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自有风景在

2014-11-25 08:26罗刚淮
师道 2014年11期
关键词:老师教师

罗刚淮

喜爱旅游,也乐于交驴友。一次登黄山,因为山太高,气喘吁吁一路爬行,爬到白鹅岭,同行的伙伴有些泄气,说“不上了,你们爬吧。我坐缆车下去”。我们劝他,“坚持一下,其实也就几里路的事。难得来一趟,不上去太遗憾。”朋友呐呐地说,“其实都差不多,该看的都看到了。”一位驴友插话说:“那可大不同,山脚是山脚的风景,山顶是山顶的风景。哪怕就是一片云,跟山脚下看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位驴友的话质朴而韵味无穷,久久难忘,乃至在很多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场合,我常常引来与大家分享。

应邀到一些学校作讲座,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老师说,“罗老师,我知道你说的很对,教师需要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必然的。但是,做名师谈何容易。一将功成万骨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到名师的塔尖必定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还不都是普通教师,你说他有称号的骨干与我这没称号的骨干有多大区别呢?不就是每月多两三百元津贴?说实在的,为这两三百元而去拼,太累,不值得。我就喜欢做不太受约束的自己,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家长的信任,教书育人一辈子,我心足矣。”这位老师说话直爽,倒出的全是心声。我想说服她,结果被她说懵了。人难道就是要活得辛苦,拼得精疲力竭,才算青春无悔吗?此生才算有价值有意义吗?年轻老师的话也引起我的反思。

静谧的晚上,邻居家的电视分贝高,一家人的说话声也高。吵吵闹闹,说说笑笑,这就是正常的市井生活。这难道有错吗?相反,咱家是个奋斗的家庭。我们家很静谧,家有学子,正在高考路上奔忙,安静是必须的。或者因为我们夫妻俩都喜欢安静,孩子做作业,妻子看看书备备课,偶尔看会儿电视也都将音量调到很小。我则乐于上网,浏览新闻或是写作。这样的生活好吗?在别人观来总有些清苦的味道,但于我们来说,倒觉得安宁祥和,其乐融融。有时候想,也跟别人那样去找几个朋友喝醉一场,到KTV吼吼歌。偶尔体验一下后,觉得自己并不喜欢。我还是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

回想白天那位年轻老师的话,我也在想:做教师必须要做名师吗?做普通的负责任的教师不可以吗?难道每个人都需要像你这样生活才叫正途吗?这个问题有些复杂,只是联系自己的经历,看看周围人的成功与失败,我的思路逐步清晰了。我有必要重新剖析一下自我,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摒弃许多高大上的论调,抛开那些宏大的使命,我是为何而来?经过思索,我找到了答案,我其实是为幸福而来。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其实是来自于内心需要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有情感归宿的需要,有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有生物性的生存生活的需要,也有情感层面的需要,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其实人活在这种对需要的追求和满足之中,幸福也就贯穿其中。

我是在为别人工作吗?人作为生物性的存在,生存生活是首要的。我们不能说我们为国为民为孩子为家长奉献了多少,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承担教育的各种责任义务。我们依靠自己的教书育人在学校谋取一份职位,因此每月才有薪水,能为个人的生存和家庭的开支提供基本的保障。工作几十年,换过几所学校,因为自己的勤奋认真,总没有过失业的担忧,这其实就是幸福。所以,我常在想,用心工作,做好份内工作,敬畏职业的神圣,感恩职业的存在,不要说为国为民奉献了多少,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

作为手足健全的人,常常以独立为目标,以自由为毕生理想。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这是自我的基本要求。若非残疾(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绝不会愿意长久依赖他人生活。记得才做老师,看到同事伙伴被领导表扬,看到他们上台领奖,心中难免羡慕。工作中,有的老师很有见解,方法很多,有些老师则常随波逐流,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心中便很佩服,便常自觉地比照学习。办公室里,看到有些教师周围经常围着一群学生,教师热心地帮助他们解答问题,学生也喜欢老师,遇到什么节日都会送上一张贺卡,一件手工作品。那种被热爱的场景常常印入我的心里。那时,我明白了做一个真正的好教师是怎样的。自此树立理想,要做优秀教师,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于是,钻研教材,听课学习,积极参与各种赛课等等。跌打滚爬几年,自己也开始站到领奖台上了,也经常被更年轻的老师们请教了,身边也常围着一群群学生了……每每如此,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发现,人除了吃饱穿暖感到满足外,还有被人热爱,被人赏识肯定的需要,还有被人尊重,被人赞美的快乐。人有时是活在别人的视界里的。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经常感受到群体的关怀,感受到朋友的友善与帮助,这份快乐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有时因为生活的需要,更换过几个工作单位,每次都很不舍,舍不得朝夕相处的朋友,舍不得曾经洒下汗水的土地。告别,常常伴随着泪水,不是因为脆弱,而是爱得深沉。

