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促进小学高年级英语作文教学

2014-11-25 08:47王俊
师道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冲突人类精神

王俊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主要就是做两件事:占有材料与处理材料。许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阅读中,都建立了自己的材料库,但散乱无序,一座材料库,犹如打劫后的商场,满眼都是东西,就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材料的散乱无序往往成了学生不能迅速作文的瓶颈,因此,我们有必要用一根线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都串成一条链、结成一个网,分门别类,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作文时,就可以根据题目或话题的要求,按图索骥,信手拈来。

那么,怎样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材料网络呢?

文学是“人”的文学,作文也是“人”的作文。无论怎样的作文,都是要谈“人”的,都是关乎“人”的,因此材料网就必须以“人”为中心和原点。

基于这样的思维,材料无非是两类:生活材料和思想材料。下面谈谈思想材料的获取途径。

思想材料是以“人”如“我”为中心、原点的,围绕每一个人,都涉及到与自然、他人、社会、自我的关系,这便构成了这个世界所有思想的来源。

这个世界的关系无论如何错综复杂,但总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世界处于四种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入,每一种关系都由相离走向相交,由冲突走向和谐。

作文的正道乃在于“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因此,站在写作的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这里的“人”就是“我”。

一、人与自然

由于原始社会里人的认识肤浅,人类在自然的伟力面前只有敬畏,敬畏自然便产生神话。随着认识的深入,人类懂得了顺应自然,征服自然。在古代中国,人们生存的方式主要是农业,而自然在农业中起了决定作用,所以,中国哲学讲求“天人合一”。在西方,人们向海洋求取生存,生存难度远远大于农业,因此,西方形成了征服自然、积极与自然抗争的思想。海明威《老人与海》就是表现的人的征服,作者借桑地亚哥的口所说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的名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然而,顺应自然是一种消极的无为,是妥协,征服自然却又包含着破坏,是冲突。妥协和冲突的结果都是人类遭受到了自然的威胁和报复,尤其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以来,人类对自然破坏和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都是空前的。在现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可以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最终走向和谐,因为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增强。

因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类的智者总在解释和发现着自然,达尔文就是其中甚为优秀的一员,他发现了人类的起源,改写“上帝造人”的说法,他发现了自然优胜劣汰的规律。而中国的哲学也指出了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

二、人与社会

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是指人与社会道德、法律、民族、国家、文化、风俗、 政治、经济、宗教等属于社会范畴的种种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也要历经一段冲突、和谐的历史。人与社会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人的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冲突。社会意识就像一个染坊,为人提供了各色的染缸,不同的人会被染成不同的颜色,而社会却又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当个人的取向与社会的取向不一致时,冲突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的结果有四种:一是个人的胜利,个人的取向形成一种潮流,成为社会、时代的取向,比如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就是这样,他们凭借超前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的走向;二是个人向社会妥协,个人放弃自我,屈从社会,最终,或被社会异化,或被社会吞噬,西方现代文学就多表现这一点, 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地洞》中的小动物,格里高尔被社会异化为一只甲虫,小动物为个人安全而累死;三是个人的毁灭,为了个人的自由或价值取向,不惜与社会抗争,最后,因为社会的力量过于强大,扼杀个人,酿成悲剧,如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等;四是个人的逃离,隐士就是逃离,“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个人与社会冲突时,他们多选择隐退山林,自娱自耗。社会不能容我,则返归自然。冲突客观存在,于是个人就有了追求和谐的理想,和谐源于宽容,但不是社会对个人的宽容,而是个人对社会的宽容。房龙阅尽人类思想发展史,写了一部书《宽容》,呼吁社会的宽容,但这种呼吁是苍白的,从人类思想史的悲剧性就知道,社会无法宽容个人。当然,个人宽容社会并不等于个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实,宽容社会正是为了坚守个人的精神家园。

