反应,也可以不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将所有变量都看作是内生的,从而反应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Chamberlain,1984)。本文将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保证模型的平稳性,再通过协整检验,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以防止伪回归的现象。在保证平稳性的前提下,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本文将建立一个滞后两期的PVAR模型,因此该模型的形式表述如下:

其中 yit={cxit,nxit,cityit};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αi表示不同省份的个体效应,以衡量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βt表示时间效应,用来衡量系统的整体趋势;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它服从正态分布。

由于模型中包含了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估计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消除这一影响,本文将对数据进行均值差分和向前差分的处理,从而避免了估计的偏误(Love & Zicchino,2006)。

实证检验结果

(一)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之前,需要分析各个变量的平稳性,也就是针对各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nx)和城镇化水平(city)的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的检验(Hausman & Taylor,1981),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面板数据的水平值的检验结果表明不能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各数据的一阶差分值的检验结果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认为农村地区消费水平(nx)和城镇化水平(city的一阶差分值(dnx和dcity)都是具有平稳性的数据。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避免伪回归,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以判定相关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Holtz-Eakin,Newey & Rosen,1988)。

图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表4 方差分解表

(二)协整检验

此处的协整检验主要使用了Panel ADF和Group ADF这两个统计量,表2给出了两组数据的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检验结果显著地拒绝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认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

1.面板矩估计结果。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这两组数据做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并将结果汇总,估计结果见表3。

分析估计结果可知,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nx),城镇化水平(city)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系数都为正,且数值较大,滞后一期的系数大于滞后二期的系数,这说明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的推动作用,这一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小。

2.脉冲响应函数图。内生变量受到冲击之后,不仅会对它自身产生影响,该冲击可能通过整个模型传递到其他的变量,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直观地、清晰地显示出该冲击通过模型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的动态路径(Holtz-Eakin,Newey &Rosen,1988)。给自变量赋予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本文通过蒙特卡洛模拟500次实验,得到了图1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如图1所示,对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将会给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个较为明显的正向效应,但这一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因此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3.方差分解。运用方差分解来分析模型中不同变量的扰动因素对其他变量动态波动的解释程度,从而获知农村消费水平波动的方差中其他变量的扰动项的贡献程度。本文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对农村消费水平的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受其自身的影响很大,维持在80%以上,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消费水平变动的解释程度也较高,在期初,这一比例可以达到将近14%,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会有小幅度的增长,达到1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变量,基于1990年到2011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现有的文献以及理论分析可知,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面板协整检验的结果,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第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以及方差分解的结果都印证了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效应,因此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将会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第三,根据以上的实证结论,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应继续坚持城镇化的长期政策,扩大农村消费水平。

1.Bairoch,P.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2.Chamberlain,G.Panel data [J].Handbook of Econometrics,1984,2: 1247-1318

Hausman,J.A.& Taylor,W.E.Panel data and unobservable individual effects[J].Econometrica,1981

3.Holtz-Eakin,D.,Newey,W.&Rosen,H.Estimat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 with panel data[J].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8

4.Jamey,A.M.,Tung.F.& Loyns,R.M.Differences in region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 by urbanization: across sec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8(3)

5.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J].The Economic Journal,1961(71)

6.Love,I & Zicchino,L.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investmen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panel VAR [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46)

7.Rogers,A.& Williamson,J.G.Migration,Urbanization,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2,(30)

8.Song,L.,Wu,J.& Zhang,Y.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31)

9.Ye,C.,Wu,S.& Qin,Z.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umption of Farmers [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1)

10.蔡 ,都阳.加速城市化进程启动城乡消费[J].会计之友,1999(12)

11.辜胜阻,武兢.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J].求是,2011(5)

12.蒋南平,王向南,朱琛.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启动-基于地级城市分城乡的数据[J].当代经济研究,2011(3)

13.林秀清.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3)

14.曾令华.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J].经济学动态,2001(3)

15.张书云,周凌瑶.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协整农村居民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
中国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