琢磨多了,理解就深了,思路就广阔了,创新的点子就多。因此每当一节课上完,学生被自己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高涨,自己就很得意,就很满足。上公开课,能面对不同层面的老师都能洒脱自如,心里也很自得。一次次磨课的辛苦化作一次次超越的快乐,每一次演绎都跟我讲述一番耕耘与收获的道理。自己有经验了,也常能帮助同事,为有需要的老师出谋划策,也因此得到同事们的喜爱。看多了课堂,积累多了经验,有时也尝试写一些教学故事和论文,有些竟然发表了。这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视野——原来外面还有这样的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学术的世界,这是一个思想碰撞的世界,这是一个高智力自由创想的世界。每每研读别人的文章,我就既激动又惭愧,激动的是又学到了新东西,惭愧的是别人那么厉害,想得那么深刻周全,做得那么精彩,自己与他们相差甚远。人呀知耻而后勇。找到了差距,就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写作之旅。

常有老师问我:“你整天写文章不辛苦吗?”她一定想起自己写一篇文章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的经历了。世上哪有不辛苦的写作呢?偶尔获得一个感悟,随即就要作点记录,闲暇就得构思,晚上得空一定要出来,否则过气了就很难找到当初冲动的感觉,气脉就难顺畅。写作时那个纠结哟,不写作的人是难以体会到的。一点点思绪,一句句理顺,一段段权衡,反复地斟酌词句,终于写完了,回头看又发现逻辑欠严谨啦,语段不和谐啦,开头结尾不精练啦,题目欠新颖啦等等。吭哧半天,终于成就一篇小文,如同母鸡下了个鸡蛋,心里满足了,全身舒坦许多。洋洋得意一番,找人分享,却常常获得妻儿一番戏谑,我则怡然自得。凑成两篇便投递给熟悉的杂志邮箱,静候佳音。由于写得勤,编辑却常常回得慢,迟迟没有回信,心里就急得慌。好在经常写,便经常有投稿。有播种便有收获,以后再打开邮箱,常常会有几封邮件,有说“老师,你的论文拟被录用,请勿再投寄他处。”心中便豁然开朗,阳光灿烂。有邮件说,“老师,您的稿件不适合我刊,请另投别刊。”心中便顿时有些失落,一喜一落,惊心动魄,此中滋味非参与则必难以体味。翻翻投稿信箱本,另找两家合适的发过去,期待柳暗花明。开始这样做,不少稿件都是石沉大海的。每每如此,心中就会有些失望,颓唐时也有,但终于拗不过,接着写,接着投。核心期刊退回的我投普通期刊,公开出版的期刊不行我转投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内部刊物,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寄,有的稿件几次反复,多能陆续推销出去,不少稿件大都见刊了,心中就格外窃喜。过几天就接到门卫或者图书馆老师的电话:“罗老师,有你的信件。”“好咧。”我就浑身轻飘飘地取了回来,看清楚是哪家杂志,忙用剪刀小心剪开包装,喜滋滋地看封面,看目录,看自己的那篇。有时会从读者的角度来读读自己写的文章,常常还为自己的文字所感动。有时,也会看看别人的文章,既有好奇和学习的意味,也有私心,权衡一下自己文章与别人文章的区别,甚至会找到差距,争取迎头赶上。整个杂志翻完,还常余味未尽地摩挲着一番,才将其收好,放到柜子里。看着书柜上一本本加厚的样刊排列整齐,便如同一位老农看着辛勤耕耘后的庄稼地里稻谷的丰收点,内心便有了深深的满足。

是的,教育研究和探索确实不是为成名,甚至也不是为增加工资——虽然我们每天似乎在为生存而工作,然而,工作绝不只是劳累,本身隐藏着很多的快乐,能满足我们物质的、情感的、精神的需要,能引导我们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回顾走过的二十多年生涯,荣辱得失,几番沉浮,体验了很多,看懂了很多。重又想起驴友的话,我发现人生就像爬山,在不同的山路上我确实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山顶上的云彩跟山坡上、山脚下的云彩确实不一样。吾本平凡,但不甘平庸。虽立足于平凡而庸常的教育实践,却不糊涂混沌,希望能清晰地看清方向。作为教师,在教育上做一个明白人,这不是自己所追求的吗?能为自己所喜爱的事情而工作,能在所追求的路上不断有新发现,这难道不够幸福吗?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老师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教师发展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