三、人与他人

人与他人同样上演冲突、和谐的故事。由于彼此文化背景的差异、思想意识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或为物质的生存,或为精神的满足。于是,化解冲突,追求和谐就成为思想家们永恒的命题。然而,尽管思想家们各有表述,但追求和谐的药方却都基于一个字:爱。孔子的思想,基本就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他提出了“仁”,二人为“仁”,“仁” 的本质其实就是去爱人;《圣经》的思想,也是基于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借耶稣之口告诉世人:“主说,你们要彼此相爱。”佛教也是如此,释家弟子其实并没有远离他人,因为“普渡众生”是他们的使命与责任,自己欲求功德圆满,却要首先引渡他人,可见,释家超升的方法就是去爱人。爱,是主动地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然,也有被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那就是道家鼻祖老子主张的“让”,以“柔弱”“不争”“无为”去换取人与人间的和谐。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种“让”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太深,后起的“忍”恐怕就是由此而来,但是“让”却并非我国思想独有,《圣经》也是主张“让”的,别人打了你 的左脸,你该怎么办?上帝叫你把右脸也伸过去!可谓“让”的极致。不过,也有差别,《圣经》的“让”是源于无私的爱,无私地“爱”了,我们的精神才能安宁,而道家的“让”却是为了我“得”,“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却是为了自己“争”的更多,这便是一种世俗的功利主义了。

四、人与自我

人与自我的关系,实际是指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人性的弱点与优点的关系。按照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思想,人可以分为“原我”“本我”“超我”。人的肉体属于“原我”,充满了原始的兽性,社会道德规范下的常态为“本我”,精神上希望达到的“完美的我”为“超我”。这三者处于矛盾和挣扎中,“原我”覆盖“本我”时,人便表现为强烈的失控般的兽性,当“原我”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时,人便表现为“本我”,当人为着精神意义上的目的而行动,人便达到“超我”。身与心的冲突也是必然的,化解身心的冲突,追求身心的和谐,这便是人生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但所有积极意义上的人生哲学都主张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最本质的是追求精神上的安宁,而非肉体的愉悦。

庄子主张“无功”“无名”“无待”,以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所以他宁可于江湖间作逍遥游,也不愿入朝为相。美国哲学家梭罗深感人为身所累,为工业而累,于是主张“简单生活”,他在瓦尔登湖边自垦自种自养,充分利用时间阅读,过一种充实的精神生活。罗素主张人生在于悠闲。但作为世俗的观念来看,部分人在处理身心关系中主张“游戏人生”,更主张享受来自肉体的愉悦,更向往富裕的物质生活。精神的沙漠化,心灵的荒原化,已经成为困惑现代人的重大问题。许多现代文学作品揭示着这些问题,比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启示人们:当我们的生命没有了一种责任,选择游戏人生时,我们的生命不但没有获取愉悦,反而会陷入空虚无聊的泥沼。人毕竟是有精神的,我们不能否认精神的存在。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张扬人性中的优点,这也是思想家在探讨人生哲学时通常的主张,许多成功学更是以此为根本。思想家们宏扬的多是理性、毅力、意志等人性的优点。

有了这样一种梳理,你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可能就清晰多了,但是,建立这个“思想材料网”却不仅仅是为了这个目的。我更想告诉你的是,作文命题的思想皆源于此。也就是说,作文命题所涉及的问题,包含在这四种关系中。比如,以“战胜脆弱”为话题的作文,其实探讨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就是思考如何克服脆弱这种人性的弱点的问题。以“山顶的风景”为题,则涉及四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山脚、山腰、山顶风景的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主流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上山人和下山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是相信他人还是坚持自己)。总之,我们拿到一个话题,就可以把话题放到这样一个系统中来思考,这样,我们站的高度将更高。

(作者单位:湖北蕲春县一中)

责任编辑 萧 田endprint

猜你喜欢
冲突人类精神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人类第一杀手
冲突管理
拿出精神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