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两宋时期方志的发展

2014-11-25 22:00余冬林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方志发展

余冬林

[摘 要]两宋时期是我国方志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地方志之发达,始于开宝年间之修图经。这一时期,府州县志的编纂空前发达,方志的内容和体例逐渐固定下来,并从偏重地理记载转向地理、人文并重。

[关键词]两宋;方志;发展

两宋时期是我国方志发展的重要时期,方志内容和体例进一步完善并趋于定型。北宋立国之初,就极为重视方志的纂修。宋太祖赵匡胤视方志为佐治之具,多次下诏征集图经,并且规定:“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此外,宋代社会经济的发达,哲学、科学、史地学、文学、考古学的昌盛,也大大促进了方志的发展。

宋代地方志之发达,始于开宝年间之修图经。“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正月戊午,命知制诰卢多逊、扈蒙等重修天下图经,其书迄不克成。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辛丑,多逊使江南,求江表诸州图经,以备修书,于是十九州形势尽得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准受诏修定《开宝诸道图经》。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乐史合舆图之所隶,考寻始末,条分件系,撰成《太平寰宇记》200卷(《四库全书》著录时,仅存193卷)。《太平寰宇记》是记述宋代疆域版图的重要著作。从宋太祖赵匡胤建国,至宋太宗赵光义平定闽越,灭掉北汉,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分崩离析的局面。此书从东京开封肇始,继而分卷叙写各州、军的沿革、境界、户数、风俗、姓氏、人物、土产以及州属各县的建置始末,名胜古迹等。它内容详赡,考证精核,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目,改变了志书详于地理而略于人文的面貌,为宋代以后编修志书树立了圭臬,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实有继往开来之功。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王曾、李宗谔编成《九域图》,实只有文字而无图。自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至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王存、曾肇、李德刍等奉敕在删定《九域图》的基础上撰成《元丰九域志》10卷。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颁布。《元丰九域志》所记的地区总共有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监四,县一千二百三十五。分路记载府、州、军、监、县之户口、土贡、乡镇、山泽、道里等项。政和(公元1111-1117年)中,欧阳忞纂成《舆地广记》38卷。此书前4卷叙历代疆域,皆系以宋代郡县名;后34卷述宋代郡县沿革。欧阳忞一反言地理必及风俗,述郡县必列户口的传统,专记州县建置沿革、地名改易,不录道里、户口、物产、土贡、风俗等内容,可谓之全国区域地理志的专志。南宋的地理总志主要有王象之的《舆地纪胜》200卷、祝穆的《方舆胜览》70卷。《舆地纪胜》约成书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记载当时府、州、军、监的沿革(包括所属县的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官吏、人物、碑记、诗文等。《方舆胜览》由祝穆编撰,其子祝诛增补重订。原本刻于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全书以行在临安府路为首,记载浙西、浙东、福建、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十七路及各路所属府、县之建制沿革、名胜古迹、风俗土产、名宦人物、亭台楼榭等,而于疆域、道里、户口、田赋等率多省略。

两宋时期,府州县志的编纂空前发达。北宋图经多已散佚,有刻本流传下来的只有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种。《吴郡图经续记》,3卷,成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亦是有经无图。此外,由宋敏求撰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20卷《长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述古都的地方志。书中考订长安古迹,凡城郭、官府、山川、道里、津梁、邮驿以至风俗、物产、宫室、寺院,宏纤毕具。其“精博宏赡”的结构内容,备受南宋志书编纂者的推崇。南宋地方志之纂修,相当普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临安三志》、《新安志》、《吴郡志》、《三山志》、《剡录》、《景定建康志》等。《临安三志》是南宋临安府先后于乾道、淳祐、咸淳年间组织编修的三部志书,分别是:《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乾道临安志》,原本15卷,今残存3卷,由知府周淙纂成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为南宋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淳祐临安志》,由知府施谔编成于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今仅存府城、山川二门。《咸淳临安志》,100卷,由知府潜说友撰成于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为宋代内容最为详尽的地方志。[3]《新安志》,10卷,由赵不悔修罗愿纂成于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分述州郡、物产、歙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先达、进士题名、义民、仙释、牧守等,叙述简括,引据典核,标志着南宋方志的定型。《三山志》,实系福州郡志,“三山”为福州之别称,因其城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北有越山而得名。《三山志》,40卷,由梁克家纂成于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土俗九门,定例精严简核。《吴郡志》又称《吴门志》,50卷,由范成大作于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是一部以苏州(当时的建置为平江府)兼及所属诸县为记述对象的方志。内容分为沿革、分野、户口、租税、土贡、风俗、考证、杂咏、杂志等39门,征引浩博,叙述精核,实为“地志之善本”。《剡录》,实系嵊县志,剡为其汉代之旧称。《剡录》,10卷,由史安之修高似孙纂成于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此志卷首列“县纪年”,简要记述县的沿革、建置及历史大事,开县志《大事记》之先河,为后世修志者所祖。总之,两宋时期,我国方志的内容和体例逐渐固定下来,并从偏重地理记载转向地理、人文并重,从而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63《职官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83页。

[2](南宋)王应麟:《玉海》卷14《开宝修图经》,元刊明修清康熙二十六年补刊本,第51页。

[3]陈国达、陈述彭等:《中国地学大事典》,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4](清)钱大昕著,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九)《潜研堂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96页。

猜你喜欢
方志发展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和爸爸一起回到童年:唤醒你,治愈我
区域发展篇
“完美杀妻案”告破:人脸搜索器寻来的“胞弟”非凶手
图说共享发展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又添两部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