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与肖邦对话

2014-11-24 12:23于越男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6期
关键词:华沙肖邦波兰

于越男

苏教版新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上的第一单元,选用了伟大钢琴作曲家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第一次细致地聆听一首钢琴独奏曲,那么引导学生走进作曲家的心理世界,能与之对话、心灵碰撞,成为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钢琴演奏是对作曲家创作的诠释与传递,它能宣泄人的情绪,表达人的情感。肖邦的作品自然会将个人的风格特征溶于整个时代背景的风格中来,创作风格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一、让学生走进肖邦的人生旅途,理解他的爱国心

弗雷得利克·肖邦,1810年3月1日出生于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6岁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可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被称为“钢琴神童”。当他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的蹂躏的年代,那时的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1849年逝世于巴黎,之间再没能回国,临终前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在波兰安葬他心脏的教堂的“墓志铭”上还刻着他的经典名言“至爱所在,心之所在”,可见他的那颗爱国心。

肖邦的钢琴音乐是钢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对于钢琴音乐思想意识和创作理念的革新,并将钢琴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钢琴作品紧紧与时代大环境相结合,大多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许多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对肖邦的钢琴音乐都有过很深刻、很透彻的分析与阐述,透过肖邦的作品可以看到波兰的一段历史。

二、让学生了解波兰的历史,倾听肖邦的呼声

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波兰那个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肖邦平生的作品跟这段历史到底有何关联。肖邦平生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从年代、创作风格及作品分类等多方面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学生需要逐个分时期地了解他的代表作,从中领悟到历史的轨迹。

1.华沙时期(早年~1830年)

肖邦从1826年进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时,就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这一时期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他此时的作品,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等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在华沙先后演出的两部钢琴协奏曲《e小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和《f小调第2号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富于民族民间色彩,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心中的一片光明,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

2.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1830年11月肖邦去往法国,而此时自己的祖国波兰正在遭受浩劫,波兰的自卫反击、反抗沙俄侵略的华沙起义爆发。他是1830年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返回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沦陷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教材中选入的《c小调练习曲》又名《革命练习曲》,也就是他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创作的一首杰作。

这首钢琴练习曲整体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展现了不同场面及作者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许多当时真实的画面。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伴奏音型,右手八度和弦道出了主题旋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第二部分从作品演奏的1分零4秒开始,用右手非常沉重的和弦,强劲的力度表达一种沉痛悲伤的情绪,它好像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第三部分又是第一主题的再现,强劲有力的“三连音”再次展现出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

历史的硝烟给肖邦留下了深刻印记,在自己的祖国沦陷期间,他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肖邦的爱国之情让人感动,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词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3.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年~1845年)

肖邦在巴黎定居后,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4.晚期(1846年~1849年)

这段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这一时期肖邦的主要作品大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和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高昂、豪迈,但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

三、让学生对肖邦的钢琴音乐整体评价,体会作品与时代的联系

到了十九世纪音乐创作随即进入了另一个辉煌时代,此时出现的许多新的钢琴作品体裁和创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钢琴音乐艺术的内涵。如果说舒伯特的音乐还保留有古典主义遗风,以歌唱性和抒情性见长的话,那么肖邦是将钢琴艺术和演奏技巧推向了更高境界。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具有较强的即兴性和较高的技巧性。致使他的平生整体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莫过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风格,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他以特殊的情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同时又不被它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个性,唱出了一段悲壮的历史。所有因素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让学生能够走进作曲家的世界,与之对话,必须了解那个时代。音乐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它代表着人类的灵魂,是人们对思想情感的寄托,所以我们更要理解生命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八卦洲中桥中学)

猜你喜欢
华沙肖邦波兰
在此消彼长中幸存的波兰
“钢琴诗人”肖邦
进军波兰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世界最漂亮的鸡
波兰 华沙起义73周年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第20届国际军事历史研讨会在波兰华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