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渤海国文化消亡的探讨

2014-11-25 03:15朱春雨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朱春雨

[摘 要]渤海国是在我国唐朝时其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而在公元713年时受到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重要的组成部分。渤海国存在有二百多年,在这期间与唐朝、高丽和日本等在经济文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吸收,从而使渤海国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又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文化的具有独具特色的渤海文化。一度使当时的渤海国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空间的水平。但在公元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国后,渤海文化则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而消散,同时大部分典籍书册也荡然无存。这为我们对渤海文化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关键词]渤海国文化;形成;消亡

一、渤海文化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文化的形成是与当时阶级、民族、社会集团和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社会经济形态息息相关,但对于渤海文化来讲,并没有按照这固有的规律来进行发展。渤海文化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当时渤海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其是为了统计阶段的政治需要,在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于其缺乏低层社会的基础,所以其缺乏固定的根基,可以将渤海文化称之为一座文化的危楼。

渤海国处于我国东北地区,与东北地区的远古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其在漫长的时期时都一直处于一个较缓慢的发展状态,长期处于由原始社会向阶段社会的过渡阶段,所以在这些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基础上使渤海文化得以发展起来。但渤海文化的迅速繁荣则是借助于渤海政权的推动,由于粟末靺鞨各部分相继迁入到今天营州一带居住,而这地区在隋唐时期则聚居了众多的汉人、契丹、奚、高句丽等族,其文化较为发达,而在粟末靺鞨族人到来之后与边人交往中受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使其很快就过渡到奴隶社会。而且在其首领大祚荣的带领域下回到故地,建立了地方封建政权,这就使渤海文化在落后地区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在渤海国建国时,正值盛唐时期,渤海统治者非常欣赏唐文化,派留学生到唐朝来学习唐文化,这些留学生在长安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回国,不仅带回许多的汉文化典籍,而且也将儒家思想在渤海国社会得以传播。渤海国还效仿唐朝在上京城设置文籍院,对儒家文化进行教导,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渤海国的统治思想,中原文化的引入,使渤海文化达到了昌盛时期。

二、渤海文化在传播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渤海国由于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建立的先进政权,而又模仿和嫁接了先进的汉文化,就这导致渤海文化的发展模式割裂了与北方古老文化的独立性。在当时经济形态都处于较落后状态下时,在国家政权的培植下,形成了高起点的渤海文化,由于其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第一,渤海文化基础薄弱

渤海文化的影响范围较小,只在上层社会中得以广泛的传播,在统治阶层中,有许多人通晓汉字,咏汉诗,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但处到下层的人民群众,由于受到严重的阶级压迫,所以根本无法接触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使渤海国文化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渤海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根植于下层社会的基础,所以导致其迅速消亡。

第二,渤海文化的影响范围较小

渤海国在大祚荣时期即已初具规模,而到第二代国王大武艺时,其利用北进政策,使渤海国成为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和一百三十余县的区域性大国。但在这些地区,以上京附近地区为渤海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而在其他地区,特别是新征服的地区,由于中央政权的关系较为松散,再边之处于边远地区,交通不便,所以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导致当时的渤海国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呈现的状况。这也就导致了渤海国文化的影响力仅仅局限在上京龙泉府中心的区域内,而在边远地区则影响极小。

第三,渤海文化迅速消亡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为的,它归咎于契丹统治阶级在灭亡渤海后,对渤海实行了“迁徒其民,荒废其地”的政策,以及对渤海文献的仇恨与蔑视,这使本来就很脆弱的渤海文化又遭到致命的一击。

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就曾多次对渤海大规模用兵,对渤海实行了“迁徒其民,荒废其地”的政策,迁移大批渤海人到契丹故地演水之北,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为削弱渤海的势力和人民的反抗,巩固契丹人的统治,公元928年耶律羽之再次大规模迁移渤海遗民,渤海国灭亡后,还有不少渤海人逃亡到新罗、女真等地。渤海区域内的遗民己所剩无几了。渤海国灭亡后,契丹统治者对渤海人的迁移,是对渤海文化的一次致命的打击,渤海族的主体被迁移后,使渤海广裹的故地上渤海人被大量地从其居住地迁走,这就使其失去了广阔疆域意义上的“共同居住地域”,保持文化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消失了。而渤海人被迫南移后,给女真人大批南迁到渤海故地创造了客观条件,女真人在南迁过程中,各个部落广布于白山黑水之间,依然还保持着旧俗,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他们与渤海故地原有的落后民族居住于一起,他们既无继承渤海文化的条件,也无承受这种文化的能力,不得不于原始社会末期重新起步。被迁入契丹地区的渤海人,由于受契丹人的监管及自身的恐惧心理,使渤海人不敢传播自己的文化,而这不利于渤海文化的延续。至于那些出亡高丽、新罗的渤海人,即使有机会将渤海文献带入邻国,也因这些国家正畏辽如虎,既无胆量也无必要去搜集、整理这些渤海文籍。

三、结束语

契丹国对渤海人实行集团性迁移后,造成了渤海族插花式地分散居住于当地汉、契丹、女真等各民族中,这里的文化大体上高于或至少与原渤海文化相同,渤海人抛弃了原来文化而趋向高层次的文化。同时渤海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语早已流行于渤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汉字是渤海国的主要文字,这就为渤海族迅速融于汉族,渤海文化迅速融于汉文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金代以后,对渤海人己“视同汉人”。元代蒙古统治者对渤海、契丹、女真、北方汉族一律作为汉族看待,称为“汉人,渤海族与汉族完成了最后的融合,这也导致渤海文化也融于汉族文化,不再独立存在和明确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