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中的理性自觉

2014-11-24 16:41徐慧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理性个体

徐慧杰

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思想走向边缘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以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各种文化相互交叉和辉映的文化大观。本文通过仔细阅读吕国忱教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问题研究》一书,进一步理解中央精神,使文化生产快步走向理性自觉,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一、理性自觉的切合点

各种文化有差异、多样的一面,也有相互间理解和重建的一面,而后者在当今更为重要。作者指出,当下中国文化正走向理性自觉。所谓理性自觉是指在肯定人的自我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对一定的人际交往、价值评价、行为准则的自我领悟能力,它包括自我定位、自我维护、自我克制和自我实现四个层次。理性自觉需要澄清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之间的关系。无意识是原始心理结构的遗留转化形式,包含先天逻辑范畴和内驱力两个方面。非自觉意识与无意识相互重叠,而又受到自觉意识的制约,属于直觉想象和情绪意志层面。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形成反向结构,具有语言符号的逻辑形式。人类的意识活动可分为三种水平:感性、知性和理性。审美意识是理性自觉意识,其反思形式即哲学意识。

随着文化生产的进一步深化和步入正轨,越来越走向理性自觉。理性自觉就是摆脱自在,实现自为,用理性设计人生和协调利益关系,逐渐形成和凸显哲学意识。

二、理性自觉是文化生产的焦点问题

该部专著把哲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在哲学的撞击下,开拓文化的原点。指出,先进文化和文化生产、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哲学和文化、意识形态与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相互关系,成为当前的焦点问题,而哲学层面的理性自觉是处理这种关系的核心。

第一,文化生产和先进文化的关系。一是文化生产催生先进文化。文化生产与先进文化的互动性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是文化生产对先进文化的作用。文化生产直接产生先进文化,一部分直接作用于实践而另一部分相对脱离实践。二是先进文化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已有的认识成果是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判别文化产业成果的正确与否,也需要在已经形成的先进文化中予以解答。虽然理论检验不能代替实践标准,但它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已经得到了普遍确认。文化生产主要区分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大板块,共同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互利双赢。由此可见,文化生产是先进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文化生产的思想指导、评价工具和理论屏障。这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现代文化的存在形态更多表现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借鉴。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与“阳春白雪”的传统文化处于对立的地位。同时,大众文化是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文化发展形式,与传统文化相比更具有现代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对传统文化的沉淀、磨合、传承、置换和物化的功能,传统文化也需经由大众文化实现其从传统向现代的置换和过度,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新发展。

第三,哲学与文化的互补性。人们不断摆脱精神危机和失落,在碰撞中寻找安身立命的家园,研究和塑造新世纪的精神依托。哲学是精神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产物,是精神文化创造中所体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哲学把这种时代精神加以概括和提升,而且又以普遍性的精神原则渗透和贯穿到文化的全过程。文化是哲学的铺垫和存在家园,文化的性质、形式和具体过程都通过哲学体现出来。一般说来,哲学不仅要自我批判和发展,对自身的理论前提和原则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评价和自我扬弃,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理论原则,实现哲学的自身发展。哲学是文化的升华,实践是相互交合的动力引擎,只有透析哲学与文化相互碰撞与纠缠的种种迷雾,才能把社会推向前进。

第四,意识与心理的关系。个体心理经由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建立联系,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社会心理的发展和形成。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心理可以直接被意识形态所采纳,即经过社会心理的包装润色,被整个社会所接受。个体心理经历感知外化、选择扬弃、吸纳整合和运用自如四个阶段转化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被个体心理接受的过程,也是个体心理超越个体的局限,被社会所同化的过程。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前提,意识形态对个体心理的反作用,也需社会心理的缓冲和减压才能实现。

三、理性自觉的作用

文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理性自觉,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哲学反思,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理性建构现代文化新体系。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有对当前文化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本书四章六节指出:“不仅仅提出文化生产,而且有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只有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才能使文化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力接轨,才能推动文化走向世界和现代化。”因为,文化建设应该与目前状况相适应,着力于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对再生产的指导作用。通过生产实践产生的理性反思对文化再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一方面,人们已有的认识成果是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中已经获得的认识成果代表了文化生产的发展水平,人类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有认识成果和认识能力的高低。另一方面,文化再生产,是人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工具。新的生产活动要以原有的认识为指导,人的认识过程的顺利进行,也要有以往认识的参与。只有不断进行总结和磋商,进行理性反思,才能推进文化再生产的发展。

第三,对理论的检验、反馈和整合。其一,文化在现实生产中不断地进行理性自觉。只有通过文化生产,才能验证文化理性反思的正确与否。其二,文化生产中的理性自觉是对当下文化的反馈。实践是精神文明生产的根本源头,通过文化生产的进行,才能不断地给先进文化输送新鲜血液,与已产生的理论体系进行对照。其三,文化理性自觉的进行,使已产生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受到冲击和补充,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生产的理性自觉,是与文化再生产和理论反思密切相关的一个环节,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单向地、孤立地独立自存,而是错综复杂夹缠在一起的,有了理论反思的加入,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生产的进行。

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本质是反思。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只有在“反思”的意义上才能理解哲学问题。哲学虽倚重理性,但并不受制于理性,因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是纯粹的理性反思,而是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牵手的反思。反思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通过反思思想自身,也就是探究思考得以进行的既存前提。反思,就是回归前提的思考,也就是胡塞尔所谓的前提批判,即根本之思。

通过仔细研读,从中发现和明晰了当下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作者对“走向理性自觉”的深入探讨,提倡正确对待和利用文化生产中的理性反思,推动传统文化的解构和文化再生产的出场和建构,从而提高先进文化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本专著从理性高度进行了创造性探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理性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欲望膨胀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